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易中天中華史:三國紀 > 第三章 孫劉聯盟 諸葛亮出山 >

第三章 孫劉聯盟 諸葛亮出山

諸葛亮是在前一年來到劉備身邊的。

這又是一個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故事:三顧茅廬。這個故事由於羅貫中的演義而廣為人知,可惜卻是小說家言。歷史的真相也許並非如此,或不完全如此。

那麼,真相可能是什麼?

三顧茅廬之前,諸葛亮曾經見過劉備。

建安十二年,曹操平定了北方。洞悉形勢的諸葛亮料定下一個攻擊目標必是荊州,也清楚劉表不可依賴,能救荊州的只有劉備,便從隆中去見他。

劉備並不認識諸葛亮,也沒太把這個二十六歲的年輕人當回事,儘管他身高一米八四,容貌甚偉風度翩翩。但在四十七歲的劉備眼裡,諸葛亮依然是小字輩。

那天可能是劉備的接待日,來座談的士人很多。談完眾人散去,只有諸葛亮不走。劉備也不問他想說什麼,順手拿起一根犛牛尾巴就編起工藝品來。

諸葛亮說:將軍的雄心壯志難道就是這個嗎?

劉備說:這是什麼話!聊以忘憂罷了。

諸葛亮說:請將軍度量一下,劉鎮南(劉表)與曹公(曹操)相比,怎麼樣?

劉備說:比不上。

諸葛亮又問:將軍自己呢?

劉備說:也比不上。

諸葛亮說:那麼,難道就等著人家來宰割嗎?

劉備這才發現諸葛亮非同尋常,諸葛亮也為劉備出謀劃策。他的建議,是鼓勵流入荊州的遊民發展生產,並登記在冊。劉備依計而行,實力果然大增。[9]

不過這事也就到此為止,諸葛亮又回到了隆中。他真正成為劉備的得力助手,應該是在司馬徽和徐庶極力推薦之後。即便如此,劉備也仍未高度重視。

劉備對徐庶說:那就請他和足下一起來吧!

徐庶卻說:諸葛孔明是臥龍,豈能隨便召喚?將軍還是屈尊親自去拜訪他吧!

這才有了三顧茅廬。[10]

圖據明末安徽新安黃氏刻本《遺香堂繪像三國誌演義》。與西晉《三國誌》以魏為正統不同的是,元末明初誕生的小說《三國演義》堅決地以蜀國為正統。

但,這裡面有問題。

是啊,諸葛亮不是「可就見,不可屈致」的嗎?他怎麼會主動去見劉備?他既然已經見過了劉備,劉備又怎麼還需要三顧茅廬?以上說法,可靠嗎?

可靠。

事實上,諸葛亮完全有可能去見劉備,因為當時的荊州山雨欲來,危在旦夕。以諸葛亮之心繫天下,絕不會坐視不管。我們甚至可以推測,正是他的這種責任感,從一開始就贏得了劉備的尊敬和信任。

有一個旁證可供參考。

也是在荊州,而且就在劉表席間,劉備就曾毫不客氣地痛斥一個名叫許汜(讀如四)的人:國難當頭,民不聊生,天子失所,正需要有人為國分憂。足下名為國士,卻不知憂國憂民,只知求田問捨,實在讓人不齒![11]

諸葛亮當然不是許汜。作為「每自比管仲、樂毅」的有志之士,他可是以天下為己任的。

因此,諸葛亮會去見劉備,劉備也會去見他。

實際上,兩漢原本就有聘請名士為官的制度(請參看本中華史第八卷《漢武的帝國》)。而且無論是皇帝的徵聘,還是州郡的辟除,都是禮聘,不能令召,光武帝劉秀甚至還碰了好幾個釘子。三顧茅廬,不足為奇。[12]

更何況,劉備拜訪諸葛亮,也未必是招聘。

這一點,有諸葛亮自己的回憶為證。他在二十一年後曾這樣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13]

很清楚,諸葛亮去見劉備,是「提出建議」;劉備去見諸葛亮,是「徵求意見」。兩人談得投機,這才決定合作。也因此,諸葛亮到劉備軍中,一開始是沒有職務的。擔任軍師中郎將,是在赤壁之戰以後。[14]

至於打動劉備的那一席話,則是《隆中對》。

這是一次極其嚴肅認真的對談,雙方也都表示了最大的誠意。為了鄭重其事,劉備使用了「孤」的自稱。他在建安元年被封為宜城亭侯,可以稱孤。[15]

於是劉備開誠佈公: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自不量力,一心想要伸張正義於天下。奈何智術淺短連遭挫折,只剩下壯心未已,先生認為計將安出?

諸葛亮的對策則極為務實。

早已看清時局的諸葛亮告訴劉備,當今天下之勢,並非人人都像將軍一樣心繫漢室,心憂主上,而是都在搶佔地盤。因此,當務之急是建立自己的根據地。這是完全有可能的。曹操以弱勝強消滅袁紹,便是證明。

那麼,什麼地方可以考慮?

北方顯然不行。曹操「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東邊也不行。孫權據有江東已經三代,既得地利又得人和,這就只能聯合,不能圖謀。

能打主意的,是荊州和益州。

荊州下轄七郡,領縣上百,而且北據漢沔(漢水、沔水),利盡南海(廣東、廣西),東連吳會(江蘇、浙江),西通巴蜀(重慶、四川),堪稱「用武之國」,碰巧主人又守它不住,簡直就是天賜,就看將軍想不想要了。[16]

益州的情況也差不多。這個地方,對外是天險,對內是樂土,高皇帝就是在益州的漢中成就帝業的。然而成都的劉璋昏庸軟弱,漢中的張魯則不懷好意,因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只不過得自己動手去拿而已。

拿下了荊州和益州,又怎麼樣呢?

諸葛亮說,以將軍帝室之胄的身份,信義著於四海的名望,總攬英雄思賢如渴的號召力,只要實行「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的政策,事業就能發展,力量就能壯大,也就能立於不敗之地。

至於將來,如果形勢發生變化,則可兵分兩路。一路由大將率領從荊州出發,取道宛城挺進洛陽;另一路由將軍親自率領從益州北上,取道秦川直抵長安。那時候,百姓萬民還不捧著酒飯來夾道歡迎嗎?

於是諸葛亮說: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如此醍醐灌頂,劉備豁然開朗。他高興地對關羽和張飛說: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兒有了水啊![17]

可惜,諸葛亮為劉備做的只是戰略規劃,現實問題則是劉備一行逃到夏口後,曹操並沒有放過他。十二月,在江陵養足精神備齊軍需的曹操,率領大軍順江而下抵達巴丘(今湖南嶽陽)。目的很明確:消滅劉備。[18]

劉備大難臨頭。

在這個關鍵時刻,並無官職的諸葛亮挺身而出。他對劉備說,情況緊急!請明公授權,讓我去江東求救。[19]

這是正確的決策,因為此時能救劉備的只有孫權。問題是孫權與曹操並未翻臉,跟荊州反倒是世仇。至少,他可以坐山觀虎鬥。即便收不到漁翁之利,也犯不著來蹚這渾水。因此兩家能否聯盟,完全取決於孫權的態度。

那麼,孫權的態度又如何?

[9]見《三國誌·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魏略》和《九州春秋》。

[10]見《三國誌·諸葛亮傳》及裴松之注引《襄陽記》。

[11]見《三國誌·陳登傳》。

[12]請參看《後漢書·逸民列傳》。

[13]見諸葛亮《出師表》。

[14]見《三國誌·諸葛亮傳》。

[15]見《三國誌·先主傳》。

[16]荊州七郡為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陽、長沙、武陵,章陵郡則廢置無定。

[17]以上見《三國誌·諸葛亮傳》。

[18]見《三國誌·武帝紀》。

[19]見《三國誌·諸葛亮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