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中國文化常識 > 秦漢的三公九卿制 >

秦漢的三公九卿制

秦滅六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大國,書同文,車同軌,在官制上也進行了全面的調整。秦國處理國家事務的總中樞由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三個機構組成,丞相掌行政,太尉掌軍政,御史管監察。西漢初年,仿照秦制,但自漢武帝時起,丞相地位雖高,權力則日漸縮小,皇帝常常通過內廷保管文書的尚書署親自裁決庶政。漢成帝時,尚書署改稱尚書檯,並發展成為皇帝的機要秘書處,不但丞相的職權被它奪去很多,就是御史大夫的秘書處長職務也不復存在了。此時一些官僚從儒家經典出發,提議恢復古制,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三個官號來代替丞相、御史大夫和早已不設置的太尉,合稱「三司」,也就是「三公」。他們地位雖高,卻無實權,只是辦些例行公事,至於發號施令則歸於尚書檯。秦的中央行政機構有十幾個,重要的有九個,第一稱奉常,第二稱郎中令,第三稱衛尉,第四稱太僕,第五稱廷尉,第六稱典客,第七稱宗正,第八稱治粟內史,第九稱少府,後合稱「九卿」。奉常為九卿之首,掌宗廟禮儀及文化教育;郎中令掌宮殿門戶守衛,為宿衛侍從長官;衛尉為宮門警衛之官;太僕掌皇帝車馬,兼掌全國馬政;廷尉為中央最高司法長官;典客掌民族事務及朝聘;宗正專管皇室親屬事務;治粟內史職責為徵收鹽鐵錢谷租稅和國家財政收支;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和官府手工業製造,以供應皇室。

(潘道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