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草木的理想國:成都物候記 > 第十三章 丁香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

第十三章 丁香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打開電腦新建文件時就想,關於丁香有什麼好說的?其實不止是丁香,很多中國的植物,特別在詩詞歌賦中被寫過——也就是被賦予了特別意義的植物都不大好說。中國人未必都認識丁香,卻可能都知道一兩句丁香詩。遠的,是唐代李商隱的名句:「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就這麼兩句十四個字,丁香在中文中的形象就被定格了,後人再寫丁香,就如寫梅蘭竹菊之類,就不必再去格物,再去觀察了,就沿著這個意義一路往下生發或者有所擴展就是了。
    於是近的,就有現代詩人戴望舒的名詩《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一個女人,如果有了詩中一路傳承下來的某種氣質,就是一個惹人愛憐的美人了——這種氣質就是丁香。雖然,我們如果在仲春時節路過了一樹或一叢丁香,那麼濃重熱烈的芬芳氣味四合而來,但作為一個中國人的文化聯想,卻是深長悠遠的哀愁與纏綿。或者懷著詩中那種薄薄的哀愁在某個園子中經過了一樹丁香,可能會想起丁香詩,卻未必會認識丁香;也許認識,但也不會駐足下來,好生看看那樹丁香。我甚至想,如果有很多人這麼做過的話,這樣的丁香詩就不會如此流傳了。
    拋開眼前的丁香花暫且不談,還是說丁香的詩,這種象徵性意義的固定與流傳,在李商隱和戴望舒之間還有一個連接與轉換。那就是五代十國時南唐皇帝李璟的多愁善感的名句:「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但是,丁香花卻並不是真的這麼愁怨的,花期一到,就一點都不收斂,那細密的花朵攢集成一個個圓錐花序,同時的綻開,簡直就是怒放。我在植物圓拍一株盛花的火棘時,突然就被一陣濃烈的花香所淹沒了,但我知道,火棘是沒有這樣的香氣了。抬頭,就見到一株紛披著滿樹白花的丁香!說紛披,確實是指那些綴滿了頂生與側生的密集花序的枝子者沉沉地彎曲,向著地面披垂下墜。那麼繁盛的花樹,是怎麼引起了古人愁煩的?待我走到那村繁花的跟前,那麼多蜜蜂穿梭其間,嗡聲不絕於耳,我只在蜂房旁邊才聽到過這麼頻密的蜜蜂的歌唱——同時振翅時的聲響。這麼樣子的熱鬧,這麼強烈的生命信息,怎麼和一個愁字聯結起來?
    但是,詩人們不管這個,只管按照某種意思一路寫下去,「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就這麼按照某種意思一路寫下去。
    所以,李璟寫下「丁香空接雨中愁」時,不僅接續了李商隱的愁緒,而且請來了雨,讓丁香泛著暗暗的水光,在長江邊的霏霏細雨中了。這位皇帝還把這種寫愁的本事傳給了自己的兒子李煜,他寫愁的詩句甚至比乃父更加有名:「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風向東流。」這李姓父子身逢亂世,卻不是曹操父子,文有長才,更富政治韜略與軍事稟賦,所以強敵環伺時,身在龍庭卻只好空賦閒愁,只好亡國,只好「流水落花春去也」,只好「自此人生長恨水長東。」
    這就說到成都這個城市了,李璟李煜寫出那些閒愁詩也是亡國詩的時代,也是我們身居的這個城市產生「花間派」的時代。是那些為成都這個城市的歷史打上文化底色的詞人們用「訴衷情」,「更漏子」,「菩薩蠻」和「楊柳枝」這樣輕軟調子的詞牌鋪陳愛情與閒愁的時代。
    「花落子規啼,綠夢殘窗迷。」
    「偏怨別,是芳節,庭中丁香千結。」
    看看,那時候長江南北戰雲密佈,偏安一隅的成都就很休閒,那時他們還賦予了丁香後來在中國人文化觀念中固定流行的愛情的意義:「豆寇花繁煙艷深,丁香軟結同心。」什麼意思?一來是詩人格了一下物,看到丁香打開花蕾(所謂丁香結),花瓣展開,這種兩性花露出的花蕊,也就是雄蕊與雌蕊的組合都是那麼相像——「同心」,並從此出發聯想了愛情(也是同心)。但是,這麼一種地方性流派審美生發出的意義,卻在後來浩大的詩歌洪流中不甚顯著,因為這個地方的文化從來不能順利進入或上升為全國性的主流,當然,李白們,蘇東坡們是例外,因為他們無論是地理上還是文化視野上都超越了地域的局限。所以,後人評花間詞說:「嗟夫!雖文之糜,無補於世,亦可謂工矣。」
    再後來,好多很好描寫了成都的詩文都是外來人的杜甫們所寫下的了,成都太休閒,不要說修都江郾這等大事,連寫詩這樣不太勞力費神的事,都要外地人代勞了。
    以上,是我說丁香順便想到的,對成都努力讓自己符合休閒城市這個定位時,關於文化方面一點借古喻今的意見。
    既然說了意見,索性順便再說一點,這是有關這個城市的園林設計與道路街巷的植物佈局。
    人們常說,一個城市是有記憶的。凡記憶必有載體作依憑。城市最大的記憶承載體當然是一個城市的建築。成都與中國大多數城市一樣,要靠老的街道與建築來負載這個城市的歷史記憶與文化意味是不可能的了,那麼,一個城市還有什麼始終與一代一代人相伴,卻比人的生存更為長久,那就是植物,是樹。對成都來說,就是那些這個城市出現時就有了的樹:芙蓉、柳、海棠、梅、槐……這個城市出現的時候,它們就在這座城裡,與曾經的皇城,曾經的勾欄瓦捨,曾經的草屋竹籬一起,構成了這個城市的基本風貌,或被寫進詩文而賦予意義,或者院中,在某一街口,一株老樹給幾代人共同的蔭庇與深長而具體的記憶,但是,在今天的城市佈局中,這些土著植物的地盤日漸縮小,而從外地,從外國引進的植物越來越多。我個人不反對這些植物的引進,比如立交橋下那些健旺的八角金盤就很美觀,而且因其生長健旺也很省事。池塘中和蘆葦和菖蒲站在一起的風車草也很美觀。街道上一排排的刺桐與庭園中的洋紫荊也不可謂不漂亮,只是它們突然一下子來得太多太猛了,大有後來者居上的意思。在我看來,其實沒必要一條一條的街道儘是在這個非熱帶城市連氣根都扎不下來的小葉榕,須知它們是擠佔了原來屬於芙蓉的空間,屬於女貞和夾竹桃的空間,當然,也有一部分是屬於丁香樹的空間。這幾日,正是丁香盛開的時節,但城中卻幾乎看不到成氣候的丁香的分佈了。一種漂亮的氛芳四溢的土著植物差不多已經從街道上消失了,退縮到小區庭園與公園,聊作點綴了。前天,被請到什邡去為建立地震遺址公園出點主意,回來路上,三星堆博物館主人留飯,在博物館園子裡,看到幾叢很自在,很寬舒地生長著開放著的丁香。但那裡雖然在地理上還屬於成都平原,畢竟行政上是在別的行政區劃的地盤上。
    還是今天,五月二號,到城北的植物園才看到幾株漂亮的丁香。
    出城進城,正在擴建的108國道都擁擠不堪,但讓人安慰或者願意忍受這般擁擠的是,改造過後就好了,而且道路兩邊的擋土牆上,就彩繪著擴建完成後大道的美景,我就想,那時大路的兩旁,會有很多的丁香嗎?
    真的,讓這個城市多一點土著植物,因為這些植物不只美化環境,更是許多城市居民一份特別的記憶,尤其是當這個城市沒有很多古老建築讓我們的情感來依止,多一些與這個城市相伴始終的植物也是一個可靠的途徑。植物也可以給一個有著悠久的歷史的城市增加一些歷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