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易中天中華史:王安石變法 > 第一章 箭在弦上 不二人選 >

第一章 箭在弦上 不二人選

第一次見到神宗,王安石就讓皇帝極為振奮。

我們故事的這位主角,是在熙寧元年(1068)四月覲見皇帝陛下的,當時的官職是翰林學士。神宗問:朕想要實現天下大治,愛卿認為第一步該怎麼辦?

王安石說:選擇道路。

宋神宗問:學習唐太宗,如何?

王安石答:要學就學堯舜,學什麼唐太宗!

二十一歲的皇帝大吃一驚,有點熱血沸騰。

後來,神宗與王安石單獨談話,感慨地說:唐太宗一定得有魏徵,劉備也一定得有諸葛亮,才能有所作為。

王安石答:那兩個人,也沒什麼了不起。

神宗又吃了一驚。[57]

諸葛亮和魏徵都不放在眼裡,這個王安石,究竟有多大本事,竟敢如此狂妄?

皇帝心裡沒底,眾人議論紛紛。

第一個明確反對王安石的,是為韓琦打抱不平並與韓琦同時罷相的參知政事吳奎,理由也很充分。吳奎說:臣與王安石曾經是同事,深知此人遇事迂闊,一根筋認死理,從來不肯自我反省承認錯誤,在開封府「鵪鶉案」中的表現就能說明問題。因此,如果重用此人,必然紊亂朝綱。[58]

另一位副宰相唐介也說:王安石不堪大任。

神宗問:哪方面不行?才華嗎?學問嗎?能力嗎?

唐介說:都不是,是性格有問題。他這個人,愛好讀書卻鑽牛角尖,志向遠大卻不切實際,一門心思只想改變祖宗家法。如果用他做宰相,非把天下搞亂不可。

神宗又問侍讀學士孫固:王安石可以做宰相嗎?

孫固說:王安石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擔任翰林學士綽綽有餘,做宰相卻要有度量。此人心胸狹窄剛愎自用,聽不得不同意見,容不下不同派別,恐怕並不合適。[59]

其實,這也正是韓琦的主張。事實證明,韓琦和孫固等人所言不虛。後來王安石剛剛成為副宰相,果然就跟同僚們弄得很僵。每次意見分歧,他不但固執己見,還會金剛怒目暴跳如雷地吼叫說:你們這些人,錯就錯在不讀書!

另一位名叫趙抃(讀如變)的副宰相忍無可忍,不得不反唇相譏:不知道堯舜的時候,皋陶都讀什麼書?

王安石啞口無言。[60]

這當然是後話。但正如我們在第四章將要細說的,本次改革不但一敗塗地,而且後患無窮,原因之一就在於王安石的性格有問題。可惜他自己毫無感覺,這些意見皇帝也聽不進去。結果直接的損失,是活活氣死了副宰相唐介。

唐介是湖北江陵人,也是仁宗朝就與包拯齊名的清官和直臣。這樣一個人,當然無法忍受王安石進京不久便以翰林學士的身份越權干預朝政,而神宗在宰相們請示決策時也總要先聽王安石的。因此唐介對皇帝說,既然翰林院可以取代中書省,那就讓王安石主持中央工作好了,他請求辭職。

神宗卻不置可否。

於是很快,這位副宰相便與王安石勢同水火。

唐介質問:你的主張,怎麼會有那麼多人反對?

王安石答:因為你們結黨營私。

忠心耿耿仗義執言的唐介被指責為朋黨,氣得一佛出世二佛涅槃,背上長出腫瘤不治身亡。神宗前往弔唁,贈送了藏在宮中的唐介畫像,上面有仁宗皇帝的親筆題字。人們這才知道,這位耿直的三朝元老其實有何等份量。[61]

顯然,反對王安石的,並非小人。

◎王安石變法前有關事件一覽表

 治平四年(1067)  月  日  事件  九月  二十三  任命知制誥、江寧知府王安石為翰林學士  二十六  韓琦和吳奎被免去宰相和副宰相職務  二十八  御史中丞司馬光改任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  熙寧元年(1068)  月  日  事件  二月  十二  神宗向文彥博等人表示不可不改革  三月  初一  神宗對文彥博等人說當今理財最為急務  四月  初四  詔新除翰林學士王安石越次入對  八月  十三  王安石與司馬光辯論  十四  神宗與王安石單獨談話  二十三  神宗與王安石單獨談話  十月  初三  神宗與王安石單獨談話  熙寧二年(1069)   月  日  事件  二月  初三  以王安石為參知政事  二十七  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變法正式開始 

那麼,神宗為什麼還要重用王安石?

從上面的年表不難看出,這不是皇帝的一時衝動。直截了當的原因,是改革迫在眉睫。熙寧元年,也就是神宗即位第二年二月,神宗就對宰相文彥博說:天下敝事甚多,不可不革。文彥博唯唯諾諾。三月份,皇帝又說:當今理財最為急務。養兵備邊,府庫不可不豐。你們要努力![62]

結果怎麼樣呢?沒有下文。

不難想像,當神宗皇帝在四月份見到王安石,親耳聽見他說希望自己成為堯舜之君時,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怎樣的感覺。儘管神宗謙虛地表示,這樣高的標準讓他感到力不從心,卻也滿懷希望地說了很重要的一句話:

可悉意輔朕,庶幾同濟此道。[63]

翻譯為現代漢語就是:只要你全心全意地輔佐朕,我們君臣說不定還真能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宋神宗和王安石,可謂一見傾心。

何況朝廷早已暮氣沉沉。王安石任參知政事時,中書省宰相副宰相五人,曾公亮老氣橫秋,富弼稱病不朝,唐介不幸逝世,趙抃叫苦連天,只有王安石生機勃勃,時人稱為「生老病死苦」。不重用王安石,宋神宗依靠誰?[64]

即便如此,皇帝也還是考慮再三。

有一次,宋神宗跟王安石談話。他說:朕知道愛卿已經很久了,不是今天才想到要用你的。很多人不瞭解你,以為你只會做學問,不會幹實事。

王安石說:學問是用來干實事的,否則有什麼用!

宋神宗問:不知愛卿如果執政,先做什麼?

王安石答:變風俗,立法度。

宋神宗點點頭:很好![65]

這時,能夠對抗王安石的,就只有司馬光。

可惜司馬光同樣有固執己見的毛病,兩個老朋友也很快就處處針鋒相對。王安石進京這年秋,京師發生地震,河北發生水災,宰相曾公亮等人便提出,祭天大禮後請不再按照慣例進行賞賜,至少是中書省和樞密院的官員不賞。

接到提案,皇帝要翰林院拿出意見。

司馬光贊成。他說:省下的錢不多,意義卻重大。朝廷財政困難,原本就該減薪,正好以此為契機。更何況,治國之道是「義褒君子,利悅小人」,宰相的提案應該肯定。

王安石反對。他說:賞賜大臣能花幾個錢?犯得著小裡小氣不成體統嗎?如果財政困難,那是宰相失職,他們該辭的就是官,不是賞。何況錢不夠用也不是當務之急。

奇怪!財政困難不是當務之急,什麼是?

王安石說:找到善於理財的人。

司馬光拍案而起:說得好聽!歷朝歷代所謂理財,不過巧立名目橫徵暴斂罷了,必然是稅外加稅,費外加費。民眾不堪盤剝,只能流離失所落草為寇,這難道是國家之福?

王安石反唇相譏:你懂什麼!稅費豈是生財之道?不加賦稅而國庫充盈,那才叫作善於理財。

司馬光嗤之以鼻:無稽之談!天地所生萬物所長,總共就有那麼多,不在民間就在公家,這邊多了那邊就少。你要增加國庫收入,不從老百姓那裡拿,請問跟誰要?[66]

兩位翰林學士吵成一團,誰是誰非?

都只說對了一半。按照現代經濟學的觀點,王安石當然是對的。因為增加國庫收入,確實可以不靠增加稅種和加大徵稅比例,而靠發展生產繁榮經濟,把蛋糕做大。可惜在當時的條件下,這並不容易。王安石雖然也有辦法,比如興修水利等等,但能不能立竿見影,卻很難說。

因此,他之所謂「民不加賦而國用饒」云云,就成了既有誘惑力又十分可疑的說法。那麼,王安石憑什麼能夠信心滿滿地這樣說?他的新法又有什麼高明之處呢?

[57]以上見《宋史·王安石傳》、畢沅《續資治通鑒》卷六十六、黃以周等《拾補》卷三上和卷三下熙寧元年四月乙巳日條及十月壬寅日條。

[58]見《宋史·吳奎傳》、李燾《長編》卷二百九、畢沅《續資治通鑒》卷六十五治平四年閏三月庚子日條。

[59]見畢沅《續資治通鑒》卷六十六熙寧二年二月庚子日條、黃以周等《拾補》卷四熙寧二年四月丁未日條。

[60]見畢沅《續資治通鑒》卷六十六熙寧二年二月甲子日條。

[61]見《宋史·唐介傳》、畢沅《續資治通鑒》卷六十六、黃以周等《拾補》卷四熙寧二年四月丁未日條。

[62]見畢沅《續資治通鑒》卷六十六熙寧元年二月乙卯日條及三月癸酉朔日條。

[63]見黃以周等《拾補》卷三上熙寧元年四月乙巳日條。

[64]見畢沅《續資治通鑒》卷六十六熙寧二年四月丁未日條。

[65]見黃以周等《拾補》卷四熙寧二年二月庚子日條及注。

[66]見畢沅《續資治通鑒》卷六十六熙寧元年八月癸丑日條、黃以周等《拾補》卷三下同日條及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