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易中天中華史:隋唐定局 > 第一章 隋煬帝 那個昏夜 >

第一章 隋煬帝 那個昏夜

的確,隋煬帝是自己把自己折騰死的。

除了在江都等死的那一年半載,隋煬帝在位十五年幾乎年年都在折騰,簡直一刻都不消停。不能說他做的事情都不該做,比如,開運河就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征高麗則是從隋文帝到唐太宗的共同心願,而且直到唐高宗時代才算大功告成。就事論事,隋煬帝並無可指責。

可惜煬帝的每一次折騰都意味著人民的苦難。因為這位精力過人的皇帝不但好大喜功,而且急功近利,每項工程都是大干快上,每次行動都是志在必得。於是執行命令的官員便只好把鞭子打在並非快馬的民工身上。當民眾的承受能力達到極限時,崩潰的就不僅是他們的心理。

帝王苦竭生靈力,大業沙崩固不難。[33]

隋之亡,即因為此。

顯然,問題並不在於隋煬帝幹了些什麼,而在於他幹得太快又太密集,結果自然是虐用民力。比如,營建洛陽時每個月用工二百萬人,十個月便是二千萬人次。但如果把工期延長到十年呢?或者不要與此同時又開運河又造龍舟又建行宮呢?民眾的負擔就沒那麼重,至少可以喘口氣。[34]

那麼,隋煬帝為什麼心急火燎?

通常的說法是為了及時行樂,可惜這種最能滿足小市民庸俗趣味和窺私心理的論調最不可取。試想,如果他開通運河只是為了到江南遊山玩水尋花問柳,那麼請問,巡突厥和征高麗又作何解釋?嘗鮮嗎?獵奇嗎?

嚴肅的歷史學家當然不會跟酸腐文人一般見識,他們更傾向於認為:隋煬帝由於得位不正,因此更急於表現自己的雄才大略,迫不及待地希望早出成果,一氣呵成地完成宏圖大業,功追三皇,名超五帝。[35]

但,唐太宗也得位不正,為什麼並不急吼吼的?

解釋是:有隋煬帝為前車之鑒,因此唐太宗深知民心比政績更重要,也明白權力不可濫用。同樣,當唐太宗坐穩江山大權在握以後,各種慾望便都開始膨脹。他差一點殺掉直言不諱的魏徵,一意孤行地征高麗,就是證明。

唐太宗和隋煬帝,不過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

那麼,他們當真得位不正嗎?

唐太宗肯定是。他是發動玄武門政變,殺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才奪得皇位的。儘管此案的真相由於唐人篡改歷史曲筆回護而變得模糊不清,但唐太宗骨肉相殘,得位不正,恐怕是誰都無法翻過去的鐵案(詳見下一章)。

隋煬帝卻未必。

跟唐太宗一樣,隋煬帝在皇子中也排行老二。太宗有哥哥李建成,煬帝有哥哥楊勇。楊勇和楊廣都是嫡出,因為獨孤皇后根本就不允許隋文帝跟別的女人有孩子。按照「立嫡以長」的宗法制度,皇太子只能是楊勇。

然而最後繼位的,卻是楊廣。

而且,登基的當天,楊廣就殺了楊勇。

這就不能不讓人認為,隋煬帝得位不正。他一定是用陰謀詭計誘使父皇廢了楊勇,立他為太子的。甚至就連隋文帝的死,也被普遍認為應該由楊廣負責,兇手則被指認為是其親信楊素和張衡。唯一不能確定或有爭議的,是謀殺系由楊廣指使還是默許或縱容。[36]

可惜在這個問題上,正史和野史都靠不住。因為當隋煬帝被定性為昏暴之君以後,史料的選擇便已經有了先入為主的心理暗示。更何況,官修正史多有顧忌,民間野史又喜歡誇大其詞,案情就只能被弄得撲朔迷離。

不妨來看《隋書》的記載。

那是一個昏暗的夜晚,病入膏肓的隋文帝忽然接到一封送錯了的信。這封信是楊素寫給楊廣的,內容是回答楊廣的問題:萬一皇帝龍馭上賓,應該如何應對。隋文帝讀後已是滿腔怨恨,碰巧寵妃陳夫人又來控訴楊廣對她非禮。一怒之下,文帝決定召回廢太子楊勇,重新確定接班人。

這是《楊素傳》的說法。

後面的故事,《隋書》本身就其說不一。《楊素傳》的說法是:楊廣得到消息,立即與楊素商量對策。楊素便矯詔封鎖宮禁,並派張衡服侍文帝。結果文帝當晚駕崩,於是宮廷內外議論紛紛,到處都是流言蜚語。

然而《宣華夫人傳》卻另有說法。據說,文帝聽了陳夫人的投訴,勃然大怒說:畜生!怎麼能托付大事!然後對正在身邊的楊勇黨羽柳述和元巖說:叫我兒來!

柳述和元巖問:是太子嗎?

文帝說:是楊勇。

於是柳述和元巖來到外間,起草了詔書,並且拿給正在值班的楊素看。楊素立即向楊廣通風報信,楊廣則馬上把陳夫人和文帝身邊的其他女人轉移到別處,同時命令張衡進入內室服侍文帝。沒過多久,文帝駕崩。

這就是所謂「最可靠」的正史說法。

然而正是這堂堂正史讓人疑竇叢生。比方說,事變突發之時,是楊素通風報信,還是楊廣找他商量?派張衡進入內室的,究竟是楊素還是楊廣?張衡進入內室以後,是碰巧目睹了文帝的死亡,還是實施了謀殺?如果是謀殺,那麼,是楊素或楊廣指使、暗示,還是他自作主張?

基本事實都不清楚,怎麼讓人相信?

何況邏輯也不通。根據《隋書·高祖紀》的記載,隋文帝駕崩是在大寶殿,案發前楊素、柳述和元巖都在殿中內閣侍疾。而且據《楊素傳》的記載,楊廣當時也在大寶殿。也就是說,楊素和楊廣同在一殿。那麼請問,他們有必要書信來往嗎?後來的商量對策,難道也是靠寫信的?

再說了,如此重要的書信,豈會誤送,又豈能誤送?更何況楊素當時正在文帝身邊,他寫給楊廣的信怎麼會送出去又送進來,轉一大圈到了文帝手裡?文帝既然已經知道楊素是楊廣同夥,為什麼不對楊素採取行動?

那位陳夫人也很可疑。她狀告楊廣,為什麼不早不晚恰恰就在這封信送到之時?這也未免太碰巧了一點。而且按照《隋書·宣華夫人傳》的說法,她原本是楊廣重金收買安排在文帝身邊的臥底和線人。當天晚上文帝去世後,楊廣還給她送了同心結並且上了床。這就更奇怪了。這樣一個女人為什麼要誣告楊廣,差點就把他送上斷頭台?

就連魏徵他們也覺得說不過去,因此編造或採信了這樣一個細節:陳夫人接到楊廣的禮品盒,以為裡面是毒藥,嚇得不敢打開。難怪有學者認為陳夫人其實是楊勇同黨,她是跟文帝的兩位公主結成同盟保楊勇反楊廣的。[37]

或者說,她是「雙面間諜」。

同謀之一,則是柳述的妻子蘭陵公主。

這樣一來,本案就完全可能是另一個陰謀:所謂楊素給楊廣的回信其實是柳述和元巖偽造的,陳夫人則看準時機火上澆油,目的自然是要幹掉楊廣,讓楊勇復辟。只不過楊廣和楊素搶先一步控制了局面,當晚跟陳夫人上床則不過無稽之談。至於文帝是自然死亡還是被殺,已無關緊要。

當然,這個說法魏徵他們絕不會採信。

但可以肯定,文帝駕崩當晚一定發生了什麼事情,這些事情正是楊勇和楊廣奪嫡鬥爭的延續。當然,那場鬥爭的真相已被魏徵和司馬光們掩蓋和歪曲,也被後世許多文人作了低級趣味的解讀,儘管那才是第二帝國的秘密所在。

那麼,偵破此案揭開謎底的關鍵又在哪裡?

大運河。

[33]唐代胡曾《詠史詩·阿房宮》。

[34]歷史學家袁剛先生即持此論,請參看袁剛《隋煬帝傳》。

[35]日本歷史學家氣賀澤保規即持此論,請參看氣賀澤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

[36]對此,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含糊其詞;袁剛的 《隋煬帝傳》認為是楊廣授意楊素,由張衡動手殺隋文帝於病榻;胡戟《隋煬帝的真相》則認為是張衡擅自或在楊素的指使下謀殺了隋文帝,而當時還是皇太子的楊廣在事後默認許可。

[37]請參看袁剛《隋煬帝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