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歷史的溫度:尋找歷史背面的故事、熱血和真性情 > 1937,這座城沒有不戰而降 >

1937,這座城沒有不戰而降

對不起,這個故事,可能會讓你有點憋屈,我一度想放棄,因為自己寫著也覺得很憋屈。但是,最終還是想寫出來,讓更多人知道,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那一場在一座城市發生的大屠殺。在此之前,我們都覺得是一場一槍未放、束手待斃的潰敗,但事實上,並不是。這座城市,並沒有不戰而降。

1

1937年12月7日,凌晨5點45分。

南京的明故宮機場起飛了一架飛機。在那架名為「美齡號」的飛機上,坐著的是蔣介石。

此時的南京城外,日軍已準備正式攻城。

在此之前,蔣介石的軍艦一直停在江面上,他希望通過這個信號,告訴南京的守軍:我一直和你們在一起。

但如今,他要坐飛機先走了。

飛機飛離南京的時候,沒有人知道蔣介石當時的心情。但從南京外圍陣地前幾日的戰況來看,蔣介石可能會有點後悔。

電影《南京!南京!》劇照

因為當初是他力主死守南京的。

2

就在1937年11月20日,日本人得到了一個令他們大為震驚的消息:中國國民政府宣佈,將中國的首都從南京遷走,轉到重慶。

剛剛取得淞滬會戰勝利的日本人,一直憋著股勁,要趁勢拿下離上海只有300多公里的中國首都南京,進而使中國政府徹底屈服,坐下來談投降的條件。

但現在,中國人卻宣佈遷都了!這是要「奉陪到底」的意思啊!

那麼南京還打不打?當然要打!在淞滬會戰中已經殺紅了眼的日本人,早已視南京為囊中之物,日軍的第十軍司令柳川平助和上海派遣軍總司令松井石根,甚至在沒有得到參謀本部允許的前提下,爭相向南京進發,企圖奪取頭功。

11月28日,在一片少壯派軍人「南京!南京!」的呼喊聲中,本想停止進軍開始和中國談判停戰條件的日軍參謀本部,最終批准了進攻南京的命令。

日本人決定打南京了,那中國人守不守?

一直力主進攻南京的松井石根,進入南京後縱容了南京大屠殺。戰後被遠東軍事法庭判處絞刑

蔣介石為此專門召開了一個高級將領的內部會議。

時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的李宗仁態度最明確:南京不能守!

李宗仁的理由其實很站得住腳:南京雖然是十朝古都,又是首都,意義非凡,但現在從戰術上說已經是個絕地,敵人可以三面合圍,而南京北臨長江,又無路可退。另一方面,南京現在的守軍,全是從淞滬戰場上潰退下來的中國軍隊,兵源不足不說,士氣還受到了沉重打擊,根本受不住。

李宗仁的建議是:宣佈南京為不設防城市,避免敵人找借口屠殺平民。中國軍隊主力撤到長江兩岸,讓日軍空得南京一城,沒有實際意義。

對於李宗仁的這個提議,時任參謀本部副參謀長,主持制定整個抗日計劃的「小諸葛」白崇禧非常贊同。

李宗仁和白崇禧同為桂系,意見自然一致。而蔣介石自己的親信,剛剛從淞滬戰場上撤下來的淞滬會戰前敵總指揮陳誠同樣也堅決反對守南京,他同樣認為南京孤立,要塞設施簡陋,軍隊士氣低下,不宜死守。他認為日軍在「戰略上已經失敗」(即放棄從北向南,改由從東向西打),那麼中國軍隊應該迅速撤離戰場,開始持久抗戰。

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唐生智

蔣介石的智囊,時任軍令部第一廳廳長的劉斐揣摩出蔣介石的意思。劉斐的意見,算是稍微給了蔣介石一點面子:象徵性地防守一下。

劉斐認為,南京是孤城,守肯定是守不住的,但南京畢竟是首都所在,又不能不做任何抵抗就放棄,所以他的建議是,用十二個團,最多十八個團,象徵性抵抗一下就主動撤退吧。

蔣介石一直不吭聲。

這時候,有一個人站了起來,朗聲說:「南京是我國首都,為國際觀瞻所繫,又是孫總理陵墓所在,如果放棄南京,將何以面對總理在天之靈?」[1]

蔣介石點頭:「南京還是要守一下的。」

那個發言的人,叫唐生智。

3

唐生智,湖南東安縣人,出生於名門望族,祖父唐本友,官拜清朝廣西提督。

因為政見不和,唐生智一生有三次反蔣,其中兩次導致蔣介石下野。但最終兩人握手言和。不過無論如何,唐生智肯定不是蔣介石的嫡系。

唐生智常年信佛,人稱「佛教將軍」,但他的部隊,其實戰鬥力很強。北伐戰爭時期,以唐生智的湘軍第四師改編的國民革命軍第八軍,是整個北伐部隊裡戰鬥力最強的部隊之一。

唐生智在會議上力挺死守南京,其實是有些出人意料的。有人後來曾揣摩,當時不如意的唐生智,可能是希望借這次機會,重新掌握軍權。

但當時的南京危在旦夕,哪怕是出於私心,又有多少人敢出面主持這樣的危局?

蔣介石隨即任命唐生智為南京衛戍司令長官。

那麼唐生智手裡有多少牌可打?說實話,實在不多。算上淞滬會戰退下來的殘兵,有七個軍,但因為都是編製不全的部隊,所以滿打滿算,只有十五個師,大約10萬人——按照另一種確切的說法,大概8萬人左右,還是士氣低落的8萬人。

淞滬會戰打出了中國軍人的血性,但也損失慘重

而日本方面,因為是要攻佔敵人的首都,都像打了雞血一樣,整個投入的兵力為30萬人左右,南京正面戰場大約聚集了10萬日軍,攜帶大量優勢裝備。

但唐生智還是決心死守。

為了表示決心,唐生智向交通部長俞飛鵬提了一個要求:把唯一能從南京出逃的長江邊的下關碼頭到對岸浦口碼頭的輪渡和各類船隻全部撤走。唐生智還要求駐防江對岸的中國軍隊:凡由南京向北岸渡江的任何部隊和軍人個人,都必須制止,必要時「可以開槍射擊」。

有一種說法,說唐生智接受了守衛南京的任務,但第二天就把家眷都轉移了。但從唐生智兒子的回憶和其他一些史料來看,唐生智和他的家人都留在南京,直到最後一刻。

唐生智曾回憶當時他和蔣介石的一段對話:

唐:我同意守南京,掩護前方部隊的修整和後方部隊的集中,以阻止和延緩敵人的進攻。

蔣:哪一個守呢?

(唐生智回憶:當時沒有一個人作聲。)

蔣:如果沒人守,我自己守。

唐:用不著你自己守,派一個軍長或總司令,帶幾個師或幾個軍就行了。

蔣:不行,他們資歷太淺。

第二天,蔣介石又找到唐生智。

蔣:關於守南京的問題,要麼就是我留下,要麼就是你留下。

唐:你怎麼能留下呢?與其是你,不如是我吧!

蔣:你看把握怎麼樣?

唐:我只能做到八個字:臨危不亂,臨難不苟。

從後面發展的情況看,唐生智應該是做到了後四個字,卻沒有做到前四個字。

4

1937年12月7日,日軍全面攻城的一刻,終於來臨。

清晨,在佔據絕對優勢的炮兵和航空兵的火力掩護下,日軍開始向南京城外的第一道防禦陣地展開猛烈攻擊。

其實從12月1日開始,日軍就開始轟炸南京,12月3日,開始對南京周邊發動正式攻擊,僅僅用了4天,就三面突破,推進到了南京城外的第一道防線。

日軍在中國戰場投入了240毫米榴彈炮,其1發重達200公斤的炮彈,在中國戰場上沒有什麼工事可以阻擋得住

武器落後、編製不全的中國軍隊,實在是難以抵擋殺紅了眼的日本軍隊。12月7日,南京東面的湯山陣地首先被突破,南京衛戍司令部急調三支部隊三面圍堵夾擊突入的日軍,但中國軍隊還未趕到,日軍的增援部隊就源源不斷地湧入。

當時進攻南京的日軍,配有2000門以上的大炮,其中150毫米加農炮和240毫米榴彈炮就超過700門。在敵人的優勢火炮面前,中國軍隊搭建的防禦工事根本不堪一擊,很多優秀勇敢的機槍手,直接就被轟死在機槍掩體裡,一槍未發。

5

12月8日,南京保衛戰進入第二天。

南京城外圍的東面、南面、西南面陣地,相繼被日軍突破。

防守南京東南面淳化鎮陣地的,是第七十四軍。第七十四軍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中央軍,所轄的第五十一師和第五十八師,都是中國陸軍的王牌師。

第五十一師師長王耀武是山東人,一向敢打敢拚,他指揮的部隊和進攻的日軍打起了對攻戰,激戰三晝夜,迫使日軍數次增援,依舊不克。

第五十八師師長馮聖法,黃埔一期生,做過蔣介石警衛團的參謀長。在戰鬥中,他穿著嶄新的軍裝端坐在師指揮部,他說他如果被打死,日軍會向他的遺體敬禮,因為他會讓日軍認識一個死戰死拼的師長。

擁有當時中國軍隊罕見的反坦克炮的五十八師,擊毀了日軍5輛坦克,斃敵300人。

只是局部的勝利,無法挽回整體的敗局。

到了12月8日晚,南京外圍陣地已經基本喪失殆盡,衛戍司令部命令:中國守軍全部退守南京城郭陣地。日本軍隊就勢完成了對南京城的包圍。

8萬中國軍隊,失去了最後一個整體突圍的機會。

6

12月9日,南京保衛戰艱難地進入到第三天。

這一天,日軍又出動了飛機,但這次不是轟炸,而是投撒日軍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的「勸降書」:「……日軍對抵抗者雖極為峻烈而弗寬恕,然於無辜民眾及無敵意之中國軍隊,則以寬大處之,不加侵害……」

唐生智隨即下令:「……各部隊應以與陣地共存亡之決心,盡力固守,決不許輕棄寸地,搖動全軍!」

南京守軍,誓死不降。

日軍真的會對中國的民眾和軍隊仁慈嗎?

當時,從東京來到南京前線的新任上海派遣軍司令官朝香宮鳩彥王,簽署了一道「機密,閱後銷毀」的密令:「殺掉全部俘虜!」

7

12月10日,守城第四天。

從東面到南面,日軍向南京的中華門、雨花台、光華門、紫金山等要點發起全面進攻。

在光華門,一股日軍在坦克的掩護下,突破了中國守軍第二五九旅的陣地,突進南京城內100米左右。同樣是中央軍嫡系的第八十七師被調了上來,他們得到的命令是:「把突入城內的日軍消滅,完不成任務提頭來見!」

這場戰鬥持續了8個小時,最後,突入城內的日軍被擊退,但第八十七師二五九旅旅長易安華和參謀主任倪國鼎雙雙陣亡。

到了晚上,中國軍隊發現已經封閉起來的光華門門洞裡,居然還藏了一股日軍,這伙日軍準備屆時和衝進來的日軍裡應外合。教導總隊的團長謝承瑞組織士兵,往城門洞裡澆汽油,把日軍全部燒死。

戰鬥才進行到第四天,圍繞城門的爭奪,已經慘烈至此。

8

12月11日,第五天。

南京紫金山一帶,一場讓日軍也近乎瘋狂的戰鬥打響。

守衛這裡的中國軍隊,是蔣介石身邊最精銳的中央軍校教導總隊。這支隊伍是精英中的精英,當時堪稱是中國所有陸軍裡最強的部隊。蔣介石一般不捨得拿出來用,但在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的戰場,他也只能把王牌甩出來了。

教導總隊的火力猛,工事堅固,日軍數日不能前進一步。當日軍終於弄明白,對面防守的是蔣介石的精銳部隊後,他們在加強飛機大炮火力掩護的同時,開始使用毒氣彈。

最後,雙方進行了白刃戰。中國軍隊的頑強大大出乎了日軍的預料。

與此同時,駐守雨花台陣地的第八十八師在敵人猛烈炮火的轟擊下,已經失去了抵抗能力,向中華門退去。而300多名日軍竟然跟著撤退的中國軍隊攻進了中華門。關鍵時刻,衛戍司令部副司令長官羅卓英親自到一線指揮部隊,與日軍展開巷戰,最後全殲敵人。

但蔣介石最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日軍的國崎支隊當日渡過了長江,開始向浦口方向加速運動——中國南京守軍的唯一退路,將被切斷。

全德械裝備的中央軍校教導總隊
日軍用120毫米加農炮發射毒氣炮彈。士兵都帶著防毒面具。此照片為日本方面的照片,照片上蓋著明顯的「不許」印戳

這時候,蔣介石慌了。11日的中午,長江北岸的顧祝同給唐生智打來了電話:「委員長已下令要南京的守軍撤退,你趕快到浦口來!」

唐生智不肯,說必須要見到蔣介石的親自命令。

11日晚,蔣介石拍來了電報:「如情勢不能久持時,可相機撤退,以圖整理而期反攻。」

9

12月12日,南京保衛戰的第六天。

這一天的拂曉,南京城郭的所有中方陣地,遭到了日軍雨點一般的炮火攻擊。在各個陣地上,因為傷亡數實在太大,原先由排長帶頭的敢死隊,開始由連長、營長,甚至由團長帶頭衝入日軍陣地。

基本都是無一生還。

在雨花台陣地,第八十八師第二六四旅連工兵營都全部衝了上來,陣地前雙方屍體疊在一起,鮮血居然匯成了涓涓小溪。

下午,中華門西面的城牆終於被轟塌,日軍蜂擁而入。中華門內的南京老百姓們,慌亂地開始向城北逃去,而殘留在城內成百上千的中國士兵,此時已經失去了統一指揮,但他們身邊是手無寸鐵的老百姓——於是,他們向著日軍蜂擁而入的缺口,自發地迎了上去……

這一天的黃昏,唐生智召開師以上的軍官會議。

唐生智問:大家覺得南京還能守嗎?

沒有一個人回答。

於是,唐生智拿出了蔣介石那封「可相機撤退」的電報。

隨後,唐生智開始佈置突圍計劃。

如果說,之前發生的一切,都不是唐生智一個人能夠控制的話,那麼接下來發生的事,唐生智應該背負他應有的責任:當時的南京,三面城門均已被突破,只有背靠長江的下關碼頭還在中國軍隊控制中,那也是北渡長江突圍的唯一安全通道。

根據突圍計劃,能從下關碼頭撤退的,只有宋希濂的第三十六師(當時該部隊負責防止其他部隊逃跑,維持碼頭秩序)、憲兵部隊、司令部直屬部隊以及負責掩護的第十軍。而其他的部隊,都應該從自己的陣地往東、南、西正面突圍。

但是,唐生智下了一個口頭命令:允許第七十四軍、第八十七師、第八十八師以及教導總隊由下關碼頭北渡長江。

這些部隊,都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

而這個口頭命令,也給其他部隊不按照計劃突圍提供了一個最好的借口。

一場大混亂,由此爆發。

日軍坦克列隊由中華門進入南京。城牆上的四個字是「誓復國仇」

10

12月12日晚,混亂之夜。

唐生智沒有踐行當初「與南京共存亡」的誓言,坐上早就準備好的船,到達了江對岸的浦口。

司令官先跑了。

而唐生智沒有想到的是,就在他會議上佈置突圍計劃之後,整個南京守軍就陷入了混亂。

有的部隊長官,回部隊做了佈置,就立刻率軍撤離了陣地;有的長官只是打了個電話,部隊都沒回,自己就先走了;還有的長官,甚至沒通知自己部隊,自己就走了。

沒有協同,沒有掩護,之前還拚死抵抗的中國軍隊,瞬間全部放棄了陣地,爭相撤退。

被命令固守烏龍山要塞的第十軍,在軍長徐源泉的帶領下,在突圍會議一結束就放棄了陣地,北渡長江。而烏龍山要塞俯瞰下關碼頭,一旦陣地丟失,日軍可以直接用炮火封鎖碼頭和長江江面。

原本是擔任掩護南京守軍撤退的第十軍,居然成了第一支撤退的部隊。

下關碼頭成了逃生的唯一通道,卻也成了人間的煉獄。

各路撤退的部隊蜂擁通過必經之路——只剩一個門洞的挹江門。部隊之間互不相讓,吵罵不斷,和維持秩序的三十六師幾乎發生火並。而前文提到的那個用汽油燒死日軍的教導總隊團長謝承瑞,竟然在這場擁擠中被活活踩死。

到了碼頭,成千上萬的士兵卻發現,江面上空空如也,只有兩三條渡船——為了表達破釜沉舟的決心,唐生智在開戰前就把所有船隻都收繳了。

那些無船可乘的官兵,要麼抱著木桶、木板跳入江中,要麼索性直接開始游泳。但那個時候,日軍的軍艦已經趕到了,在江中漂流的成千上萬的中國士兵,成了活靶子,被不斷掃射,一時之間,江面上全是浮屍。

而發現已經不可能渡江的官兵們,只能放下武器,一批批地成了日軍的俘虜。

被俘虜的國軍官兵

南京陷落的第二天,日本內閣首相近衛文縻在新聞發佈會上,針對南京守軍堅持不肯投降的行為說:「不但中國軍人,包括所有中國人,都是『不可救藥』的劣等人。」

於是,日軍「拒絕對中國施用國際法」。[2]

一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就此開始。

饅頭說

南京究竟應不應該守,當時確實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從戰略上,毫無疑問應該放棄,但從政治影響上,卻又不能輕易放棄。

但是無論戰略是否欠缺,戰術是否失當,指揮官跑了沒跑,那8萬死守南京的中國將士,不應該被今天的我們忘記。

他們並沒有不戰而降,他們也希望能保衛自己的首都,哪怕毫不猶豫地獻出生命。

1937年12月7日,日本不顧一切發動了南京戰役,隨即獲得了一個他們認為的巨大勝利。

但是他們錯了。他們以為中國會就此屈服,其實絕不可能。正相反,他們進一步陷入了中國戰場的泥沼,直到戰敗,再也沒能抽身而退。

很巧,四年後的1941年12月7日(美國夏威夷時間),日本人又認為獲得了一個巨大的勝利——他們成功偷襲了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

但是他們又錯了。他們以為美國會就此低頭談判,但美國那台超級巨大的戰爭機器,反而因此開始全力開動,並且一發不可收拾,直到日本無條件投降為止。

在戰略判斷上,日本從來都是輸家。

不過,「12月7日」這個日子,應該總是會被日本的軍國主義者念念不忘的吧?

那麼他們是否會知道33年後的一個「12月7日」?

1970年12月7日,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訪問波蘭,在華沙的猶太人殉難者紀念碑前,這位總理雙膝跪地,誠懇道歉。

這麼多年過去了,中國,以及亞洲那麼多國家,卻依然還在等待。

[1] 《正面戰場·南京保衛戰——原國民黨將領抗日親歷記》,唐生智、劉斐等著。

[2] 《真相——裕仁天皇與侵華戰爭》,【美】赫伯特·比克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