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易中天中華史:從春秋到戰國 > 第四章 禮壞樂崩 三家分晉 >

第四章 禮壞樂崩 三家分晉

齊國改姓前,晉國先沒了。

與姜齊相反,晉國原本是正宗的姬周。他們的始封之君,是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春秋前半段,晉人幾乎代表著華夏正統,與東夷(齊)、西戎(秦)、南蠻(楚)、北狄(狄族各部落國家)抗衡,尊王攘夷,安定天下。可以說,如果沒有晉,華夏文明或許早已淪亡,中華歷史也要重新改寫。

然而與周、魯、鄭、衛諸姬,甚至與宋相比,晉又更像戎狄。他們的封地原本就是戎狄的遊牧地區,建國之初實行的土地政策也不是周制,而是狄制。後來他們長期伐狄,征服對方的同時也難免部分被同化,變成半戎狄化的華夏。晉人的作風橫行霸道,也能夠長期維持霸權,恐怕就因為他們身上有戎狄的血氣和血性。[42]

晉,是有霸氣的。

霸氣的晉國亂得很早,春秋之前就曾「一國兩都」,既有翼(又名絳,今山西翼城縣),又有曲沃(今山西聞喜縣)。有兩都就有兩君,一個是穆侯的嫡子文侯,以及文侯的後代;另一個是文侯的弟弟桓叔,以及桓叔的後代,即莊伯和武公。前者顯然是嫡傳,是正宗,後者不是。然而桓叔受封之時,曲沃便大於國都。六十七年後,晉國的世系更被偷梁換柱,變成非嫡傳的這支了。[43]

也許,正因為有這樣的歷史教訓,春秋以後的晉國不再信任公族。晉獻公甚至殺光了桓叔和莊伯的後代,以防禍起蕭牆。獻公自己的兒子,則死的死,逃的逃。所以從惠公和文公起,晉國的執政者便都是異姓貴族。

這樣一來,晉國安穩了嗎?

沒有。

事實上,異姓貴族如果權勢極大,而且卿位世襲,就會形成卿族。卿族雖然是異姓,對公室的威脅卻不亞於公族。晉靈公,就是趙盾的堂弟趙穿殺的;晉厲公,則是欒書和中行偃殺的。所以,接替晉厲公為君的晉悼公,便不得不在即位前與這些異姓貴族約法三章。

悼公是欒書派知罃和士魴接回國的,當時還只有十四歲。悼公說,一個邦國之所以需要國君,就因為要有人發號施令。如果立了國君又不聽他的,請問立他幹什麼?需不需要我,聽不聽我的,都在今天一言為定。於是那些平時專橫跋扈的異姓貴族都說:這也是臣等的心願,敢不唯命是從![44]

好一個晉悼公,真是識見不凡,也氣度不凡。

然而就連晉悼公,也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卿族專政的趨勢。實際上正是從悼公的時代開始,卿族的力量變得更加強大。執政的異姓貴族也由原來的十多家,變成只剩下六個氏室,這就是趙、范、中行(讀如杭)、知(讀如智,亦同智)、魏、韓,號稱六卿。六卿中地位最高的,是正卿,即首席執行官。首席執行官照例同時擔任中軍的軍長。他在戰時是全軍元帥,平時是全國首相,可以說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悼公後的一百年間,這個職位就由六卿輪流坐莊。

顯然,卿族形成的過程,也是權力集中的過程。從十多家異姓貴族,到只剩下六卿,是他們的第一輪淘汰賽。

第一輪競爭中差一點被淘汰的,是後來成了大氣候的趙氏。魯成公八年(前583),也就是楚國大夫巫臣出使吳國的第二年,晉景公聽信讒言,大開殺戒發兵圍剿趙家,趙氏幾乎滅族。只是由於韓厥出面說情,趙朔的兒子趙武才倖免於難,並被復封。[45]

這事後來被演繹為「趙氏孤兒」的故事。不過《史記》的說法來自戰國時期的民間傳說,並不可靠。靠得住的是趙武不但光復了祖業,而且把趙氏發展為卿族中勢力最強大的一支。因此趙武死後,被謚為「文」。

但,災難再次降臨。

魯定公十三年(前497),也就是吳越檇李之戰前一年,范氏和中行氏趁趙氏內亂之機起兵攻趙。趙氏掌門人、趙武的孫子趙鞅(趙簡子)逃到晉陽(在今山西太原市),並被圍困。幸好,知、韓、魏三家站在趙一邊,這才反敗為勝,戰敗的范氏和中行氏則逃到了朝歌(今河南淇縣)。[46]

之後就是一場國際混戰,齊國、魯國、衛國、宋國、鄭國、鮮虞都與范氏和中行氏同盟,從魯國叛逃的陽虎則成為趙鞅的幫手。魯哀公二年(前493),也就是吳王夫差伐越的第二年,齊國給范氏和中行氏輸送軍糧,讓鄭國派兵押運。趙鞅對手下人說,成敗在此一舉。但凡戰勝敵人的,上大夫賞縣,下大夫賞郡,士賞田地千畝,庶人、商人、工人做官,奴隸解放。[47]

此戰的結果,是趙軍大獲全勝。於是趙鞅如釋重負地說:這下行了。因為第二輪淘汰賽的結果,肯定是范氏和中行氏出局,剩下的只是時間問題。然而趙鞅的一位下屬卻說,怎麼會行了呢?不是還有智伯嗎?[48]

是的,還有智伯。

果然,三十年後,智伯發起了第三輪淘汰賽。智伯就是知氏氏族的掌門人,這時的智伯是知襄子荀瑤。趙、魏、韓三家的掌門人,則是趙襄子(無恤)、魏桓子和韓康子。范氏和中行氏滅亡後,四家瓜分了他們的地盤。其中知氏得地最多,卻繼續向三家索要。韓和魏只好割地,趙襄子卻寸土不讓。於是智伯聯合韓魏伐趙,圍困晉陽。聯軍掘開汾水灌城,只差六尺就會把全城淹沒。晉陽城內,也像當年被楚莊王圍困的宋都,易子而食,懸釜而炊。

趙氏危在旦夕。

然而天不滅趙。韓康子和魏桓子深知,智伯在滅了趙襄子後絕不會罷手,下一個被滅的就輪到自己。因此他們在關鍵時刻反戈一擊,與趙襄子聯手滅知,智伯兵敗身亡。趙襄子為瞭解恨,還把智伯的頭蓋骨做成了酒具或夜壺,惹得豫讓拚死拚活要來復仇。這故事,我們在《青春志》一開始就講了。

知氏被淘汰出局,地盤被趙、魏、韓三家瓜分,號稱「三晉」。三晉的實力遠遠大於那可憐兮兮的晉君。他們從大夫變成諸侯,已經只需要一道手續。[49]

晉國滅亡,戰國開始,也只需要一道手續。

[42]據《左傳·定公四年》,西周封建之初,魯國和衛國的政策都是「啟以商政,疆以周索」,晉國則是「啟以夏政,疆以戎索」。啟,就是開啟;疆,就是疆理;索,就是法則。啟以商政,疆以周索,就是沿用殷商的政治制度,用姬周的法則區劃土地。啟以夏政,疆以戎索,則是沿用部落國家時代的政治制度,用戎狄的法則區劃土地。

[43]晉是西周最早的封國之一,始封之君是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始封之地為唐(今山西省太原市),後改名晉。成侯時遷都曲沃,穆侯時遷絳(翼),景公時遷新田(今山西省侯馬市),亦稱絳,舊都則為故絳。

[44]事見《左傳·成公十八年》、《國語·晉語七》。

[45]事見《左傳·成公八年》。

[46]事見《左傳·定公十三年》。

[47]春秋時,縣大於郡;戰國和戰國以後,郡大於縣。

[48]事見《左傳·哀公二年》。

[49]事見《史記·趙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