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絲綢之路 > 第七章  河西走廊:戈壁中的綠洲 >

第七章  河西走廊:戈壁中的綠洲

第二天我們登上汽車向河西走廊進發。河西走廊夾在兩種完全不同的地形之間。其西南方向是綿延的祁連山脈。東北方向則是無垠的騰格裡沙漠。騰格裡在蒙語中的意思是「廣闊的天空」。騰格裡沙漠是中國第四大沙漠,面積約43000平方公里。武威是中國沙漠治理的一大中心地。我沿黃河旅行時,曾與蘭州沙漠研究所的科學家交談,他們說中國的沙漠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10%,而且還在以每年1%的速度增長。照這個速度,百年之後中國國土總面積的20%都是沙漠。

我們從武威向西北方向前進,公路穿過一段戈壁灘。外國人聽到中國人用「戈壁」這個詞形容不同的沙漠地區時都有點糊塗。真正的戈壁灘在哪兒呢?真正的戈壁灘,至少地圖製作者命名的那個戈壁灘在蒙古境內。其他這些沙漠之所以都冠以「戈壁」這個名字,是因為戈壁在蒙語中意為「礫石灘」,出武威的公路穿過的就是這種典型的戈壁風貌。這條穿過戈壁灘的公路路況不錯,鋪著瀝青,非常平坦,寬度足以會車。但不久我們就見到了一場車禍:一個人趴在路邊,自行車擰成了麻花。肇事司機早已逃逸。

戈壁灘

我們繼續在戈壁灘上穿行,右手邊出現了中國最偉大的建築奇觀——長城。對,長城始於太平洋沿岸,綿延萬里一直延伸到中亞的沙漠腹地。大多數遊客只見過北京北邊的山嶺上蜿蜒起伏如灰色巨蛇般的那段長城,但甘肅境內的這一段更為壯觀,只不過它不再呈蛇狀起伏。這裡土地平坦,城牆高達5米,呈褐色線條狀沿河西走廊的東邊綿延100公里。其具體位置介於古代的軍事重鎮武威和我們下一個目的地——張掖之間。

這段長城是公元前2世紀為抵禦匈奴侵略而建,大約是在霍去病將軍等人最終把匈奴趕出河西走廊的時候。據說霍將軍的舊日營帳在山丹縣城南仍隱約可見。我們去張掖的路上曾在此短暫停留。

這段長城不僅把匈奴擋在西部邊境之外,還迫使他們遠離了最好的牧場。匈奴之前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他們優良的馬匹,一旦失去了對河西走廊一帶草原的控制權,他們對漢人的優勢便不復存在。長城內的草原如今仍是中國最好的牧場,即我之前提及的山丹軍馬場。

山丹是武威和張掖之間唯一僅存的文明跡象。19世紀20年代,新西蘭人路易·艾黎來到山丹,建立了他的第一所手工藝學校。艾黎是一名左翼傳教士,也是為數不多的經歷了中國「文革」的西方人之一。他於1987年去世,山丹縣修建了一座博物館以紀念他為山丹所作的傑出貢獻。這些都是我們聽說的,我們的車子只在山丹停車片刻,載上幾名乘客後便繼續向張掖駛去。

和武威一樣,張掖也是因為軍隊而存在。武威是中國在河西走廊設立的第一個永久性軍事重鎮,張掖是第二個。這兩個城市在其他方面也有許多共同之處。武威守衛在中國第四大沙漠騰格裡的前沿,而張掖則守衛在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的前沿。巴丹吉林沙漠面積47000平方公里,其中,20%是流動沙丘,60%是大沙山。一般沙丘平均高度不到50米,但是大沙山的平均高度達300米,而且綿延幾公里長。這裡唯一的水源鹼性太大,不能飲用,商隊在跨越了這樣的地理環境後,肯定會覺得張掖如天堂般美好。其實,張掖古稱「甘州」,即「甘甜的綠洲」。而武威又稱「涼州」,即「涼爽的綠洲」。從「涼爽的綠洲」出發後5小時,我們駛入了「甘甜的綠洲」,入住甘州賓館,結果發現它其實就是個臭水坑。

在我們一路上住過的所有賓館中,甘州賓館是最差的一個,雖然也有幾個比它好不了多少。我們花了差不多15美元,住進了一間還不如拉牲口的貨車車廂乾淨的客房。我們走上地毯時,騰起一團塵土。床鋪搖搖欲墜。服務員告訴我們房間裡有浴室,可是他沒說浴室裡沒有馬桶。我也不想提樓下大廳裡的公共糞坑是什麼狀況了。晚上九點半浴室裡才來熱水,顏色像菜湯。房間裡唯一能用的物品只有衣帽架。

自然,我們把注意力轉向了城裡。時間剛過正午,門口處倒是掛著出租自行車的牌子,可是賓館那兩輛年邁的二輪車好像被擊倒在地的拳擊手,不能指望它們穿行在車水馬龍中。於是我們走出大門,招了一輛三輪車去觀光,至少比待在房間裡舒服多了。

我們的第一站是張掖最著名的景點——大佛寺。走進寺院,我們在一個亭子前駐足,幾位音樂家正在亭子裡開一場即興音樂會。他們的演奏讓人回想起一千多年前張掖舉行的另一場音樂會。

那是609年,絲路各國的音樂家跟隨君主、使臣以及各界顯貴齊聚在此。他們來此是為覲見中國皇帝。對,就是中國皇帝。那麼,中國皇帝為何遠行來到河西走廊的中部呢?當時中國的統治者是隋煬帝,3年前的公元606年,他巡遊了剛剛竣工的連接黃河和長江的運河——隋唐大運河。載重500噸的船隊首尾相接,綿延百公里,浩浩蕩蕩,頗為壯觀。皇家隨從一路所需的補給掏空了沿途各地以及宮廷的財政,但是皇帝龍心大悅,於是在巡視完大運河後,他決定西巡絲綢之路。

皇帝於公元609年啟程,他並沒有經過蘭州和武威,而是選擇了南線,經炳靈寺石窟和青海省,在祁連山的扁都口進入河西走廊。當時正值7月上旬的盛夏時節,但祁連山與其他的山脈一樣,天氣變幻無常。一場暴風雪突如其來,掩埋了皇家衛隊。士兵及隨從凍死者達數千人,皇帝一行抵達張掖時肯定已經威風盡失、狼狽不堪。但是,悅耳的音樂和動人的舞蹈使隋煬帝再次龍心大悅。他邀請所有的演員,一共18000名,隨他回到都城,由此中國的音樂舞蹈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佛寺裡音樂家的演奏使得大佛昏昏欲睡,我們繼續前行,在大殿裡看見了當時中國最大的臥佛。從美學角度看,大佛並無特別之處,但是,正如宣傳中所說,它體型龐大,從頭到腳身長35米。建造大佛時,工人們先搭起一個木架子,然後在架子上綁上稻草,最後糊上幾噸重的黏土和顏料。大佛建於1098年,建成臥姿並不為奇。

塑像建造的過程比它本身更有趣。11世紀末的一天,一位僧人聽到美妙的樂曲聲,跟隨音樂來到了如今廟宇矗立的這個位置。但是他什麼也沒發現,甚至連樂師也沒有。音樂好像是從地下傳上來的。僧人覺得很奇怪,便挖開地面,你猜他發現了什麼?原來是一尊小小的玉臥佛!這個發現太不可思議了,於是僧人決定在這個地方建一座寺廟,並盡其所能建一尊最大的臥佛。這就是張掖臥佛的由來。

大佛寺白塔

除了佛祖涅槃的塑像,殿裡還有佛祖十大弟子的雕像,都肅立在佛祖的身後,因為失去了偉大的「導師」而憂心忡忡。這是個悲哀的景象,於是我們沒有在此久留。

我們回到三輪車上,從大佛寺繼續前行,到達張掖第二大景點——木塔。木塔並不遠,跟大佛寺只隔著兩條馬路。但與大佛寺不同,這裡冷冷清清,甚至連賣票的人都沒有,我們便從敞開的大門進去。木塔與我們先前見過的塔都不一樣。首先,木塔是八角形,共9層,每一層的八個角上都刻有龍頭;其次,塔身是個完整的木架,內壁由磚砌成。白粉刷牆,木樑裸露在外,別具一格。木樑縱橫交錯,一直到離地32米高的塔頂。

在鼎盛時期,張掖木塔名揚絲路各國,遙遠的波斯王國的歷史學家都曾提到過它。如今,它仍屹立不倒。我們悄悄地來,又悄悄地離開了長滿荒草的院子。還能做點什麼呢?我們想起了進城時路過的鼓樓,據說這是絲綢之路上最大的鼓樓。但是我們以前早就看過很大的鼓樓,現在只想看點特別的東西。我們和一個出租車司機交談了一會兒,他建議我們去拜訪絲路上最小的一個少數民族。

張掖西邊60公里外的肅南縣是吃羊肉、喝奶茶的馬背民族——裕固族的家園。據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有12000名裕固人,其中有90%住在肅南縣。與絲路上的其他少數民族一樣,裕固族的歷史可謂是一部遷移史。裕固的祖先是2000年前被漢人趕出河西走廊的匈奴中的一支。大約在公元4世紀,這支匈奴人開始自稱為「回紇」,而裕固人的祖先卻自稱「黃頭回紇」,他們沿絲路北部地區,在庫車附近的草原放牛牧馬養羊。但庫車位於他們現在的居住地以西一千多公里處,裕固人是怎麼來到河西走廊的呢?13世紀成吉思汗橫掃庫車時,裕固人臣服於他,開始信奉藏傳佛教。但兩個世紀後,當帖木兒橫掃中亞時,裕固人拒絕放棄他們的信仰,從庫車北部的草原逃到了張掖西邊的草原。

張掖木塔

從撒馬爾罕的大本營出征,帖木兒已經把今伊朗和阿富汗變成了其附屬國,並佔領了今土耳其東部領土的大半、俄羅斯南部以及印度北部等疆域。他的下一個目標是中國,並在庫車聚集了龐大的軍隊。裕固人向官府報告「要警惕帖木兒的計劃」,但中國人卻對帖木兒不屑一顧,認為他不過是另一個邊境流匪而已。幸運的是,帖木兒暴亡,他的繼任者放棄了侵略,贊成以和平方式傳播伊斯蘭教。

雖然帖木兒的繼任者改變了宗教政策,但裕固人已經無法返回故鄉,於是,他們定居下來,在祁連山4000米高的雪峰下的草原上放牧。我們出發去前往時,已是傍晚時分,可司機認為我們可以在天黑前趕回來。唉!誰知道半路上他的出租車出了故障,我們只好搭過路的卡車回到了張掖。尋訪裕固族的冒險之旅泡湯了。我們只能唉聲歎氣地回到悲慘的甘州賓館,大口吃羊肉,大碗喝啤酒,聊以慰藉我們的淒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