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中國文化常識 > 揚州八怪 >

揚州八怪

指在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間在江蘇揚州出現的從事藝術活動的八個代表畫家的總稱。按照習慣的說法,他們是金農、黃慎、鄭燮、汪士慎、李方膺、高翔、羅聘、李鱔八位書畫家。

揚州八怪的書畫家們都生活在社會的下層,大多以賣畫為生,但是文學、書畫修養都很深厚,而且思想、性情等各方面也都有很好的修養,在他們的作品中卻表現著各自不同的特點,體現出追求個性解放的要求。他們都較擅長寫意潑墨的表現手法,同時他們也懂得基礎的重要性,正如鄭板橋(即鄭燮)所說的:「必極工而後能寫意,非不工而後能寫意也。」因此,他們都很注重對事物本身的觀察和深入理解。他們反對復古,卻又重視傳統技法的訓練,只是並不單純拘泥於此,而是在此基礎上加以變化發展,成為表現自己繪畫個性的筆法。揚州八怪的作品通常是取材平凡,畫卻不平凡,他們以山水、花鳥或者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蔬菜瓜果等題材,又以不同於他人的手法加以描繪,顯示出他們豐富的精神內涵,也表現出他們創作的通俗化傾向,形成一種雅俗共賞的繪畫風格。而且他們漠視官場權貴,性格大都桀驁不馴,再加上他們標新立異的觀點,在各自的作品中也就體現出了怪、丑、奇、亂等特點。

在揚州八怪中,鄭燮是知名度最高、最受人愛戴的畫家。鄭燮(1693-1765年),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乾隆年間的進士,曾任山東范縣、濰縣知縣,做官前後均在揚州以賣畫為生。

鄭燮是一個才華很全面的藝術家,詩、書、畫都廣為人知,同時,他的篆刻也很有名,刻有「二十年前舊板橋」、「動而謗之,名亦隨之」等有名的印章;鄭燮的書法自稱為「六分半書」,他將隸書的筆畫特徵融入行楷當中,再加入蘭竹畫筆,書體豪放,頗有個性。他曾作詩說:「日日臨池把膜硯,何曾粉黛去爭妍?要知畫法通書法,蘭竹如同草隸然。」鄭燮最有成就的還是他的畫,他最擅長畫蘭竹,用畫中之竹來敘述自己的人格理想,曾在《題畫》中說:「故板橋畫竹,不特為竹寫神,亦為竹寫生。瘦勁孤高,是其神也;豪邁凌雲,是其生也;依於石而不囿於石,是其節也;落於色相而不滯於梗概,是其品也。」而且他還有很強烈的民眾意識,聲稱他的畫是為天下勞苦人民而作的,所以作品非常受民眾的歡迎。鄭燮在作畫時也注重在寫形的基礎上提煉物象的精神,所以他筆下的竹節都很清晰,竹葉茂密而看似雜亂,雖然生長在亂石之中,但生命力卻很旺盛,堅韌挺拔,自然疏朗,富有意趣,將大自然中的景物與人的感情完全融合在畫中,給人新的啟示。對竹的描寫其實也正是鄭燮率真、隨意而堅韌性格的真實寫照。鄭燮著有《板橋全集》,還有《悍吏》《私刑惡》《孤兒行》《逃荒行》等描寫民間疾苦的詩文,書法作品有《道情詞》《家書》等,繪畫作品有《墨竹圖》等。

揚州八怪中每個畫家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除了鄭燮的蘭竹,還有金農的梅花、黃慎的人物、汪士慎的梅、李方膺的魚、高翔的古木、羅聘的鬼、李鱔的松樹都具有各自的風格,表現出了他們的個性本色,衝破了傳統畫風的限制,為引導新的審美趨向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孫愛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