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中日恩怨兩千年 > 卷三 第十章 所謂明治維新 >

卷三 第十章 所謂明治維新

雖然無論是幕府還是一些諸侯在日本被迫開國後都有派團出國考察,但就當時的總體形勢而言,攘夷仍是主流。

或者可以這樣說,有些藩國正處於一個分裂的狀態——上層清晰地認識到,當前情況應該要向外國人虛心學習,而中下層武士則覺得,憑借自己手裡的一把武士刀再加上武士道精神,就綽綽有餘地能把外國人給趕出去,所以用不著聽上頭的話,這夷還得接著攘。

而攘夷風潮發展到最後,終於從個人或是小集團的襲擊演變到了戰爭。

幕末歷史上,日本人和外國人之間的戰爭比較著名的總共有兩次,都是以藩國為單位發動的。一次是長州藩在文久三年(1863年)針對英美兩國挑起的下關戰爭,另一次則是同一年薩摩藩和英國之間的薩英戰爭。

無論是哪次,都是由日本方面主動挑起的。

長州藩的那次是因為長州的武士閒著沒事兒干跑去拿著大炮轟美國商船,結果把人家的戰艦給引過來了,僅僅一天,長州藩就被打得沒有絲毫的還手能力,全部的海軍力量被美國人用一艘軍艦就給如數搗毀。

至於薩摩和英國的這場戰爭,其起因非常無聊,話說那一年薩摩大名島津久光正在橫濱郊區坐著轎子走,結果被幾個不懂日本傳統規矩的英國人給衝撞了隊伍,於是隨行的薩摩武士二話不說拔刀就砍,當場就把英國人給砍死了好幾個,之後又非常強硬地拒絕了英國政府要求道歉的交涉,這才惹毛了日不落帝國,不遠千里派了艦隊來到薩摩實施報復。

雖然東方斯巴達人確實要比長州人能打得多,因此薩摩的下場也沒有長州那麼慘,但也是損失重大,險些傷了元氣。

經過了真刀真槍的戰爭,兩藩無論上下終於都明白了一個道理:這攘夷,就目前雙方實力對比而言,根本就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人家一艘船就能滅你一個藩的海軍,人家一支陸戰隊或許就能打垮你整個藩,把你引以為自豪了幾百年的武士刀連同武士道一塊兒給折斷,這就是西洋列強的實力,在日本沒有達到這種實力之前,要說攘夷,那就是狗屁。

所謂攘夷,並不是你叫著號著抵制這個反對那個,這重中之重的第一步,實際上應該是自強——與其被逼著割地賠款,不如主動打開國門,吸收來自異國的知識和技術,建設國家,積蓄國力,等到能以不遜色於對方的實力和各國交鋒的時候,再和他們堂堂正正地宣戰,華麗麗地打上一架,這才是真正的攘夷。

頓悟之餘,兩藩就這麼一同放棄了天誅大業,那些整天砍人的「尊攘志士」也幾乎在一夜之間都放下了屠刀,開始了各自的藩政改革——長州藩在高杉晉作的帶領下,發動了武裝革命,驅逐了藩內的守舊派,然後搞起了以努力學習西洋先進技術為主的新政;至於薩摩藩,經過之前的薩英一戰後,他們和英國人打出了基情,讓英國佬有了一種英雄惜英雄的感覺,從此,英聯邦開始援助薩摩搞新式軍隊,還以便宜的價格賣給他們武器。

同時,無論是薩摩藩還是長州藩,在他們從一開始的攘夷變成後來的師夷之後,又一起走上了另一條共同的道路——倒幕。

長州是一直都恨幕府的,有充分的造反動機,這個沒的說,而薩摩其實也好不到哪去,江戶開幕兩百多年來跟幕府的新舊恩怨真要算的話能再寫一本書,並且薩摩的大名島津久光本身就是個有自己野望的人,這野望簡單說來就是幹掉幕府,自己做大。

不過那個時候幕府雖然已經到了末期,卻也不是其他哪一個藩國能憑一己之力隨隨便便扳倒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一個人站了出來表示,現在日本已經陷入了一片混亂,要想振興日本,靠氣數快盡的幕府那兩把刷子肯定是不能夠了,唯一的出路就是各強藩聯合,締造一個新政府,所以,長州藩和薩摩藩應該聯合起來,先推翻幕府,再造新世界。

至於那個新政府,應該以誰為主呢?

那個人也說了,新政府的核心並非薩摩也非長州,更不是其他什麼藩的大名,而應該是天皇。

這等於是把吉田松陰當年提出的尊王理念給進一步往現實方向帶動了,故而理所當然地得到了長州藩的支持,薩摩藩自然也沒有反對。

提出這個觀點的人名叫阪本龍馬,在日本歷史上屬偉人級別,和德川家康豐臣秀吉之類的算是一個檔次。

因為篇幅和主題的關係,我們在此就不對他進行詳細介紹了。

在龍馬的撮合下,慶應元年(1865年),薩摩藩代表西鄉隆盛和長州藩代表木戶孝允在江戶達成聯盟協議,兩家就此結為同盟,目標是共同對抗幕府,然後造就一個以天皇為首的新日本,這也就是著名的薩長同盟。

順便一說,這木戶孝允就是當年的桂小五郎,在結盟當年改的名字,他和西鄉隆盛以及另一位薩摩藩出身的大久保利通一起,因為在明治維新中立下了赫赫功勳,所以被後世合稱為明治三傑。

兩藩同盟之後,又聯合了其他諸侯一起發動了倒幕戰爭,根據你教科書上的說法,就是在薩摩和長州這兩家新興的、進步勢力的帶領下,全日本一呼百應,在伏見鳥羽會戰以及之後的戊辰戰爭中獲得巨大勝利,情緒高漲地打敗了腐朽的、賣國的德川幕府,建立了以天皇為政治中心的新政權——明治政府,之後,又開始對日本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建設,也就是傳說中的明治維新。

對此我不多做評論,我只說兩件事。

第一件,你可知道,當薩摩藩長州藩在和西洋人打仗的那會兒,幕府在做什麼嗎?

我告訴你,幕府在替他們收爛攤子。

薩摩藩跟英國人因為有了基情,所以凡事好商量,可長州藩並沒有和美國人打出感情來,相反大老美還狠狠地訛了他一筆,要他賠償自己的經濟損失,且數目非常巨大,根本就不是長州藩所能拿的出來的。

就在這個時候,幕府站了出來,大大地幫了同胞一把。他們斡旋其中,為了保護長州藩而充當了一回錢包,主動提出這筆賠償金可以自己出。

幕府為了維護整個日本的和平,不得已代人付錢,答應賠付巨額的賠償金。

不過相當諷刺的是,這筆款子因為數目過於巨大,所以採取的是分期付款的方式,一直到德川幕府滅亡都沒還清,最後只能由消滅幕府統治全國的明治政府接著還,而這明治政府的主要組成部分,就是當年薩摩藩長州藩出身的武士們。

這就叫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第二件,幕府實際上並不是因為薩長兩藩的軍事打擊才「被推翻」的,而是自行放棄抵抗,自願走向滅亡的。

其實雖然薩摩跟長州都搞了改革開放都用上了洋兵器、洋軍制,但真要論實力,仍然不是幕府的對手。

在幕府結束訪美考察後搞的改革諸項目裡,有一大塊是關於軍事改革的,在權衡之後,幕府採用了法國軍制,不光武器,連口號命令用的都是法語,至於德川家的海軍,那更是新政府軍望塵莫及的一個近乎BUG的存在,在雙方打起來之後,幕府內部曾經有人提出過一個作戰計劃,那就是把敵軍引到箱根,在那裡派陸軍迎擊,然後再讓幕府海軍副總裁榎本武揚率當時日本最強的海軍從海上配合炮擊,以求殲滅新政府軍。

箱根位於今天日本靜岡縣和神奈川縣的交界處,自古就是日本的名關卡,有天下的箱根關之稱,易守難攻,而且還靠海。按照此人的設想,就是先用陸軍把新政府軍給粘在箱根關,接著再讓海軍從側背包抄上來放炮,這樣一來新政府軍就得被包餃子了。

該計劃的策劃者就是之前提到過的那位小栗忠順,但是卻被幕府的末代將軍德川慶喜給堅決否決了,表面上的理由是箱根離江戶太近,容易傷害到平民,實際上慶喜本人很明白,其實幕府根本就沒有繼續存在的價值了,與其繼續跟新政府軍這樣你死我活地耗著讓西洋列強有可乘之機瓜分國家,還不如順應時代,把這個氣數已盡的政權親手結束了,再造一個新國度。

「德川家的死路,或許是日本的活路也說不定。」

在決定打開江戶城門,向新政府軍降服之前,慶喜如此說道。

所以我個人認為,縱觀德川幕府十五代將軍,最偉大的有兩人,一個是德川家康,他用最漂亮的手段開創了江戶時代,另一個則是德川慶喜,他以近乎完美的方式為這個時代畫上了句號。

值得一提的是,在幕府滅亡後不久,不知怎麼的那個流產的作戰計劃讓明治方面軍負責人,人稱日本近代陸軍之父大村益次郎知道了,他聽人說完後沉默了半晌,接著摸了摸自己的脖子,輕輕地自言自語道:「要是真這麼幹的話,我的腦袋早就不在脖子上啦。」

我沒有想刻意吹捧幕府的打算,也沒有要譁眾取寵,我只是覺得一味地把幕府一竿子打到地獄裡頭太不公平了,至少不是讀史該有的態度。

但不管怎麼說,幕府終究是被取代了,而且一個統一的日本也確實強過一個四分五裂的日本,這總是事實。

明治政府成立之後,開始搞維新,維新的主要內容大致可以概括為五條主旨,四字真言。

五條分別是:

第一,廣興議會,萬事決於公論。

第二,上下一心,盛展經綸。

第三,官武一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毋使人心倦怠。

第四,破除舊有之陋習,一本天地之公道。

第五,求知識於世界,以大振皇基。

據說這五條是山寨了當年阪本龍馬曾經提出過的著名的船中八條,真偽在此不做考證,我們就來看看在明治維新期間,這五條真正做到了幾條吧。

廣興議會,萬事決於公論,這條的意思簡單而言就是有事兒大家一起商量,做倒是做到了,只不過時間上有點晚,在宣佈維新二十多年後的明治二十三年(1890年),日本才召開了第一次國會。

上下一心,盛展經綸。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經綸」二字,意思是經濟,這條主要說的是需要全國上下一起努力,共同發展經濟,做也是做到了,不過更詳細的我們待會兒再說。

然後是官武一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毋使人心倦怠。這條的意思是說全日本的國民都是平等的,沒有誰比誰高貴這種說法,也就是要廢除江戶時代實行的那種武士天生就比農民商人高一級的等級身份制度。

做確實是做到了,明治二年(1869年)六月十七日,天皇宣佈,從今往後,取消公卿、藩主之類的叫法,大家一律叫華族,同時對於一般藩士,也給了他們稱號,叫士族,皇室成員叫皇族,普通老百姓叫平民,當時還曾設置過一個位於士族和平民之間的階級,叫卒族,就是底層武士,不過大家覺得這個稱號實在過於無聊,所以沒兩年就被廢除了,保留下來的,只有皇族、華族、士族和平民,簡稱為「四民」。這四個階級從理論上說,都是平等的,也就是著名的四民平等。

不過這個四民平等其實主要是針對武士的,它更多的目的是為了廢除了武士的特權,比如在江戶時代,武士就跟中國的八旗兵一樣,不但世襲,而且世世代代還有鐵桿莊稼,不幹活就能白吃飯。這種嚴重影響政府財政的事情在搞四民平等的時候就被廢了,而許多武士沒了俸祿,又不會其他手藝,只能靠出賣勞動力為生,最普遍工作的通常是拉黃包車。

於是你要記住,在明治年的日本,人力車伕絕對是一個不容小覷的職業,因為這些人多半是當年的武門之後,不光自己多為練家子,而且祖上也闊著呢,指不定往上翻個幾輩子就翻出來個曾經幫德川家康打過天下的爺爺來。

再接著是破除舊有之陋習,一本天地之公道。關於這條,在我的概念裡就是改革幕府時代那跟時代脫離的政治制度,即藩國制。

明治四年(1871年)七月,明治政府宣佈廢除幕府時代所制定的藩國制度,統一為府縣,原本歸領主所有的一切地方權力,資源也全部收歸中央所有,這就是著名的廢藩置縣。

廢藩置縣的實行,使得日本自平安時代就已流傳下來的那套領地領主制度,被從根本上否定廢除了,所以也有人認為這是明治時代最大的改革。

此外,明治政府還搞過一回土改。就是把德川時代規定的土地不許買賣這條禁令給廢了,這個行為的好處就是讓日本出現了有史以來第一群真正意義上的地主階級,大大搞活了農村建設,但同時伴隨的壞處就是使得很多農民失去了土地,走向了破產。

雙刃劍而已,很正常。

至於求知識於世界,這點倒是做到了,沒錯,可你也不想想,在日本被迫打開國門之後,關於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是誰先開的頭?薩摩?長州?那會兒他們還操著傢伙滿世界找外國人跟日奸搞天誅呢。而幕府卻在薩長瞎胡鬧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對西方的學習,又是翻譯西方著作,又是聘用蘭學學者,學了都要十好幾年了,新政府才來一句「求知識於世界」,你要說是明治維新帶來的春風,實在有點虧心哪。

說完了五條再來說那四字真言,這四個字你其實應該聽說過,叫富國強兵。

富國就是搞經濟,確切地說是搞近代經濟,那麼你知道是誰在日本第一個創立了由大商人出資政府參與控股的類似國有企業?是明治政府搞那些後來實在經營不下去不得不再賤賣給三井、住友等大財閥的官辦國企嗎?

錯,是幕府的小栗忠順。

他在慶應三年(1867年)的時候就從大阪各豪商那裡湊集了100萬兩黃金成立了幕府控股的兵庫商社,只不過後來因為倒幕故而公司也垮了而已;至於這強兵,也就是練軍隊,日本明治維新之後,開始任用外國人做軍事教練,組建軍事顧問團,可這招的首創者,還是幕府的小栗忠順,是他第一個引進了法國的軍事顧問,那個大鳥圭介的傳習隊,就是法國人給訓練出來的。此外還有很多,這裡就不一一敘述了。

再說那位又是開公司又是練兵的小栗忠順,他這一輩子做的最偉大的事情還不是上述兩件,而是花了40萬兩黃金造了一家船廠——橫須賀造船廠。

前面說過,江戶時代1兩黃金等於現在大概8萬日元,40萬兩黃金按匯率折合成現在的人民幣的話基本上在25億左右。

橫須賀造船廠建於慶應元年(1865年),工程的總設計師是法國人弗朗松·維魯尼。這是日本開天闢地頭一回將國家工程交給外國人來負責,但也就是在這頭一回裡,日本第一次接觸到了包括加班加點、企業員工培訓、僱傭規則、職務分配等西方先進的企業管理文化,在工程建造的同時,幕府也開設了橫濱法語學校,招生傳授法語。

不過這家船廠真正完工時間是明治四年(1871年),也就是說,一直到幕府滅亡,它都沒能竣工,所以早在建造之前,就有很多人反對,花費相當巨大,遠遠不如直接從外國購買軍艦來得便宜,而且,你就算把廠子造起來了,以日本的技術能力,最多也就是造幾艘人家已經淘汰的過時軍艦而已,要想搞到世界先進水平的玩意兒,要麼等這些廠發展個幾年,技術成熟了再說,要麼還得轉回去接著找列強買軍艦,與其繞這麼大個彎,還不如省點事兒得了。

而且,最最關鍵的是,當時幕府的統治幾乎可以用岌岌可危四個字來形容了,更多的人覺得,與其把這40萬黃金投入到根本不知猴年馬月才能得到成效的船廠上,還不如用在更實際的地方,比如買洋槍洋炮,以維護幕府統治。

對此,小栗忠順的回應只有一句話:「我不是在為幕府造船廠,而是在為日本造。幕府終有一天會滅亡,可日本卻會萬年長存。」

很多年後,日本早稻田大學的開創者大隈重信是這麼評價明治維新的:「我們所謂的那場維新,不過只是在小栗上野介的基礎上換湯不換藥罷了。」

說到這裡或許你也已經看出來了,除了廢藩置縣跟土地改革等少數項目之外,所謂的明治維新其實是在幕府開國後所搞的一系列改革的基礎上老曲新唱罷了,要說還有點個什麼新玩意兒的話,那也就是制定了一部被一直用到二戰的根本大法——《大日本帝國憲法》。

這個是後話,我們以後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