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中國文化常識 > 金石學 >

金石學

金石學誕生於11世紀的北宋中葉,是以古代青銅器和石刻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是中國考古學的前身。而「考古學」這一名詞,是近代從歐洲文字中翻譯過來的。

在西漢時期,我國就已經有人開始研究古代的文字、銅器等,但因研究者較少,也沒有形成一門學科,更沒有相關著作問世。北宋年間,統治者恢復了禮制,重視經學的發展,從而出現了對古物品的搜集、收藏和研究的熱潮。同時,金石文字的產生也為金石學的出現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金石學也就是在這時應時而生,成為一門獨立的學問。這也是宋代學術的一大成就。

宋代問世的關於金石學方面的著作數量很多,比如歐陽修所著《集古錄》,它是學術史上第一部考古學著作,寫成於1063年,其中所搜集的古器,上至周穆王,下至隋唐五代,內容極為豐富。呂大臨的《考古圖》問世於1092年,全書共10卷,此書對所收錄的每件器物的解釋文字都羅列於繪圖的下方,而且器物的尺寸、重量、容量、出土地點、收藏者名稱都一一詳細記載。此書是流傳至今的最早的古器物圖錄。李公麟撰寫的《考古圖》(又稱《古器圖》),共1卷,書中收錄了自夏、商以後的各種鍾、鼎、尊、彝,並說明其年次和辨別款識,而且每一件器物都有圖繪形狀,對其製作、鑄文、款字及用途等做了詳盡的解釋。宋徽宗時的人士趙明誠著有《金石錄》一書,此書一共30卷,是經過作者20餘年的努力編撰而成,書中的前10卷共兩千條,所寫為古代金石器物、碑刻、書畫接近兩千件的目錄,後20卷則記述了這些器物的跋文和出土時間、地點等。還有薛尚功所寫的《歷代鐘鼎彝器款識》20卷、《金石錄》書影、《宣和博古圖錄》書影,包括沈括的《夢溪筆談》、鄭樵的《通志》都涉及有關金石學方面的內容。宋代對金石學的研究相當興盛,創造了傳拓文字和繪圖的研究方法,並肯定了如鍾、鼎、尊等古代器物的名稱,為清代的漢學研究開闢了先路。

元代的金石學成就很少,到了明代,因為文字獄的盛行,金石學得到一定的發展,但專著不多,這一時期問世的《格古要論》是中國早期的文物鑒定書。

進入清代,金石學進入了興盛階段。乾隆在位年間,曾根據宮中所珍藏的古器物,命人撰寫了《西清古鑒》等書,推動了金石學在清代的復興和進一步發展。清代金石學的研究範圍開始有所擴大,對銅鏡、兵符、磚瓦、封泥等有了專門的研究,鑒別水平也比前代有了很大的提高和進步,著有《考工創物小記》《齋集古錄》《寰宇訪碑錄》《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金石萃編》《金石索》《古泉匯》等金石學方面較有成就的書籍。清末民初,出現了王國維和羅振玉兩位集大成的學者,金石學的研究範圍也再次擴大,包括新發現的甲骨、簡牘以及各種雜器等。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吸收了西方近代的考古學,並在傳統金石學的基礎上,產生了中國的近代考古學。雖然仍有學者在進行金石的研究,但金石學已經變成考古學的組成部分,不再獨立存在。

(孫愛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