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讀書與做人 > 論朋友 >

論朋友

人類是社會動物。一個人在社會中不可能沒有朋友。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場搏鬥。在這一場搏鬥中,如果沒有朋友,則形單影隻,鮮有不失敗者。如果有了朋友,則眾志成城,鮮有不勝利者。

因此,在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上,任何國家,任何社會,沒有不重視交友之道的,而中國尤甚。在宗法倫理色彩極強的中國社會中,朋友被尊為五倫之一,曰「朋友有信」。我又記得什麼書中說:「朋友,以義合者也。」「信」、「義」含義大概有相通之處。後世多以「義」字來要求朋友關係,比如《三國演義》「桃園三結義」之類就是。

《說文》對「朋」字的解釋是「鳳飛,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黨字」。「鳳」和「朋」大概只有輕唇音重唇音之別。對「友」的解釋是「同志為友」。意思非常清楚。中國古代,肯定也有「朋友」二字連用的,比如《孟子》。《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卻只用一個「朋」字。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朋友」才經常連用起來。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重視友誼的故事不可勝數。最著名的是管鮑之交,鍾子期和伯牙的故事等等。劉、關、張三結義更是有口皆碑。一直到今天,我們還講究「哥兒們義氣」,發展到最高程度,就是「為朋友兩肋插刀」。只要不是結黨營私,我們是非常重視交朋友的。我們認為,中國古代把朋友歸入五倫是有道理的。

我們現在看一看歐洲人對友誼的看法。歐洲典籍數量雖然遠遠比不上中國,但是,稱之為汗牛充棟也是當之無愧的。我沒有能力來旁徵博引,只能根據我比較熟悉的一部書來引證一些材料,這就是法國著名的《蒙田隨筆》。

《蒙田隨筆》上卷,第28章,是一篇叫做《論友誼》的隨筆。其中有幾句話:

我們喜歡交友勝過其他一切,這可能是我們本性所使然。亞里士多德說,好的立法者對友誼比對公正更關心。

寥寥幾句,充分說明西方對友誼之重視。蒙田接著說:

自古就有四種友誼:血緣的、社交的、待客的和男女情愛的。

這使我立即想到,中西對友誼含義的理解是不相同的。根據中國的標準,「血緣的」不屬於友誼,而屬於親情;「男女情愛的」也不屬於友誼,而屬於愛情。對此,蒙田有長篇累犢的解釋,我無法一一徵引。我只舉他對愛情的幾句話:

愛情一旦進入友誼階段,也就是說,進入意願相投的階段,它就會衰落和消逝。愛情是以身體的快感為目的,一旦享有了,就不復存在。相反,友誼越被人嚮往,就越被人享有,友誼只是在獲得以後才會昇華、增長和發展,因為它是精神上的,心靈會隨乏淨化。

這一段話,很值得我們仔細推敲、品味。


1999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