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聽余秋雨講文化 > 附錄 >

附錄

◎余秋雨學術著作概述

《藝術創造論》

初版時間:1987年

初版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推薦版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內容概述:本書是余秋雨學術專著系列中的一本,原名為《藝術創造工程》,是作者的一份課堂講稿,完成於1987年,同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1990年後又在台灣允晨文化公司先後出過兩版。一直有很多讀者來信希望大陸重版此書。

這是一部適用於藝術創作實踐的簡要教程。作者從藝術的本性、藝術的眼光、人生意識等方面出發,對藝術的創造進行了大膽剖析,將不同時空的藝術經驗邀於同室、熔於一爐,來展現人類對藝術認知的「異中之同」。作者選取的理論偏重於法國,因為他覺得法國的藝術思維更靠近感性;而選取的實例則偏重於電影,因為電影的綜合程度、空間效能和群體接受,比其他藝術更經得起分析。作者故意與占統治地位的藝術理論教材的框架作對,只以國際美學思維和自身審美經驗為標準,自行構建。自行構建的原則是力求簡潔、輕便、質感、明瞭,徹底放棄任何裝模作樣的理論架勢,增加感性解析。作者希望今天的讀者能注意到他在18年前醒目提出的「創造」這個概念,理解這個概念對藝術的絕對意義,對整個中國文化沒落和再生的絕對意義。

地位與影響:余秋雨的藝術感受力以及對此種藝術感覺的準確獨到表達,其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洞察能力、於藝術哲學之思辯能力在本書中展露無遺。「余秋雨學術專著系列」包括《藝術創造論》、《觀眾心理學》、《中國戲劇史》、《戲劇思想史》四本,是余秋雨於80年代出版的並產生重大影響的學術著作的修訂新版。余秋雨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文化散文作家,而早年還以這四本紮實的學術著述奠定了他在學界的地位。本書屬於學術著作的寫作路數,但絕不同於一般學術表達之艱深晦澀,既有淹博深厚的文藝美學功底,又有文字表達的大眾感染力、親和力。

余秋雨的藝術理論著作,一直備受學術界重視和尊崇。余秋雨的戲劇著作《戲劇理論史稿》在1983年出版,是余秋雨先生的首部學術著作,也是中國大陸首部完整闡釋世界各國自遠古到現代的文化發展和戲劇思想的史論著作。在出版後次年,即獲北京全國首屆戲劇理論著作獎,十年後獲北京文化部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而另一本於1985年發表的中國大陸首部戲劇美學著作——《戲劇審美心理學》,次年也榮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獎。其學術可見一二。這些奠定了他在戲曲界的地位,也為他日後擔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打下了基礎。

《文化苦旅》

初版時間:1992年

初版出版社:爾雅出版社

推薦版本:東方出版中心,2001年

內容概述:本書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文化散文合集,所收作品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散點論述,探尋文化;另一部分是回憶散文。余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為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寫了這本書。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類文學評獎中獲得首獎。

作者依仗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運其妙筆,以乾淨漂亮的散文,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將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背後的深層涵義,加以組合,使它們成了一篇篇讓炎黃子孫驚醒的文章。既表現了歷史的深邃荒涼,又展現了江南文化的清新婉約;既展示中國文人的艱難心路,又不忘揭露世態人情。全書的主題是憑借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作者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從文中,我們不難發現作者不僅有著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同時也具備非凡的藝術表現力。《道士塔》等文曾被選入人教版中學教材。

地位與影響:本書是余秋雨最早,也是影響最大的一本。自出版之後就受到文壇內外的一致好評。散文寫成美文不易,寫出點歷史文化意味更難。余秋雨的歷史散文,別具一格,見常人所未見,思常人所未思,善於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將讀者帶入文化意識的河流,啟迪哲思,引發情致,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史學意義上的文化價值。這本書中的部分篇目曾在《收穫》雜誌上以全年專欄形式連載過,後來又陸續被海外報刊轉載。北京、上海、天津、廣州等地的七家著名出版社和海外出版公司都曾給余秋雨寄過出版約請。本書獲:全國金鑰匙圖書二等獎、上海市優秀圖書一等獎、台灣1992年最佳讀書人獎、金石堂最具影響力讀書獎、上海市第二屆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上海市出版一等獎等。

《山居筆記》

初版時間:1995年

初版出版社:爾雅出版社

推薦版本:文匯出版社,2002年

內容概述:本書是余秋雨的第二部散文集,寫於《文化苦旅》之後,《霜冷長河》、《千年一歎》、《行者無疆》、《借我一生》等之前。該書寫作始於1992年,成於1994年,作者為了寫作此書,曾辭去了學院的行政職務,不再上班,因此這兩年多的時間十分純粹,幾乎是全身心地投入。該書於1995年8月在台灣出版,後因全國各省市的書市上出現了大批盜版,作者迫於無奈,於1998年9月交由文匯出版社出版了大陸版的《山居筆記》。本書主要記敘了作者以直接感悟的方式探訪中華文明的歷程。其中紛繁社會中的一絲絲回憶,歷史的回憶,回憶的碎片,這一切總會讓我們陷入深思,有種很溫馨的感覺。全書沒有詩歌那樣唯美華麗的辭藻,也少了雜文那般犀利精闢的筆鋒,但正是由於這樣一種擯棄了浮華的隨性,給了人一種心靈深處的親切感——自然流露出來的文字往往能帶給人最深刻的印象。

地位與影響:作為自述性筆記,本書帶給讀者的已經不是一種享受,而成了一種印象,一種刻骨銘心的印象。初讀起來似乎有些凌亂瑣碎,但通讀全書,卻不難發現作者構思之精妙:那就是從平淡的話題中以小見大,通過質樸的語言風格直指社會現實,從而使得文章中所觸及到的問題與中國當前的現實遙相呼應——輕快中不乏沉重,從容中又不失理性的批判。由此把一個社會現實的剖面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無形中引發並啟迪人們的深思,從而點明了人類應該回歸自然、崇尚清雅淡泊的主題。這深邃的文字猶如永遠靈魂的腳步,雖然有些沉重,但很踏實;雖然漫漫,卻永遠光明。《山居筆記》用深刻的思考帶給我們思想的洗滌。本書獲得「第二屆魯迅文學獎」、海外華文文學最高獎——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第一名。

《霜冷長河》

初版時間:1999年

初版出版社:時報出版社

推薦版本:作家出版社,1999年

內容概述:本書是一部精品散文集,書中收錄了關於友情、名譽、謠言、嫉妒、善良、年齡等諸多經典之作。這些作品風格平實自然,行文簡潔流暢,充分顯示了余秋雨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豐富的人生閱歷,以及對社會現實和真實人性的深入思考。

本書從四個方面作了框架性的勾勒,提出了一種有關談論門徑的建議,以求展開話題,激發思路,呼喚高論。作者解釋本書只是一次「試談」,僅作為拋磚引玉。全書共拋了四塊磚,算是四輯。第一塊磚,也就是第一輯,可名之為「人生的特例」。第二塊磚,也就是第二輯,可名之為「人生的難題」。第三塊磚,也就是第三輯,可名之為「人生的陷阱」。第四塊磚,也就是第四輯,可名之為「人生的溝通」。本書行文典雅優美,在敘事中融合了淵博的歷史觀,娓娓道來格外生動,富含史學家之鑒往知來、洞悉透徹的精闢哲觀,在諸多現象中抽絲剝繭而呈現中國文化獨具之魅力。

地位與影響:可以說本書是余秋雨在文學創作上的一次轉變,從《文化苦旅》到《山居筆記》再到《霜冷長河》,從歷史的大話題轉向了歷史的小話題,在《霜冷長河》中歷史已不再是文章的主體,在經歷種種嘗試之後,探討生命成為作者文章的主題。

《千年一歎》

初版時間:2000年

初版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社

推薦版本: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

內容概述:本書是余秋雨的又一力作,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是一本日記,記錄了作者在世紀之交隨香港鳳凰衛視「千禧之旅」越野車跋涉四萬公里的經歷。在本書中,作者以感傷、厚重而平實,卻不失優美的語言,記錄了伊斯蘭文明、兩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來文明等的衰落,並探討了其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對比中又逐漸找到了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續的原因。他們一行人是去尋找人類古代文明的路基,卻發現竟然有那麼多路段荒草迷離、戰壕密佈、盜匪出沒,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會遇到什麼,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實的恐怖故事。在「千禧之旅」即將結束之時,作者寫下這樣的一段話:「四個月冒險奔波,天天都思念著終點。今天我們到了,回頭一看,卻對數萬公里的尺尺寸寸產生了眷戀。那是人類文明的經絡系統,從今以後,那裡的全部冷暖疼痛,都會快速地傳遞到我的心間。」而現在世界上生龍活虎的年輕文明,過多少時間,會不會重複多數古代文明的興亡宿命?整部日記,都貫穿著這種疑問。

地位與影響:本書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曾在文壇風靡一時。作者一路行走,一路沉思的文風,加上思考的深度和角度的不同,以及語言的大氣,重巒疊嶂的排比句和一字一珠璣的哲理,極具大家風範。從表面、形式上來看,本書是一部真實的考察日記,更是一個文化反思的過程,從這一層面來說,本書就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旅行文學了。作者在親臨古文明舊址、目睹其後裔現狀時,所引發的歷史滄桑感和現實感受,以及與之俱來的感歎和悲歎影響著每一位讀者。作者感懷文明曾有的輝煌與高度,使歷史與現實的相對展現,以觀察對照的評述重點,構成切入主題的觀察模式,反省古文明的興衰起伏。這樣的情懷襟抱,也使《千年一歎》的格局更顯偉岸宏大。此外,《千年一歎》在對照人類文明的早年坐標時,並沒有因此否定中華文明所顯現的弊病,卻反而因為重新認識,而對它的前景充滿著信心。這樣的民族自豪,在余秋雨的其它書中則是少見的。為了寫作《千年一歎》而跋涉這樣一條文化反思的路線,並在行途中堅持每天一篇,這種寫作狀態,余秋雨自認不會再重複。因此,他把《千年一歎》看成自己的壓卷之作。

《行者無疆》

初版時間:2001年

初版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社

推薦版本:華藝出版社,2002年

內容概述:本書記錄了作者作為鳳凰衛視歐洲之旅的嘉賓主持,歷時6個月,走過了26個國家96個城市,這一不同凡響旅程的全部感受。這次壯麗而浪漫的文化苦旅的全部行程是千禧之旅的3倍。本書作為考察西方文明的記錄,余秋雨感歎,「歐洲文明確實優秀而又成熟,能把古典傳統和現代文明、個人自由和社會公德融會貫通。」此書分為南歐、中歐、西歐、北歐4卷,收錄散文80篇。無論余秋雨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並不止步於眼前的風景,而是要思考,思考這座城市的歷史,思考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後人對這座城市的評價。透過作者的筆墨,我們可以看到歐洲這片鮮活了幾世紀的土地,雖然歷經上蒼的考驗,但它的國家和偉大的大師們的精魂永不逝去。它和古老的中華文明一樣,融入了世界大同的必然之中。

地位與影響:余秋雨的許多著作長期位居全球華文書籍排行榜,是目前世界華文社區中影響最大的作家之一。作者以長途旅行方式實地考察文化,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作為考察中華文明的記錄,以《千年一歎》作為考察伊斯蘭文明的記錄,以《行者無疆》作為考察西方文明的記錄。至此,意味著作者對曾在人類歷史上發生過整體影響的三大文明關注的完滿。本書在思考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文體的張力和自由上,更勝作者以前的幾部著作,筆觸比《文化苦旅》更優閒、比《山居筆記》更開闊、比《千年一歎》更從容。《行者無疆》透過文化的眼光,對歐洲文明作出了史詩般的深度解讀。本書獲得2002年度台灣白金作家獎。

《借我一生》

初版時間:2004年

初版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社

推薦版本:作家出版社,2004年

內容概述:《借我一生》是余秋雨的一部記憶文學(余秋雨回憶錄)。全書共分五卷25章,全文約41萬字,厚達616頁,娓娓道出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包含父親遭難、文革時期與擔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親自走訪世界古文明遺跡等經歷。

作者的父親在年前去世,家人打開他天天緊鎖的私人抽屜,發現了大量的文字資料。這些文字資料為什麼留存到生命最後,都不願意在生前讓後輩看見?由這些疑問出發,以一些普通人的形象,包括父親的人生歷程中牽涉到的祖母、祖父、叔叔、姑姑,還有母親、外公、外婆、姨媽,這些人每個都是典型。作者開始逐一尋訪自己前輩的人生歷程,發現最重要的答案已經隨著父親的去世而永遠失去,這種幾天之間的咫尺天涯使他產生了強烈的寫作衝動,並找到了文學感悟的基點。書中內容主要寫作者童年時,舉家從鄉間遷到上海生活,及後經歷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浩劫。在這期間作者一家人遭遇到不少磨難,從而令作者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性,產生了一股既迷惘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在逆境中求存,更體現到親情的偉大。

這中間,包含著作者對於文革災難的民間版本,對於二十幾年來經濟轉型和文化保守主義之間的巨大落差,對於仕途和學界的社會百態,特別是對於文化災難的復燃機制和蔓延機制,做的一系列描繪與思考。作者在敘述自己的人生歷程時,表現了一種蔑視災難、不斷突破、立足大地、叩問世界的轉型期精神選擇。本書可以說是余秋雨的生命之旅,是他蔑視災難、不斷突破的精神歷程,是以散文筆調貫通成的一部家族史詩。他獨創的文體交糅了體驗與論述、激情與冷靜、宏觀與細節等諸多對立性因素,呈現全方位的表現力度。

地位與影響:余秋雨在創作上擅長於文體的創造和實驗,毋庸置疑,本書是余秋雨具有劃時代文學意義的一部新創作。本書首創「記憶文學」,更是由文化興歎走向生命的洞見。作者不把這本書稱作是回憶或紀錄,而是稱之為「記憶文學」,是因為作者以真實的經歷為節奏,不同於傳記與回憶錄,呈現給讀者的是深厚的文學價值,以「結構」代替「虛構」為特徵,讓故事魅力充滿豐盈靈動,以「散文」幻化「史詩」,讓人生對立,更形成迭蕩力度,這便是本書劃時代文學意義的所在。

本書沒有艱澀難懂的文字,文筆簡練純淨,優美自然。作品的情感厚重而深摯,意味悠長。以平正、真實的記憶性內容組建成一部文學作品的實驗,以散文筆調貫通成一部史詩的努力,都具有重大意義。此外,本書還交糅了體驗與論述,激情與冷靜,宏觀與細節等諸多對立性因素,呈現出全方位的表現力度,是一本感人肺腑的記憶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