讀古今文學網 > 非暴力溝通 > 第六章 請求幫助 >

第六章 請求幫助

在表達觀察、感受和需要之後,我們請求他人的幫助。以什麼樣的方式提出請求容易得到積極回應呢?

提出具體的請求

首先,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麼。如果我們請求他人不做什麼,對方也許感到困惑,不知道我們到底想到什麼。而且,這樣的請求還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

在一次研討班中,一位女士談到:「我請我先生少花一些時間在工作上。三個星期後,他和我說,他已經報名參加高爾夫球比賽。」這位女士說出了她不想要什麼——她不希望先生花太多的時間在工作上,但沒有說清楚她想要什麼。於是,我們鼓勵她直接說出願望,她想了想,說道:「我希望他每週至少有一個晚上在家陪我和孩子。」

在越戰期間,我被邀請去參加電視門診。晚上在家看節目的錄像帶時,我十分不安,因為我很不喜歡自己的辯論方式。我告誡自己:「在下一次辯論時,決不能再這麼被動。」請注意,我只是提醒自己要避免出現什麼,而沒有提醒自己主動做些什麼。

一周以後,這個節目邀請我去繼續上一次的辯論。在去演播室的路上,我不斷提醒不要犯同樣的錯誤。節目一開始,對手 就按其上周的方式展開了辯論。他結束講話後,大概有10秒,我努力控制自己不要按原來的方式進行回應。於是,我坐在那裡,一句話也沒說。可是,我一開始辯論,就發現我回應對手的方式和上次一模一樣。這個教訓使我明白了:如果我只是提醒要避免什麼,而不清楚自己可以做什麼,會有怎樣的後果。

另有一次,我應邀去協調一些高中生與他們校長的矛盾。這些高中生對校長極為不滿。他們認為他是種族主義者,並準備找機會報復他。一位牧師擔心會出現暴力,就請我去協調矛盾。出於對這位牧師的尊重,他們表示願意與我見面。

一開始,他們就舉例說明為什麼他們認為校長是種族主義者。聽完幾個例子後,我請他們講講他們希望校長具體怎麼做。

此時,一位學生不屑地說:「這有什麼用嗎?每一次和他說我們的想法,他總是說『離開這裡!我不需要你們這些人告訴我該做什麼!」

接著,我向他們瞭解,他們向校長提出了什麼請求。他們回憶說,他們希望校長不要對學生的長髮說三道四。對此,我的看法是,如果他們說出希望校長做的事,而不是不希望他做的事,他們就較有可能得到得到積極的回應。此外,他們還提出,他們希望得到公平的對待。然而 ,校長的答覆是,他對學生十分公平。我評論說,如果他們請求的是具體的行動,而非抽像的「公平對待」,那麼,他們就較有可能得到滿足。

於是,我和學生們一起列出了他們的具體要求,共有38項。其中包括:「我們希望黑人學生代表可以參加校服標準的制定。」「在你提到我們時,我們希望你用『黑人學生』而不是『你們這些人』。」第二天,他們向校長提交了書面請求。當晚,他們就在電話中興高采烈地告訴我,校長同意了所有的請求。

我們提出的請求越具體越好。如果我們的意思含糊不清,別人就難瞭解我們到底想要什麼。有一幅卡通畫描述的是一個人掉到了湖裡。在湖中掙扎時,他衝著岸上的狗喊道:「快去救助!」在第二幅畫中,這隻狗躺在精神病醫生的診斷台上。這個故事反映了人們對於「幫助」的含義可能存在不同的看法。

此外,使用抽像的語言還會使我們無法深入瞭解自己。請求他人採取具體的行動將提示我們的動機。一對夫婦在參加非暴力溝通研討班時發生了爭吵。太太對先生說:「我認為你應該讓我成為我自己。」先生反駁:「我沒有嗎?」太太氣沖沖地說:「你當然沒有!」於是,先生就問太太她到底想要什麼,太太回答說:「我希望你給我自由!」然而,這樣的請求還是過於抽像,不具有可操作性。當她試圖表達她的請求時,她突然意識到她想要什麼。她說:「不好意思。準確地說,我希望,不論我做做什麼,你都能點頭稱是。」

有一次,我為一對父子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在咨詢的過程中,父親對年僅15歲的孩子說:「我只是希望你能有一點責任感。這個要求難道過分嗎?」這時,我請他說明,他的兒子怎樣做才算是責任感。於是他就向我解釋他對孩子的期待。最後,這位父親說:「當我說我希望他能有點責任感時,我實際的意思是,他要聽話,而不要固執己見。」他承認,即使他的孩子真的很聽話,也不能說明他是否有責任感 。

抽像的語言無助於深化自我認識。和這位父親一樣,在使用抽像的語言表達願望時,我們一般不會提及我們可以做的事情。例如,為了瞭解企業的實際情況,公司的經理對員工說:「我希望你們和我在一起時,不要有什麼壓力,什麼話都可以說。」這句話反映了管理者希望員工「不要有什麼壓力」。如果管理者想讓他的請求更有建設性,他可以說:「你們是否可以告訴我,我怎樣做,你們在和我談話時才能放得開?」

最後,我想再舉例說明抽像的語言如何妨礙自我認識及與人交流。當我從事臨床心理醫生這一職業時,有許多人由於情緒低落而向我求助。以下是我和一個來訪者的對話:

我:「你想要得到什麼呢?」

她:「我不知道我想要什麼。」

我:「我猜你會這樣說。」

她:「為什麼?」

我:「我認為,我們感到沮喪是因為我們未能實現自己的願望 。可是,我們努力去實現夢想了嗎?社會總是期待我們成為好男孩或好女孩、好父親或好母親。如果我們依照社會的期待去做,我們感到沮喪也就不是什麼令人吃驚的事情了。沮喪是我們為了迎合社會而付出的代價。如果你要過得快樂些,我想請你想想,為了改善你的生活,你希望他人做些什麼?」

她:「我只是希望有人關心我。這沒有什麼不合理,不是嗎?」

我:「這是一個好的開始。現在我想請你談談其他 人怎麼做才是關心你。例如,我現在可以做些什麼嗎?」

她:「哦,你知道的……」

我:「可是,我並不清楚你具體期待什麼。我希望你告訴我,我或別的人怎麼做,才是按你期待的方式來關心你?」

她:「這很難說清楚。」

我:「是的,說清楚我們的請求有時是很困難的。可是,讓我們想想,如果我們都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那對別人來說,那就更難了!」

她:「我開始明白我希望別人怎麼關心我,不過,我不太好意思說出來。」

我:「是的,這經常是令人尷尬的。你願意告訴我你期待我或別的人做什麼嗎?」

她:「當我說需要別人的關心時,我實際想要的是,即使我還沒有察覺到自己的需要,其他人就能考慮到我的需要。而且,我希望我總是能得到這樣的照顧。」

我:「謝謝。如果是這樣,我相信你已經明白了你的願望 很難實現。」

許多來向我求助的人後來發現,他們感到沮喪或灰心,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不清楚自己對他人究竟有什麼樣的期待。

明確談話的目的

有的時候,我們並不需要直接提出請求。比如說,在房間裡看電視的孩子叫道:「媽媽,我口渴了。」在這種情況下,很明顯,她是希望媽媽給她拿飲料。

然而,在另一些時候,我們也許只是說出我們的不快,卻誤以為別人知道我們想要什麼。例如,一位太太和先生說:「我叫你帶醬油回來,可是你忘了。好煩啊!」也許,太太是希望先生馬上出去買醬油。但她先生可能會以為她只是在指責他。如果我們只是表達我們的感受,別人可能就不清楚我們想要什麼。

更為常見的是,我們在說話時,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表面上,我們是在與人談話,實際上,更像是自說自話。這時,我們的談話對象可能就不知道如何回應,甚至會感到侷促不安。

有一次,我乘火車去機場,坐在我正對面的是一對夫婦。對於趕飛機的人來說,慢速行駛的火車是十分惱人的。過了一會兒,對面的那位先生就氣沖沖地對太太說,「我從沒有見過開得這麼慢的火車!」他太太看起來有點不知所措,什麼話也沒說。通常,大多數的人在沒有得到期待的反饋時,會將所說的話重複一遍。這位先生也是如此。接著,他就高聲喊道:「我從沒有見過開得這麼慢的火車!」

太太看起來更加侷促不安。她轉過頭去,和他說:「這趟列車行駛的速度是由程序控制的。」我不認為,她先生會對這樣的回答感到清單。事實上,她先生更為惱怒,更大聲地嚷道:「我從沒有見過開得這麼慢的火車!」這時,太太終於失去了耐心,厲聲地說:「那你想我怎麼樣?下去推火車?」於是,兩個人都處在痛苦中。

這位先生想聽到什麼呢?我相信他想要的是理解。如果他太太理解到這一點,她也許會說:「你希望火車開得快一點,是擔心誤機嗎?」

在之前的對話中,太太感到了先生的不安,但不清楚他想要什麼。然而,如果一個人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卻沒有提及感受和需要,也有可能導致交流的困難。例如,如果父母問「為什麼還不去理髮呢?」,孩子一般會把它看作是命令或指責。如果父母想避免誤解,那麼他們可以先說出感受和需要:「你的頭髮這麼長,我們擔心這會影響你的視線,特別是在騎自行車的時候。去理髮好嗎?」

有些人也許會說,「我沒什麼請求,只是隨便聊聊。」然而,我相信,我們在和另一個人說話的時候,總是希望有所回應。也許,我們想要的只是他人的理解——就像那位乘火車去機場的先生,我們希望有人傾聽並瞭解我們的處境。或者,我們期待的是如實的反饋——我們想瞭解他人的真實想法。當然,有時我們希望他人採取某種行動。對自己的認識越深刻,表達越清楚,我們就越可能得到稱心的回應。

請求反饋

我們的意思和別人的理解有時可能是兩回事。如果無法確實對方是否已經明白,我們可能就需要得到反饋。請求反饋能確保對方準確把握我們的意思。有時,問一句「我的意思清楚嗎?」,然後,對方表個態就足夠了。在另一些時候,聽到「是的,我明白你的意思」這樣的回答,我們並不放心。為了確保對方確實明白我們的意思,我們希望他充分表達他的理解。這樣,一旦他的理解與我們的意思有所不同,我們就有機會作適當的補充。

例如,一位老師和她的學生說:「托尼,今天批改作業時沒有看到你的作業本。我想知道,你是否清楚我上次佈置的作業。放學時,來我辦公室一下好嗎?」托尼咕嚕了一句:「好,知道了。」然後,他就轉過身去,準備離開了。老師站在那裡,不清楚學生是否的意思。於是,她叫住他:「麻煩你說一遍我剛才請你做的事情好嗎?」托尼回答說:「放學後,我沒法看足球賽,你要把我留下來做作業。」老師發現托尼並沒有聽明白她的意思,她準備作出解釋。這時,她很注意她的方式。

象「你沒有聽明白」「這不是我的意思」「你聽錯了」這樣的表達,很可能會讓托尼覺得老師在批評他。因為托尼很坦率地作出了反饋,這位老師先向托尼表達了她的謝意。她說:「謝謝你給我反饋。我想我說得不夠清楚。我的意思是,放學後,我給你講講我上次佈置的作業。」

第一次請求他人給我們這樣的反饋時,我們也許會有點不自然。因為在生活中,我們很少提出這種請求。在強調這樣做的重要性時,我常聽到人們表達保留意見。他們擔心,有的人也許會說「難道我是聾子?」或者「不要在我這裡賣弄你的溝通技巧」。為了避免這種反應,我們可以先解釋我們的目的——我們是為了瞭解我們是否已經把意思說清楚了。然而,如果對方說「我已經明白了,我沒有那麼蠢!」那麼,我們可以體會他的感受和需要,並表達對他的感謝及我們的需要。

瞭解他人的反應

在確認對方已經明白後,我們常常急於瞭解對方的反應。一般來說,我們關心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方面:

a)對方此時此刻的感受

有時,我們想瞭解對方的感受,以及為什麼他們會產生那樣的感受。為此,我們也許會問:「聽你說這些,你的心情怎麼樣?」然後,我們可以進一步問:「為什麼呢?」

b)對方正在想什麼

有時,我們想瞭解對方的想法。在詢問時,說清楚想瞭解的是哪些方面的想法,將有助於我們獲得所需要的回應。例如,我們可以和對方說:「我想請你談談我的建議是否有可行性。如果不太可行,那根據你的判斷,哪些因素會妨礙建議的實施呢?」如果我們只是問「對這個建議你有什麼看法」,那麼,對方談的內容也許並不是我們關心的。

c)對方是否接受我們的請求

在另一些時候,我們可能想知道,對方是否願意接受我們的請求。這時,我們也許會問:「我想知道,你是否同意將會議時間延遲一周?」

在瞭解對方的反應時,我們要能意識到我們想瞭解的是哪方面的內容,並提出明確的請求。

在集體討論時提出請求

參加集體討論時,說清楚我們希望得到怎樣的反饋,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不清楚發言的目的,我們的討論也許只是在浪費時間,而無法滿足任何人的需要。

有一些關心種族歧視問題的團體曾邀請我去協助他們的工作。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的會議常常既沉悶又沒有成效。而為了參加這些會議,參加者不僅要托人照顧孩子,而且還要將有限的資金用來支付交通費用。於是,許多人退出了這個團體。他們認為參加這些團體的會議毫無意義。此外,實現這些團體所尋求的機構變革需要長期的努力。因此,使會議變得富有成效對他們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有一個團體成立的目的是為了推動當地學校的改革。他們認為這些學校沒有公平地對待各個種族的學生。為了提高會議的效率和避免成員的進一步減少,這個團體請我去旁聽他們的會議。於是,我應邀參加了會議。

會議一開始,一位先生就講到最近報紙發表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位少數族裔的婦女。她在文章中抱怨她的女兒在學校中受到校方不公正的對待。接著,有一位女士介紹她自己在這所學校中的個人經歷。緊接著,其他 人也開始講類似的經歷。20分鐘後,我問與會人員,目前的討論是否能夠滿足他們的需要。沒有一個人說「可以」。其中一位先生有點氣惱地說:「這些會議總是這樣!做別的事比在這裡聽廢話好得多!」

於是,我就問開始這個話題的那位先生:「你提到那篇文章,是想得到怎樣的反饋呢?」他回答說:「我認為這篇文章很有意思。」我解釋說,我想知道的是他期待得到怎麼樣的反饋,而不是他對這篇文章的看法。他想了想,然後承認:「我不知道我想要什麼。」

我想,這就是會議的前20分鐘討論毫無成效的原因。如果我們在集體討論時漫無目的地發言,那麼會議很可能就會毫無成果。然而,只要有一個人能夠意識到這一點,他就可以提醒會議的其他成員有針對性地展開討論。例如,在那從頭再來先生沒有講清他提及那篇文章的目的時,其他成員就可以和他說:「我不清楚你為什麼要提到這篇文章。你是否可以告訴我們,你期待得到怎樣的反饋呢?」這樣的提醒也許就可以避免浪費寶貴的會議時間。

此外,如果不清楚發言者是否已經得到滿意的答覆,討論就可能漫無目的地繼續下去,而無法滿足任何人的需要。在印度,如果發言者得到了他所需要的回復,他就會說「bas」。這意味著:「謝謝你!我已經明白了。」雖然,我們的語言中沒有這樣的一個詞,但我們可以在交流中具備這種意識。

請求與命令

一旦人們認為不答應我們就會受到懲罰,他們就會把我們的請求看作是命令。聽到命令時,一個人只能看到兩種選擇:服從或反抗。不論如何,只要人們認為我們是在強迫他們,他們就不會樂於滿足我們的需要。如果我們在過去常常指責他人,那麼,我們的請求很可能就會被看作是命令。而一個經常受到指責的人也會傾向於將請求解讀為命令。

如何區分命令和請求: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提出請求的人如果批評和指責,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也達到目的,也是命令。

傑克和他的朋友珍妮說:「我很孤單,希望今晚你能陪我聊聊。」這是請求還是命令呢?現在還不好說。我們需要根據珍妮沒有同意時傑克的反應來作出判斷。假定她回答說:「傑克,我今天很累。如果你想今晚有人陪你,你去找其他人好不好?」如果傑克接著說:「你這人真自私!」那麼,他的提議實際上就是命令。因為他沒有重視珍妮的休息的需要,而開始指責她。

以下是對話以另一種方式展開:

傑克:「我很孤單,希望今晚你能陪我聊聊。」

珍妮:「 傑克,我今天很累。如果你想今晚有人陪你,你去找其他人好不好?」

傑克一聲不吭地走開了。

珍妮發現傑克不太高興,就問他:「你怎麼了?」

傑克:「沒什麼。」

珍妮:「我覺得你好像有心事。來,說說看。」

傑克:「你知道我孤單極了。你要是真的愛我,今晚就會留下來陪我。」

在這段對話中,傑克仍然沒有重視珍妮的需要,而是認為珍妮不再愛他。我們越是將他人的不順從看作是對我們的排斥,我們所表達的願望就越有可能被看作是命令。這將導致惡性循環,因為一旦人們認為我們是在強迫他們,他們就會不太想滿足我們的願望 。

反之,如果傑克尊重珍妮的感受和需要,那麼他所表達的願望就是請求而非命令。這時,傑克也許會說:「珍妮,你的意思是說,你已經很累了,今晚需要休息?」

在生活中,如果我們不想勉強人,那麼,清楚地表明這一點是重要的——這有助於人們相信我們提出的是請求而非命令。例如,我們可以說:「幫我打開窗戶好嗎?」而不是說:「請打開窗戶!」然而,在人們無法滿足我們的願望時,我們是否尊重他們的感受和需要最能體現我們提出的是命令還是請求。 如果我們願意去體會是什麼使他們無法說「是」,那麼,根據我的定義,我們提出的就是請求而非命令。選擇通過請求而非命令來表達意願,並不意味著,一旦人們說「不」,我們就不再去滿足自己的需要。但它意味著,除非已經充分體會是什麼妨礙了他人說「是」,我們就不會試圖他們。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

如果我們只是想改變別人,以使他們的行動符合我們的利益,那麼,非暴力溝通並不是適當的工具。非暴力溝通是用來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使用非暴力溝通時,我們希望人們的改變和行動是出於對生命的愛。一旦人們相信我們看重彼此的感情,並能兼顧雙方的需要,那麼,他們也就會相信我們所表達的願望是請求而非命令。

然而,堅持以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與人溝通是很不容易的。對於父母、老師、經理以及其他處於管理位置上的人來說,尤其如此。在一次研討班中,有位母親和我說:「馬歇爾,我回家試過了,但沒什麼用。」於是我請她講講發生了什麼事情。

「回家後,就像上午練習時那樣,我表達了感受和需要。我並沒有責備孩子。我只是說『當我看到你沒有做你答應 做的家務活,我十分失望。因為我希望回家後有一個乾淨整潔的環境。』然後我提出了請求,我請他立即把房間收拾乾淨。」

「聽起來你已經很清楚地表達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我回答說,「然後呢?」

「他什麼都沒有做。」

「那接下來呢?」我接著問。

「我和他說,像他這樣懶惰和不負責任的人是不會有什麼前途的。」

我注意到這位女士把請求和命令混為一談。在她看來,非暴力溝通是否有用取決於她的「請求」是否能得到滿足。在剛開始運用非暴力溝通時,我們也許會發現,有時我們只是在運用非暴力溝通的表達形式,而忘記了它所服務的目的。

然而,在另一些時候,即使我們以適當的方式提出請求,有些人仍會誤以為是命令。特別是當我們處於強勢的一方,那些曾受過權威威脅的人尤其容易作出那樣的判斷。

有一次,一所高中的管理團隊請我去示範如何運用非暴力溝通與學生溝通。我要會見的學生有四十位。在學校中,他們被看作是「品德不端」的學生。我認為,像「品德不端」這樣的標籤會帶來很消極的影響。如果一個學生被貼上這樣的標籤,那豈不是說他不遵守學校規矩是正常的嗎?這樣的標籤將鼓勵學生做我們不希望他們做的事,然後,他們的行為似乎又進一步證實了我們的判斷。

當我走進教室時,大部分的學生擠在窗口和樓下的同學互相叫罵。對此,我並不意外。一開始中,我就提出請求:「請各位同學回座位坐好,我將做自我介紹,並談談來這裡的目的。」大概有一半的學生回到了座位。為了讓其他學生聽清我請求,我重複了一遍。這時,除了兩位學生仍站在窗口,其他學生都在位子上坐了下來。他們是班上個子最大的兩位學生。

「你們好,」我對他們說,「你們中哪一位願意告訴我,我剛才說了什麼?」其中一位學生轉過來,粗聲粗氣地說:」你要求我們馬上回到座位坐下來。「這讓我明白了,他把我的請求當作命令。

我接著問他:「你是否願意告訴我,我怎樣表達我的請求,你才不會認為我在發號施令?」「什麼?」對於我這個問題,他很意外。於是,我解釋說:「我的意思是,我怎麼表達我的請求,你才會認為我也在乎你的需要呢?」他想了想,然而聳了聳肩,說道:「我不知道。」

「剛才的對話已經提到了我今天想討論的話師。我認為,表達願望時,只要不發號施令,我們的想入就會愉快得多。我說出我的願望 ,並不是要求你照我說的去做。我不知道,怎麼說,你才能相信這一點。」那位學生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聽完我的放在,他就和他的同學慢悠悠地走回了座位。可見,在一些情形中,對方也許需要一引起時間來瞭解我們提出的是請求而非命令。

在提出請求前,如果我們有以下的想法,那麼,我們的請求已經成為了對他人的要求。

*他應該把房間整理乾淨。

*她必須照我說的去做。

*老闆應當給我提職加薪。

*我有權要求更長的假期。

如果我們有這樣的想法,一旦別人沒有滿足我們的要求,我們難免就會指責他們。有一段時間,當我的小兒子布拉特沒有倒垃圾時,我說法有類似的想法。我們對家務法進行了分工,他負責倒垃圾。可是,他很不主動。為了讓他去倒垃圾,每天我都會提醒他「這是你的任務」或「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

後來,有一天晚上,我終於靜下心來聽他講為什麼他不願意倒垃圾。談話後,我以《布拉特的心聲》為題寫下了一段話:

「在印象中,如果我沒照你說的去做,你就不會尊重我。如果我知道你並不想使喚我,在你叫我時,我會樂於回應你。如果你高高在上,像個盛氣凌人的老闆,你將會發現,你一頭撞在了牆上。當你反覆提醒我,你為我做的各種事情,你最好準備再次碰壁!你可以大聲抱怨、責罵,但我仍不會去倒垃圾。即使你現在改變方式 ,我也需要時間忘記不快。」

通過這次談話,布拉特認為我已經理解並尊重他的立場。在以後的日子裡,他每天都主動倒垃圾。

小結

在提出請求時,具體的描述,而不是使用抽像的語言,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回應。

發言時,我們將自己想要的回應講得越清楚,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應。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一旦人們認為不答應我們就會受到懲罰,他們就會把請求看著是命令。

非暴力溝通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而不是只滿足自己的需要。

非暴力溝通實例

勸好朋友戒煙

艾倫和卡特是有30多年交情的老朋友。卡特每天要抽兩包煙。多年來,艾倫想盡一切辦法來讓卡特戒煙。但都沒有成功。在過去的幾年,卡特咳嗽得越來越厲害。有一天,艾倫終於忍不住和卡特再一次談到了戒煙。

艾倫:「卡特,這個問題我們已經說過無數次了。不過,我還是想告訴你,我很害怕,你這樣抽下去,很快就會完蛋!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想失去你。請不要認為我又在指責你。我真的沒有,我只是很擔心。」(在過去,艾倫在勸卡特戒煙時,常常會指責他。)

卡特:「我知道你是在關心我。我們已經是老朋友了……」

艾倫:「你願意戒煙嗎?」(提出請求)

卡特:」我希望我能做到。「

艾倫:」你不想戒煙,是因為你擔心自己做不到嗎?(瞭解卡特無法做到的原因)

卡特:「是的,你知道我已經戒了好多次了,但都沒有成功。我想,別人會覺得我很沒用。」

艾倫:「我沒有看輕你。即使你再次戒煙失敗,我也不會看不起你。我只是希望你再試一試。」(猜測卡特會有什麼請求)

卡特:「謝謝你。但又不是只有你一個人……從他們的眼中,我可以看出,他們認為我是個沒用的人。」

艾倫:「如果不是擔心別人的看法,你就會願意再次戒煙,是嗎?」(體會卡特的感受和需要)

卡特:「我不喜歡自己有煙癮。我不希望自己聽任煙癮的擺佈……」

艾倫:(艾倫看著卡特的眼睛,點了點頭。艾倫的眼神流露出他對卡特的關心。)

卡特:「我的意思是說,我已經不喜歡抽煙了。特別是在公共場合抽煙,我會覺得不好意思。」

艾倫:「聽起來,你很想戒煙,可又擔心會失敗——你害怕這會影響到你的形象和信心。」(繼續體會卡特的感受)

卡特:「是的。我想這就是我的意思……你知道 ,我以前並沒有提到這一點。當人們勸我戒煙時,我就會叫他們走開。我是想戒煙,但我不想任何人給我壓力。」

艾倫:「我不希望你有包袱。我也不知道能否打消你的顧慮,但我會盡力幫助你——只要你願意。」

卡特:「我真的很感激你的關心。但是,如果我現在還做不到,你會介意嗎?」

艾倫:「當然不會!我只是希望你的健康狀況能變好。」(因為艾倫提出的是真誠的請求,而非要求,不論卡特有怎麼的反應,他們的關係都不會受影響。)

卡特:「謝謝主!也許我會再試一次。但請你先不要告訴別人,好嗎?」

艾倫:「好的。你放心。我不會和任何人說。」

練習四 提出請求

根據你的觀點,下列哪些句子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1.我希望你理解我。——「你是否可以告訴我,你認為我剛才說的是什麼意思?」

2.請告訴我,在我做的事情中,你最滿意的是哪一件?

3.我希望你更加自信。——「我希望你能參加關於人際交流的培訓,我相信這會有助於你增強自信心。」

4.不要再喝酒了。

——這句表達的是發言者想要避免的事情。「你是否可以告訴我,喝酒可以滿足你什麼需要?是否有別人的方式可以滿足那些需要。」

5.請讓我成為我自己。——這是個模糊的請求。「我希望你告訴我,即使你不喜歡我做的一些事情,你仍然會和我在一起。」

6.關於昨天的會議,請不要隱瞞你的看法。——模糊的請求。「請告訴我,你怎麼看我昨天在會議中的表現,給我一些建議好嗎?」

7.我希望你能在規定的時速內駕駛。

8.我想更好地瞭解你。——「我想多一些時間和你聊聊,不知道你是否願意每週和我吃一次午飯。

9.我希望你尊重我的個人隱私。——這個短語並不能清楚表達發言者的請求。」在進我的辦公室前,請先敲門好嗎?「

10.我希望你經常做晚飯。——我希望你每週一晚上都可以做晚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