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中國文化常識 > 皇帝名稱的由來 >

皇帝名稱的由來

按《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王嬴政滅六國之後,告訴丞相、御史大夫、廷尉等:「寡人以眇眇之身,與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鹹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因為戰國時期,諸侯紛紛僭越稱王,後來就覺得「王」的名號已不夠特殊,於是秦昭襄王約齊泯王共同稱帝,以秦為西帝,齊為東帝。後來又有以秦為西帝、趙為中帝、燕為北帝的活動,但是為時甚短。「帝」字原來是指天帝、上帝,為宇宙萬物的主宰,具有對神格。「皇」字原義為光輝、美麗、偉大的意思。大臣們商議的結果,建議秦王嬴政「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秦王政決定去「泰」著「皇」,采上古「帝」的位號,號曰「皇帝」。這就是皇帝名號的開始,也是《史記》所記載皇帝名稱的由來。另一種說法則見於《資治通鑒》卷七:始皇帝二十六年,王初並天下,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乃更號曰「皇帝」。

秦始皇

秦始皇按照「官僚體制」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大帝國,他發明了「皇帝」這一稱謂,自稱「始皇帝」,希望他的帝國能夠一系萬世地永遠傳承下去。他的這個「創舉」對中國的歷史進程影響至深,這個以「皇帝」為文化符號的封建專制政治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直到清帝國的覆滅才告結束。

(趙永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