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中國文化常識 > 十三經 >

十三經

十三經即彙集儒家經典之叢書。主要有《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13部書。經,為書籍之通稱,先秦時已有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漢時《樂》經亡佚,其餘五部立於學官,定為五經,成為集中體現官方統治思想的經典。此後經之義始被理解為人們所當遵循之恆久不易的法則。唐以《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與《詩》《書》《易》為九經,至唐文宗開成年間於國子學刻石經,又增益《孝經》《論語》《爾雅》,共為十二經。宋代又列《孟子》於經部,始成十三經,凡647500餘字。清乾隆時期,鐫刻「十三經」經文於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經註疏》,從此,「十三經」之稱及其在儒學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儒家文化在封建時代居於主導地位,「十三經」作為儒家文化的經典,其地位之尊崇,影響之深廣,是其他任何典籍所無法比擬的。最高統治者不但從中尋找治國平天下的方針大計,而且對臣民思想的規範、倫理道德的確立、民風民俗的導向,無一不依從儒家經典。儒家經典施於社會的影響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今天則仍為瞭解中國古代歷史文化不可缺少之寶貴文獻。

(吳淑娟 洪秋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