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易中天中華史:三國紀 > 第五章 武侯治蜀 蜀漢之亡 >

第五章 武侯治蜀 蜀漢之亡

諸葛亮去世二十九年後,蜀亡。

亡國的直接原因當然是曹魏的攻擊。然而恐怕就連魏軍都沒有想到,他們八月出兵洛陽,十月就殺到了成都的大門口雒縣。一直被蒙在鼓裡的劉禪如夢方醒,情急之下準備逃往東吳。

光祿大夫譙周(譙讀如橋)卻主張投降。[16]

譙周在御前會議上發表了長篇大論。如果把他的發言設想為對話,不難看出其思路之清晰、邏輯之嚴密——

古往今來,有寄人籬下還可以再當天子的嗎?

沒有。

我們皇上到了東吳也只能稱臣,是不是?

是。

同樣是稱臣,為什麼不挑大國,要挑小的呢?

無語。

再請問:政治鬥爭的規律,是大國吞併小國,還是小國吞併大國?

當然是大國吞併小國。

這麼說,魏國吞併吳國,是一定的了?

應該是。

吳國既然不能吞併魏國,那就只能投降。到時候,我們是不是得跟著吳國再投降一次?

恐怕是。

那麼,受兩次恥辱,比只受一次好嗎?[17]

劉禪君臣也沒話說。他們只剩下一個問題:曹魏會接受我們的投降嗎?

譙周則表示敢打包票。他說,現在東吳尚未臣服,曹魏肯定受降,也必須受降,還得給我們禮遇。如果不封土賜爵給陛下,我譙周願前往京師據理力爭。

於是劉禪開門投降,曹魏方面果然客客氣氣。劉禪被封為安樂縣公,食邑萬戶,譙周也被封為列侯。當然,他在歷史上少不了要背上「賣國」的罪名。

那麼,譙周是什麼人,他為什麼要當「賣國賊」?

因為痛恨蜀漢政權。

博古通今的譙周,其實是個安貧樂道的讀書人。他身材高大又其貌不揚,心直口快又不修邊幅。所以,第一次見到他的人都會笑,就連諸葛亮都忍不住。[18]

譙周卻是諸葛亮的鐵桿粉絲。諸葛亮病逝五丈原,第一個跑到前線奔喪的就是他。而且,由於劉禪隨即就下達了禁令,得以從成都前去拜祭弔唁的也只有他。

但,譙周雖然敬重諸葛亮,政治立場卻是反對蜀漢政權的。持同樣立場的還有廣漢人彭羕(讀如樣)、蜀郡人張裕、梓潼涪縣人杜微、巴西閬中人周舒、蜀郡成都人杜瓊,再加上巴西西充人譙周,清一色都是益州人。

這是一個親曹反劉的益州士族聯盟。其中,張裕被劉備所殺,彭羕被諸葛亮所殺,杜微拒不合作,周舒、杜瓊和譙周則四處散佈曹魏必勝蜀漢必亡的言論。

最先散佈此類言論的是周舒和杜瓊,後來成為意見領袖的則是譙周。他對人們說,劉備的「備」是什麼意思?足夠了!劉禪的「禪」是什麼意思?讓出去!曹魏的「曹」又是什麼意思?眾多,高大。譙周說:眾多而高大的天下歸心;早已足夠又準備禪讓的,還有什麼後路和前途嗎?

這就叫:眾而大,期之會;具而授,若何復?

譙周這讖語是寫在劉禪宮中柱子上的。他還發表了名為《仇國論》的反戰宣言,明確表示對北伐曹魏的強烈不滿,聲稱如果繼續窮兵黷武,勢必自取滅亡。

這是益州集團對蜀漢當局的公開叫板,譙周卻並沒有受到任何處分,他的言論也廣為流傳。讖語在東漢是有市場的(請參看本中華史第九卷《兩漢兩羅馬》),劉禪投降後,人們更是公認譙週一語成讖,測算神准。

其實哪裡是算得準,是很多人都盼望曹魏勝利,蜀漢滅亡。可以說,早在曹魏大軍兵臨城下之前,蜀漢王朝就已經人心浮動,蜀漢政權就已經風雨飄搖。譙周的勸降和劉禪的投降,只不過履行了一道手續而已。

奇怪嗎?不奇怪。

劉禪投降前幾年,出使歸來的薛珝(讀如許)就對吳帝孫休斷言蜀國必亡。後來曹魏出兵時,一個名叫張悌的吳人也作出了相同的預測。他們給出的理由也一樣:當局窮兵黷武,人民苦不堪言,朝堂沒有正義的聲音,田野不見健康的臉色。這樣的國家,豈有不亡之理?[19]

這是有數據支持的。劉禪投降時,蜀國共有家庭二十八萬戶,人口九十四萬人,然而軍隊卻有十萬,官吏則有四萬。也就是說,九個人就要養活一個士兵,七戶就要供奉一個官吏,蜀國人民實在負擔不起![20]

三國鼎立,幣制也各成體系。三國中最早開始鑄錢的是蜀漢政權。劉備攻取成都後,府庫空竭、物價飛漲,劉巴獻策鑄錢平抑物價,並令吏為官市,以解軍需市用之不足。成都出土的「太平百錢」銅范母,為蜀漢鑄幣提供了較可靠依據。

當然,由於諸葛亮克己奉公以身作則,蜀漢官員總體上比較廉潔,可惜老百姓更關心的還是吃飽肚子。與孔明先生一起勒緊褲帶,不是他們想要的生活。

益州的士族和豪強就更是咬牙切齒。因為諸葛亮要籌集軍費,又不肯加重小民負擔,還要做到公平公正,結果自然是這些人出錢出力最多,豈能不怨恨?

何況他們還只有奉獻沒有回報。劉備信任重用的基本上沒有益州人,諸葛亮執政後雖力圖處以公心,卻不可能根本改變既定的組織路線。「荊州第一,東州第二,益州第三」的原則,也是諸葛亮堅持的。[21]

益州集團只可能被邊緣化。

義務與權利是對等的。如果貢獻最大而利益最小,益州人又憑什麼要與蜀漢政權同生死共患難?

以法治蜀也有問題。因為益州的士族和豪強並沒有立法權,許多法律反倒是專門用來對付和整治他們的。何況蜀漢的執法也未必都公平。諸葛亮尚且冤殺了益州豪族常房諸子,又如何保證其他人不濫用職權?[22]

總之,益州士族在政治上受排擠,經濟上受盤剝,法律上受制裁,仕途上看不到希望。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盼望曹魏的大軍早一點南下來「解放」他們。

利益,決定了益州士族的整體取向。

作為士族和豪強的政權,司馬昭執政的曹魏也沒有虧待他們遠在益州的階級兄弟。劉禪手下原屬荊州集團和東州集團的官員都被調回中原,益州的地方官則由本籍士人出任,並由本地名流擔任的中正官負責推薦。

益州土著「蜀人治蜀」的願望實現了。

主動投降的劉禪住進了洛陽,靠著他的裝瘋賣傻和沒心沒肺,一直活到西晉的泰始七年(271)。那時就連曹魏也已滅亡,做皇帝的已是司馬炎。

劉禪死得比曹魏還晚。

忠於職守為國捐軀的,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他在拒絕了曹魏的誘降後戰死,時年三十七歲。義不受辱以身殉國的,則有劉禪的第五個兒子劉諶。他在父皇決定投降後跑到劉備的廟裡痛哭一場,殺了全家然後自殺。[23]

蜀漢亡了,只有成都的武侯祠年年有人憑弔,趙藩撰寫的那副對聯就更是膾炙人口: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24]

所有這些,諸葛亮都想得到嗎?

[16]下引譙周事跡言論無另注者,均見《三國誌·譙周傳》。

[17]譙周的投降論是一氣呵成的,改寫成對話體是為了便於理解。

[18]見《三國誌·譙周傳》裴松之注引《蜀記》。

[19]見《三國誌·薛綜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三國誌·孫皓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及《資治通鑒》卷七十八。

[20]見《三國誌·後主傳》裴松之注引《蜀記》。

[21]劉備和諸葛亮信任重用的人,除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外,其餘有:龐統,荊州襄陽人;法正,扶風郿縣人;許靖,汝南平輿人;李嚴,荊州南陽人;糜竺,東海朐(讀如渠)縣人;董和,南郡枝江人;魏延,荊州義陽人;楊儀,荊州襄陽人;馬謖,襄陽宜城人;蔣琬,零陵湘鄉人;費禕,江夏鄳(讀如盟)縣人;姜維,天水冀縣人。這些人有的屬於荊州集團,有的屬於東州集團,但都不是益州人。益州土著受信任的只有:費詩,犍為南安人;黃權,巴西閬中人;王平,巴西宕渠人。但王平起先不受信任,黃權後來不受信任,費詩中間出問題。諸葛亮提拔信任的益州人則有:楊洪,犍為武陽人;何祗,楊洪門下;張裔,蜀郡成都人。不過,諸葛亮並不能改變劉備既定之「荊州第一,東州第二,益州第三」的組織路線。

[22]冤殺益州豪族常房諸子一案載在《三國誌·後主傳》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裴松之認為是「妄殺不辜」。另請參看羅開玉《成都武侯祠「攻心」聯再研究》。

[23]以上見《三國誌·後主傳》及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

[24]關於這副對聯,請參看拙撰《武侯治蜀與「攻心聯」》,已收入《帝國的惆悵》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