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嶄新的理所當然 > 少說為妙 >

少說為妙

每個人接收信息的「負荷量」有限。 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對方而言,話說得愈多,風險也愈大。

住院的是我一位朋友的父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當時會多次去探望他。伯父當時是癌症末期。

我和那位朋友感情很好,但是和伯父倒不是特別熟識。我現在還清楚記得那醫院的味道和淺綠色的窗簾,以及細長的點滴管。

儘管去看望了他好幾回,但我和伯父並不是特別有話聊,頂多就是聊一些家常事,然後我就回去了。

可是有一天,躺在病床上的伯父突然這麼對我說:

「你心裡有十個想法,就會把十個想法都講出來對吧?這樣說太多了,不好。」

我聽了十分震驚。

說起來我的確很喜歡和人說話,是忍不住把自己心裡所想的事全說出來的類型。因為希望能讓對方瞭解,在對方理解之前我會不惜言辭,用許多方式來闡述。

不過我不認為我在朋友的爸爸面前有這麼多嘴,畢竟對方比我年長許多,我和他也不熟。再加上面對死期將至的病人,不可能說太多。

我也不認為朋友會特意對父親說明平時的我是什麼樣的人。結果,我還沒體會出這句話的深意伯父就過世了,然後,一晃就是十年。

在我心中這句話成了個謎,我也在不知不覺間淡忘了此事。直到最近,我突然領會了朋友父親那句話的含義。

「就算你說了百分之百,也未必能百分之百都傳達出去。」

或許伯父想說的是這個意思吧。

數年前我成為雜誌的總編輯,立場轉變,工作方式也有了改變,和從前相較,說明事情、陳述意見的機會變得更多了。

而且說話對像增多了,交流方式也不再只是一對一,於是,我比從前更努力地去傳達自己的想法。

可是,我發現如果對像有十人,接收到的內容也會有十種,細微的語感和文字的詮釋、理解的方法,都會因人而異。

如果我想傳達一個信息,卻用了三種不一樣的方式說話,也可能相應地產生導致不同的誤解。

其次,每個人能接收的信息「負荷量」有限,如果我把自己心中的所有想法一股腦兒全說出來,無法全吸收的人只會不堪承受,感到疲累吧。

不管是對自己,還是為了對方,話說得愈多,風險也愈大——意會這個道理時,我才體悟到朋友父親對我說的那句話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我還發現自己的另一個毛病。

為了讓對方能夠理解,我不只把想法全說出來,甚至就連對方沒問的事都會一頭熱地說個沒完。

或許我是為了消除自身的不安,才急著希望對方理解,但這終究只能是我的一廂情願罷了。

有些時候,在對方問起之前最好保持沉默。

有些交流,只須明確回答對方的提問就夠了。

這是關於謹慎言詞,自我管理的練習。

朋友父親的教誨——說與不說的平衡,我花了好幾年總算懂了。

○以為自己說了十分對方就能理解十分,只是你的一廂情願。

○有些時候,保持沉默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