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海路與陸路:中古時代東西交流研究 > 三、白阿兒忻台二使西域 >

三、白阿兒忻台二使西域

白阿兒忻台的二次出使與傅安歸國有密切的關係。

永樂五年(1407)四月,別失八里王(東察合台汗國)沙迷查干遣使向明廷表示,撒馬爾罕本先世故地,要求以武力收復。成祖命把泰、李達等往使,要沙迷查干勿輕舉。(註:《明太宗實錄》冊11,第929頁。)同年五月,鎮守撒馬爾罕的哈里派使臣虎歹達(Khudaidad)送傅安、郭驥等人歸國。傅安自洪武二十八年奉使,被扣留彼處十三年。傅安歸來後向明成祖報告,帖木兒已死,其孫哈里繼位。(註:《明太宗實錄》冊11,第963頁。)

嚴從簡對傅安的歸期另有記載,說傅安於永樂元年(1403)「歸自撒馬爾罕」,並說傅安留居西域達十三年之久。其實嚴從簡的「永樂元年」之說並無參考價值,其中之「元年」不過是「五年」由字形相近而造成的訛誤。點校者失察,未作任何說明。(註:《殊域周咨錄》,中華書局點校本,第434頁。)

據嚴從簡記載,明成祖念傅安「久勞於外,賜一品致仕」。陳繼懦之《聞見錄》卷一提到傅安出使事,說他「字志道,太康人」。當初出使時「方壯齡,比歸,鬚眉盡白。同行御史姚臣、太監劉惟俱物故。官軍千五百人,而生還者十有七人而已」。傅安歸回後,「以老病不能任事,懇乞骸骨」,成祖「憫之,賜一品致仕,仍令有司月給米十二石,輿夫八人。宣德四年(1429)卒於家」。(註:此段史料張星烺在《中西交通史料彙編》第5冊(第199頁)中已經引述。)實際上,傅安歸國後,還曾兩度出使西域。詳見下。

《哈烈傳》提到,洪武三十年出使帖木兒帝國的陳文德(又名瑩中)也於此年歸國。陳文德是保昌人,他歸回後「采諸方風俗,作為詩歌以獻」,受到成祖的嘉贊,「擢僉都御史」。他遺留至今的一首詩描述了他逗留西域期間,見雁行而懷念故鄉之情。(註:《殊域周咨錄》,中華書局點校本,第434頁。)

因為虎歹達入明朝貢時,傳達了帖木兒去世的消息,成祖派出指揮白阿兒忻台等出使其國,往祭帖木兒,並賜哈里璽書(註:《明太宗實錄》冊11,第963頁。),白阿兒忻台之使,當系陪同虎歹達歸國。這是他第一次出使西域。這次白阿兒忻台所攜明成祖賜哈里的璽書原文,今已無存。

史書上未記載白阿兒忻台此次出使的歸期。元明兩代,中原與西域官方往來形成一種習慣,即西域使臣抵漢地後,常由中原派出的使臣陪同其歸國。而中原使臣抵西域後,也往往也由西域統治者派出的使臣隨同東歸。據《明實錄》記載,永樂六年(1408)四月撒馬爾罕貴族沙黑奴兒丁(Šāh Nūr al-Dīn)入明貢馬,白阿兒忻台很可能是同他一起東行歸國的。沙黑奴兒丁歸國時,成祖遣給事中傅安隨行,命他訪問過撒馬爾罕之後接著去訪問哈烈。這是傅安第二次訪問西域。同年秋,再命把泰、李達等人前往八答黑商(Badakhsan)、葛忒郎(Khatlan)。(註:今塔吉克斯坦南部庫裡亞布,武漢出版社出版的《〈明實錄〉類纂·涉外史料卷》,雖以國別分錄史料,但編纂者僅知一些普通的域外地名。遇見如「葛忒郎」之類罕見於史書地名,便無所適從(第1033頁)。)把泰、李達等人年前奉使別失八里時,知別失八里與帖木兒帝國不睦。從他們此次出使西域所經路線上看,是取道天山南路、帕米爾高原,似是希望避開控制天山北路的別失八里。

次年(1409),傅安自哈烈、撒馬爾罕還。哈烈使臣麼賚(Mulla,今譯作「毛拉」)隨同入明。成祖命傅安再送麼賚還國。(註:《明太宗實錄》冊12,第1241頁。)這是傅安第三次出使西域。邵循正先生注意到《殊域周咨錄》提到麼賚此年入明事,他懷疑麼賚是「哈烈舊王」Mirza Miranshah名稱的漢譯,但又因沙哈魯於1397年(洪武三十年)已「繼主哈烈」,故懷疑《殊域周咨錄》有誤。(註:參見《邵循正歷史論文集》,第89頁。)《殊域周咨錄》所錄麼賚的來訪的史源為《明實錄》,其確鑿性不容置疑。其實帖木兒時代的「哈烈舊王」Mirza Miranshah乃帖木兒在世時所立之太子米兒咱·米闌沙,其子即送還傅安之撒馬爾罕統治者哈里(Khalil Mirza,哈里·米兒咱)。(註:Mirza為Amir zada之略音,意為「官宦之子」、「公子」。陳誠《西域番國志》記,哈烈國君稱「鎖魯檀」(Sultan),其子曰「米兒咱者,猶華言『舍人』也」。)米闌沙在帖木兒死前已去世,不可能再向明遣使,故邵先生應當首先懷疑自己將麼賚比附為米闌沙的可靠性。

史料中未直接提到傅安此次歸來的時間。從《明實錄》記載永樂八年(1410)「哈烈沙哈魯把都兒遣頭目迷兒即剌入貢方物」(註:《明太祖實錄》冊12,第1316頁。)判斷,傅安陪同麼賚到哈烈後,沙哈魯派出迷兒即剌送他歸國。

迷兒即剌歸國時,成祖派白阿兒忻台隨同西行,再訪帖木兒帝國。保存在《明史·哈烈傳》中的成祖致沙哈魯國王國書就是此次西行時攜帶的。明成祖國書中最引人注目之處是調停沙哈魯與其侄哈里之間的矛盾。邵先生曾作簡要討論。明與帖木兒帝國相距萬里,除帖木兒晚年企圖遠征明朝,引起兩國關係緊張之外,基本上無利益衝突。帖木兒在世時,明主要與帖木兒本人打交道,明代文獻有時稱帖木兒駙馬、有時稱撒馬爾罕,其實一也。帖木兒曾指定其子烏馬兒·沙依黑(『Umar Shaikh)之子皮兒·馬哈麻·汗(Pīr Mahmmad Khan)為繼位者。帖木兒逝後,其另一孫哈里(米闌沙之子)原居於達失干(Tāš-kent,突厥語「石城」,今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他利用皮兒·馬哈麻·汗遠在印度的機會,侵佔撒馬爾罕,奪取君位。這一時期,恰逢明朝「靖難之亂」初定,兩國往來不多。至永樂四年(1406),哈里為改善兩國關係,主動派大臣虎歹達送回扣留其境達十三年之久的傅安,使兩國恢復往來。

虎歹達一行離境後不久,其國內又發生內亂,哈里失位,被帖木兒另一子沙哈魯收系。沙哈魯利用此機會起兵,攻入撒馬爾罕,命其子兀魯伯(Uluq Beg,突厥語意為「大官人」)統治其地。明朝尚不知情,利用虎歹達歸國的機會,命白阿兒忻台隨行出使撒馬爾罕。

白阿兒忻台是兩國恢復關係後首位西行的明朝使臣,擔負著瞭解帖木兒去世後國情變化的責任。在撒馬爾罕接待他的應是兀魯伯,他在西域想必聽說了居於哈烈的沙哈魯奪位的消息和哈里與其叔沙哈魯不睦之事。明朝若欲與帖木兒帝國保持關係,必定不能只與控制撒馬爾罕的兀魯伯往來。所以當白阿兒忻台次年與撒馬爾罕使臣沙黑奴兒丁一起入朝後,明成祖即派傅安隨同西行。傅安當初在留居西域的十三年中,曾遍訪諸地,很可能訪問過哈烈,也可能曾見過沙哈魯。所以雖然他歸國時曾表示願意告老,成祖在用人之際仍再度命他出使,並明確要求他在訪問撒馬爾罕後再訪哈烈。

傅安歸來後,帶來了沙哈魯和哈烈以及帖木兒帝國的確切消息。哈里曾送還傅安,有功於明,落難之後成祖希望他有一個善終。他在致沙哈魯的國書中以相當篇幅調處其國內爭紛,應當既是為了回報哈里,也是為了維護明朝與西域的關係。

白阿兒忻台這次訪問帖木兒帝國前後持續了三年,至永樂十一年(1413)六月才返回。隨他東來的有帖木兒帝國各地貴族派來的使臣,如哈烈、撒馬爾罕、失剌思(今伊朗設拉子)、俺的干(今烏茲別克斯坦所屬費爾幹那盆地東部之安集延)、俺都淮(今阿富汗北部與土庫曼斯坦交界處之安德胡伊)等地(註:《明太宗實錄》冊13,第1690頁。帖木兒帝國派往明朝的使團的組成方式很奇特,團內常有各支貴族的代表。如永樂二十年(1422)沙哈魯國王派往明朝的使團就由沙哈魯的使節沙地·火者率領,其隨員由長子兀魯伯、次子亦不剌金、三子拜升豁兒、四子蘇玉兒合惕迷失、五子術乞分別派出的代表組成。撰寫《沙哈魯國王遣使中國記》的蓋亦速丁就是拜升豁兒的代表。),足見他訪問了許多地方。

有關白阿兒忻台西使的資料很少。《明實錄》記永樂十一年七月白阿兒忻台歸來後,明政府「升奉使撒馬爾罕等處官,旗指揮僉事馬哈目·火者為指揮同知,正千戶鎖住等為指揮僉事,試百戶孫交等實授百戶,總旗劉從善等為試百戶,亡歿者,子孫如例升襲」。(註:《明太宗實錄》冊13,第1695頁。)這些受封者應當都是白阿兒忻台的隨行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