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易中天中華史:南朝,北朝 > 第二章 鮮卑人 轉折關頭 >

第二章 鮮卑人 轉折關頭

崔浩是由於撰寫國史而死的。

此案發生在皇太子拓跋晃死前一年,但似乎與太子並無關係,儘管恃寵而驕的崔浩從來不把這個未來的皇帝放在眼裡,兩人的矛盾也是連南朝都知道的公開秘密。不過崔浩也好,太子也罷,都無法決定對方的命運。掌握著他們命運前途的仍然是太武帝,也只能是太武帝。[21]

那麼,太武帝為什麼要殺崔浩?

因為憤怒,因為失望,而拓跋燾對崔浩原本是寄予厚望的。在蕩平了北方諸國之後,太武帝覺得偉大的北魏已經不能再沒有一部國史。於是他給崔浩下達詔書,讓他領銜完成這個任務。給出的指令是:務從實錄。[22]

崔浩欣然命筆。

學富五車又歷仕三朝的崔浩信心滿滿,然而這種自信心卻讓他身首異處。國史完成後,頭腦發熱的崔浩在他人慫恿下,竟將這部得意之作刻於石碑,耗資三百萬做成方圓百步的碑林,任何人都可以前往觀看閱讀,等於是自作主張地公開發表了未經審閱的北魏國家史。

可惜崔浩並非生活在網絡時代,動用國庫經費建成的碑林也不該是他的自媒體。更何況崔浩為了彰顯自己的職業道德和學術良心,對某些必須「為尊者諱」的故事一概秉筆直書。這就觸動了鮮卑敏感的神經。要知道,作為曾經的野蠻人,他們的祖上可是並不怎麼文雅的。

投訴信雪片般地飛到了御前。

太武帝勃然大怒。他萬萬沒有想到,崔浩竟會如此辜負聖恩。修史詔書從「我太祖道武皇帝」說起,一直說到「豈朕一人獲濟於此」,意思難道還不清楚嗎?務從實錄是不要漏掉豐功偉績,誰讓你「肆意誹謗」來著?

是可忍孰不可忍,此人不殺又該殺誰?

崔浩血濺刑場。[23]

此案常常被看作胡漢矛盾衝突的典型,其實不然。崔浩之死應該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國史案不過是導火索。事實上太武帝對「誹謗」一事並未深究,參與撰寫此書的漢人也並非全都被殺,比如高允就倖免於難。[24]

漢人高允是這部《國書》的主筆,也是皇太子拓跋晃的老師。因此案發之後,太子便把並不知情的老師請進東宮住下。第二天帶他去見皇帝時,又特地交代高允:一會兒皇上問起來,我怎麼說,老師就跟著怎麼說。

高允問:什麼事呀?

太子說:進去就知道了。

進殿以後,拓跋晃便極力為高允開脫。太子說:高允從來就小心謹慎,不敢自作主張。此番雖與崔浩同事,但崔浩專橫跋扈,高允人微言輕,請皇上赦免其罪。

太武帝問高允:這部書都是崔浩寫的嗎?

高允回答:除了太祖那部分,都是臣與崔浩寫的。不過崔浩只是總裁,著述方面臣多於浩。

太武帝大怒:高允罪過大多了,怎麼能不殺?

拓跋晃忙說:天威嚴重,高允剛才是嚇糊塗了。

太武帝問高允:真是太子說的那樣嗎?

高允卻回答:不是的。臣以不才,謬參其事,罪該萬死。太子殿下不過因為臣陪讀東宮,想為臣討一條小命罷了。皇上不問,臣不敢說。皇上垂問,臣也不敢糊塗。

太武帝大為感動。他回過頭來對拓跋晃說:如此正直和誠信,豈是一般人做得到的?於是不但赦免高允,還讓他擔任專案組的組長,起草國史案的處分決定。

高允卻遲遲不能下筆。

猶豫是可想而知的。因為按照有關部門的意見,自崔浩以下涉案人員一百二十八人,統統都要滅五族。於是,高允面見皇帝據理力爭。高允直言:有沒有漏網之魚,臣不敢說;這麼多人都判死刑,臣也不敢同意。

結果,高允救下了幾千條人命。[25]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功德無量的高允健康地活到九十八歲,五任皇帝都對他禮遇有加。國史案也好,太子黨也罷,也都沒對他造成任何影響。因為高允終其一生都堅守道德底線,甚至清貧到只有草屋數間鹹菜幾壇,讓後來的文成皇帝拓跋濬(讀如俊)感慨不已。[26]

道德,是可以超越民族界限的。

何況此時的民族關係已不同於前。崔浩的父親崔宏是被拓跋珪抓來做官的,崔浩卻為北魏殫精竭慮。實際上崔浩的問題不在於他有牴觸情緒或敵對情緒,反倒在他太把北魏當成自己的國家。這就引起了那些真正主人即鮮卑貴族的反感。當反感找到突破口時,崔浩便不能不死。

沒有證據顯示,後來皇太子拓跋晃的去世,與崔浩之死有什麼關係。但如此之多的奇案頻頻發生,則證明此時的北魏已經到了轉折的關頭。這個轉變將因太武帝的被殺而減緩,直到一個神秘的女人再來啟動新的程序。

這個女人就是馮太后。

跟太武帝拓跋燾一樣,馮太后也一身是謎,只不過這些謎團同時伴隨著緋聞。按照正史的記載,馮太后是文成皇帝拓跋濬的女人,十四歲進宮,兩年後成為皇后,九年後成為太后。這時的她,只有二十五歲。[27]

二十五歲的馮太后表現出了奇特的愛情觀。她先是跳進火裡要為文成皇帝殉葬。被人救出當了太后,卻又傳出緋聞。結果是繼位的獻文皇帝拓跋弘忍無可忍,處死了她的兩個情夫。作為報復,馮太后則毒死了這個皇帝。[28]

這裡面的恩恩怨怨已經無法弄清。事實上,作為馮太后名義上的兒子,獻文帝也可能是她的男人。因為按照鮮卑人「收繼婚」的習俗(納娶父親去世後留下的不是生母的其他女人),獻文帝是可以這樣做的。甚至就連他的兒子孝文帝拓跋宏,也可能是他跟馮太后所生。[29]

如此說來,獻文帝的殺人便可能是吃醋,馮太后的報復則難免「最毒婦人心」之嫌。

當然,不會有人追究。

但毫無疑問,馮太后是強悍的。作為皇太后和現任皇帝可能的情婦,她在獻文帝繼位的第二年(466)就以霹靂手段發動宮廷政變,殺死丞相,架空皇帝,迅速掌握了北魏政權。那時,她應該還沒有懷孕。[30]

不過,這並不妨礙她跟皇帝會有一個孩子,也不妨礙她後來殺了那皇帝,如果這些猜測屬實的話。

呵呵,馮太后可不是崔浩。

當然不是。事實上,除了拓跋宏出生前後的那些短暫的時間,馮太后都牢牢把握著權力。作為北燕王室的後裔,她似乎有著極高的政治天賦,可以在頃刻之間做出生殺予奪的決斷,讓許多男人望塵莫及。最後,心灰意懶的獻文帝只好去做太上皇,儘管當時只有十八歲。

孝文帝拓跋宏繼位,五歲。

這是北魏承明元年(476)的事。也就在這年,日耳曼僱傭軍將領廢掉了末代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西羅馬帝國日落地中海,一個古老的文明就此謝幕。

北魏王朝卻華麗轉身。三十六歲的馮太后以太皇太后的名義臨朝稱制,開始了政治和社會的全面改革。這些改革將從根本上改變鮮卑和北魏。幸運的是,這不但是拓跋燾和崔浩的遺願,也是馮太后和拓跋宏的共識。

[21]崔浩對拓跋晃的態度惡劣,見《魏書·高允傳》;拓跋晃與崔浩關係緊張,見《南齊書·魏虜傳》。

[22]見《魏書·崔浩傳》。

[23]以上見《魏書》之《崔浩傳》、《高允傳》,《資治通鑒》卷一百二十五。

[24]陳寅恪先生即認為,崔浩之死既不是因為夷夏之辨的民族問題,也不是因為佛道之爭的宗教問題,而是因為社會階級問題。見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

[25]見《魏書·高允傳》、《資治通鑒》卷一百二十五。

[26]見《魏書·高允傳》。

[27]見《魏書·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同時請參看樊樹志《國史概要》。

[28]見《魏書·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

[29]請參看(日)川本芳昭《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

[30]見《魏書·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資治通鑒》卷一百三十一。按:馮太后政變是在北魏天安元年(466)二月二十五日(庚申),拓跋宏出生則在皇興元年(467)八月十四日(戊申)。因此即便拓跋宏系馮太后之子,政變時也不會懷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