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中國史 > 第三編 中古史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

第三編 中古史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隋、唐兩代的武功,是互相繼續的。隋朝的武功,雖不如唐朝之盛,然而是唐朝開拓的先聲。其規模,較漢代尤為廣遠。這也是世運進步,交通日益發達的緣故。

中國歷代的大敵是北狄。隋、唐時代,自然也是如此。後漢時,匈奴敗亡,鮮卑繼續據其地,已見第七章。兩晉時,鮮卑紛紛侵入中國,於是丁令入居漠北。丁令,便是今日的回族。注366異譯稱敕勒,亦作鐵勒,中國人稱為高車。當拓跋魏在塞外時,今熱、察、綏境諸部落,殆悉為所並。只有熱河境內的奚、契丹,未全隨之入中國。注367又有一個部落,稱為柔然的,則始終與之為敵。從魏孝文遷都以前,北魏根本之地,實在平城。所以其防禦北族,較侵略中國,更為重要。太武帝之世,曾屢出兵擊破柔然。柔然敗後,逃至漠北,收服鐵勒之眾,其勢復盛。太武帝又出兵征討,把他打敗。這時候,鐵勒之眾,降者甚多。太武帝都把他遷徙到漠南。柔然遂不能與魏抗。這是公元四百二三十年間的事。東西魏分立後,柔然復強。然其勢不能久。至公元五五二年,遂為突厥所破。突厥也是回族,興於金山的。注368既破柔然之後,又西破(ye)噠。盡服西域諸國。其最西的可薩部,直抵亞洲西界,與羅馬為鄰,東方則盡服漠南北諸族。其疆域之廣,遠過漢時的匈奴。

然而突厥聲勢雖盛,其組織卻不甚堅凝。各小可汗的勢力,都和大可汗相彷彿。隋文帝於是運用外交手腕,先構其西方的達頭可汗,和其大可汗沙缽略構兵。突厥由是分為東西。後又誘其東方的突利可汗,妻以宗女。其大可汗都藍怒,攻突利。突利逃到中國。隋處之於夏、勝二州之間,注369賜號曰啟民可汗。都藍死後,啟民因隋援,盡有其眾。於是突厥一時臣服於隋。隋末大亂,華人多往依突厥。突厥復盛。控弦之士至百萬。北邊的群雄,無不稱臣奉貢。便唐高祖初起時,也是如此。注370天下定後,還很敷衍他。而突厥貪得無厭,仍歲侵邊,甚至一歲三四入。太宗仍運用外交手腕,離間其突利可汗。注371而是時突厥的大可汗頡(xie)利政衰,北邊諸部多叛。又連遭荒歉。公元六三年,頡利遂為太宗所擒。突厥或走西域,或降薛延陀,而來降的尚十餘萬。太宗初用溫彥博之言,處之河南。後來又徙之河北。這時候,薛延陀繼據漠北。公元六四四年,又為太宗所滅。回紇繼居其地。率先鐵勒諸部,尊中國的天子為天可汗。突厥的遺眾,也曾屢次反叛,然都不成大患。到六八二年,骨咄祿自稱可汗,中國就不能平定。骨咄祿死後,弟默啜繼之。盡復頡利以前舊地,大舉入攻河北,破州縣數十。武後興大兵數十萬御之而不勝。直到公元七四四年,玄宗才乘其內亂,出兵直抵其庭,把他滅掉。至於西突厥,則是公元六五七年,高宗乘內亂,把他滅掉的。西突厥在當時,本是亞洲西方惟一的大國。西突厥滅亡後,諸國皆震恐來朝,中國所設的都督府州,遂西至波斯。

蔥嶺以東,漢時十六國之地,後來互相吞併,其興亡不盡可考。唐時,高昌、焉耆、龜茲(qiū ci)、于闐、疏勒較大,太宗於高昌、焉耆、龜茲三國,都用過兵。其餘小國,則皆不煩兵力而服。

青海本羌地。晉時,為鮮卑吐谷渾所據。至後藏,則為今藏族興起之地。其族之北據于闐,注372臣服蔥嶺以西,和波斯兵爭的為噠,為突厥所滅。而印度阿利安人,又有一支入藏,居於雅魯藏布江流域,是為吐蕃王室之祖。注373吐蕃至唐時始強。太宗時,因求尚主不得,入寇松州。注374太宗遣將擊破之。然仍妻以宗女文成公主。公主好佛,是為吐蕃人受佛教感化之始。至今還尊為聖母。棄宗弄贊尚主後,對中國極其恭順。死後,其大臣欽陵、贊婆等專國,才猾起夏來。東滅吐谷渾,西破西域四鎮。注375高宗、武後時,與之戰爭,屢次失敗。武後時,王孝傑恢復四鎮之地,吐蕃對西域一方面,稍受牽制,而中宗時,又畀以河西九曲之地。注376由是河洮之間,受禍尤烈。直到玄宗時,才把它恢復過來。

印度和中國,雖久有宗教和商業上的關係,至於國交上的關係,則很少的。唐時,有個和尚,法名喚做玄奘,即是後來被尊為三藏法師的,因求法至印度。這時候,印度烏萇國的屍羅逸多二世在位。遣使入貢。太宗又遣王玄策報使。玄策至其國,適值屍羅逸多薨逝,其臣阿羅那順篡立。發兵拒擊玄策。玄策走吐蕃西鄙,發吐蕃、泥婆羅注377兩國的兵,把他打敗,擒阿羅那順送闕下。這要算中國對西南,兵威所至最遠的一次了。

東北一帶,雄據遼東的是高句麗。在今熱河境內的是奚、契丹。在松花江流域的,則是靺鞨(mo he)。中國對東北,國威的漲縮,要看遼東西的充實與否。自漢至晉初,遼東西比較充實。所以高句麗等,不能跋扈。慕容氏侵入中國後,遼東空虛,遂至為其所據。遼西亦受侵掠。熱河境內的契丹,且不能免;吉林境內的靺鞨,其折而入之,自更不必說了。隋朝東征的失敗,固由煬帝不善用兵;亦由東北空虛,軍行數千里,大敵不能猝克,而中國又不能頓兵與之久持的原故。唐太宗亦蹈其覆轍。六四四年之役,自將而往,未能大克,而損失頗巨。直到高宗時,因其內亂,才於六六三、六六八兩年,先後把百濟和高句麗滅掉。於是分其地置都督府州,而設安東都護府於平壤以統之。中國的疆域,才恢復兩漢時代之舊。然新羅人既陰嗾(sǒu)麗、濟餘眾叛唐,而因之以略唐地。而武後時,契丹反叛,因此牽動了入居營州境內的靺鞨。其酋長大祚榮,逃至吉林境內。武後遣兵追擊,不勝。大氏遂自立為國。盡並今吉、黑兩省,及俄領阿穆爾、東海濱省,暨朝鮮半島北部之地。注378是為渤海。於是安東都護,內徙遼東,唐朝對東北的威靈,就失墜了。但是新羅、渤海,對中國都尚恭順。其文化,也都是摹仿中國的。而日本,亦於是時,年年遣使通唐,其一切制度,亦皆學自中國。中國對東北的政治勢力,雖不十分充分,其聲教所及,則不可謂之不遠了。

【註釋】

注366 此族現在中國人統稱為回,歐洲人則通稱為突厥。見《元史譯文證補》卷二十七中,其實突厥、回紇,都是分部之名,不是全族的總稱。

注367 其分支入中國的為宇文氏。

注368 今阿爾泰山。

注369 勝州,在今鄂爾多斯左翼後旗。

注370 高祖亦嘗稱臣,《唐書》他處皆諱之。惟《突厥傳》載太宗滅頡利時,有「往國家初定,太上皇以百姓故,奉突厥,詭而臣之」之語,微露其消息。

注371 突厥統東方的,均稱突利可汗。

注372 其實「噠」二字,即系「于闐」的異譯。

注373 見《蒙古源流考》。

注374 今四川松潘縣。

注375 龜茲、于闐、焉耆、疏勒。

注376 青海黃河右岸之地。

注377 今廓爾喀。

注378 渤海五京:上京龍泉府,在今吉林敦化縣附近。中京顯德府,在吉林東南。東京龍原府,在海參崴(wǎi)附近。南京南海府,在朝鮮鹹興。西京鴨綠府,在遼寧輯安縣。其都城忽汗城,臨忽汗海,即今吉林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