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把日子過成詩 > 終南山的茅棚 >

終南山的茅棚

在終南山安住下來後,我有了更多去瞭解這座山的時間和機會。那些來終南山修行的人的住所被統稱為「茅棚」。

它們或懸居山頂,或立於山坳,或坐落山腳。有的是親自拉磚造梁,有的是借山民遺棄的房子改造,有的是找個山洞加以建設。

不說別的,光茅棚的籬笆山門就是一道風景。山門大都就地取材,木頭做樁,將粗細均勻的竹子一根一根密密地排列固定,紮成左右對稱的兩扇門來。再向左右延伸出籬笆,圍住房屋,雅致的感覺就出來了。其實籬笆門是很容易推開的,有的上面也會掛著「閉關修行請勿打擾」等字樣,有修養的人看到牌子是絕不會兀自推開的,只會轉身離去不以打擾。偶爾也不免有粗魯之輩,無視以上種種直接推門而入。所以住山人戲稱這道門是「防君子不防小人」。但這並不妨礙住山人的雅趣。

生活用具也大都從山民家裡淘置,那些被村民棄之不用的石磨盤由石塊支起橫放在上面,便成了喝茶的桌子。那些早已不用的水缸瓦甕,被住山人淘去裝滿清水,放幾棵水生綠植,瞬間就成了一件藝術品。若小院上方附近有溪水流過,更有手勤者會破竹成渠,將溪水引進院裡,細細的溪水沿著用劈成兩半的竹子做成的「水管」順勢而下,既方便了用水,也生動了視覺和聽覺。

院中草木有致,多會有一片菜田,裡面種著當季蔬菜,住山人用心地打理著,從下種、發芽到結果,都全天然全手工勞作,不會有任何農藥的使用。有了這片菜田,就解決了住山人一半的蔬菜需求。廚房的灶與睡的炕大都是連著的,這樣冬季需要取暖時,做飯燒柴的熱氣就會被重複利用,飯煮好了,炕也順便熱了,房間也暖了。

而竹簾是住山人最喜歡用的物件,幾乎每個住山人的住所都可以看到它的蹤影。原木色的竹簾或沿著屋樑順勢鋪滿屋頂,或輕盈地垂於牆上,既可防止屋頂和牆上的土粒滑落,又改善了視覺效果。再有三五枝採來的野花野草放入花瓶擺在案幾,深山裡撿來的枯木經過清理打磨便成了茶盤或擺飾。動手能力強的,連書架、桌椅都會嘗試自己伐木製作。

住山人大都喜古樸素雅,不管房子本身條件如何,茅棚至少要起個合自己心意的名字,而茅棚的名字也一定程度地蘊含了主人的心性和茅棚的大致環境。

比如位於半山腰的金剛茅棚,由一個山洞改建而成,裡面供奉著一尊金剛佛像,那裡一走進去就感受到一種中正堅毅的氣魄。

比如任道長的二道庵,據說一千多年前那裡就是一個道庵。名字簡單素雅,裡面的人同名字一樣心性淡泊。任道長常年不下山,自己親手種的菜經常被山裡的野豬衝破圍欄吃掉很多,他不溫不怒依舊種上新的。他常說:「沒關係吃了就吃了,人要活,野豬也要活嘛。」任道長每年有四個月的時間都在辟榖中度過,在辟榖的時候吃的藥丸都是他親手製作的。

住山的人們在自己親手打造的空間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自己心意中的生活。雖然在外人看來太過清苦,他們卻有著屬於自己的快樂。伴隨著時間的流動,守候著四季的輪轉,生活的每一頁,都被他們過成了詩。

茅棚所在的位置一般都會冬暖夏涼,即便是酷暑,也不需找避暑的地方了。

盛開的花兒,使院子瞬間便有了生機。

住山人的茅棚不需要奢華的擺設,極簡與素樸也可以生出讓人安定的美感來。

無論何時,山門永遠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獨處,是靜心內省的過程,是與自己的靈魂坦誠相見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