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京范兒 > 門面上有精氣神 >

門面上有精氣神

看紫禁城,游頤和園,逛小胡同,住四合院——這大概是每一位來北京的觀光客必不可少的參觀項目吧?

當您走進巍峨的紫禁城,被那莊嚴肅穆的紅牆金瓦所震撼的同時,是否也曾凝視過書寫在殿堂內外一根根朱漆大柱上的楹聯?這座壯麗的宮殿群落裡幾乎每一處殿、堂、樓、閣內外的柱子上都鑲嵌著這種融文學與書法於一體的藝術珍品,或金底黑字,或藍底金字,既有外簷柱上的抱柱式雲龍金聯,也有掛在內簷柱上的掛屏楹聯。這裡的楹聯不僅讀起來音韻鏗鏘,節奏悠揚,融散文的樸實與韻文之華美於一體,而且內容大多淺貌深衷、蓄意深邃,或是治國安邦、敬天愛民的警句,或是修身養性、勤政親賢的良言,既充分彰顯了宮廷文化的深厚內涵,又構成了這座世界上最大宮殿群落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紫禁城裡的楹聯大多為歷代君主所書寫。最具代表性的一副是乾清宮正殿御座兩側朱漆楹柱上的:「表正萬邦,慎厥身修思永;弘敷五典,無輕民事惟難。」其內容源自《尚書》。大致意思是:要儀表天下,法正萬方,就必須得慎修其身,思長久之道;要向人民弘揚五常之道,不要輕視人民做事之艱難。這副楹聯的珍貴之處在於,它不僅是紫禁城裡為數不多的康熙皇帝手跡,更是這位英明君主一生治國經驗的結晶,也包含了他對能有幸坐在這裡的後世子孫的警示和對江山能千秋萬代的期望。

相比之下,作為皇家園林的頤和園裡的楹聯儘管同樣有著深刻的內涵,但在文字上卻大多顯得輕鬆舒緩,往往成為景觀的點睛之筆,烘托了特定環境的特有氣氛。比如園中之園諧趣園正殿涵遠堂門前的楹聯:「西嶺煙霞生袖底;東洲雲海落樽前。」從字面上看是說:站在這裡可以感受到西山諸峰繚繞的煙霞好像從袖底升起;聯想到東海瀛洲茫茫的雲霧落到了酒杯之前。細品起來,卻隱含著為人處世的道理:人要站得高,才能眼界開闊,才能灑脫自如。這副情景交融的楹聯虛實結合,相映成趣,氣勢磅礡而飄逸,讓人不但領略了景致中「涵遠」的意味,而且盡顯空靈超脫之美。

楹聯作為傳統建築的點睛之筆,不僅是一種裝飾,更是用詩化的語言表現建築物主人的文化修養和道德情操,起到傳達旨趣、昇華意境的獨特作用。那麼,在那些華美的宮殿、廟宇、園林之外能不能見到楹聯呢?

能。只不過不是鑲嵌在楹柱上,而是雕刻在胡同深處一座座四合院的街門上。

您若有機會穿行在老城幽靜的胡同裡,必會發現街道兩旁青石門墩兒後面那一扇扇深棕色或黑色大門的正中間雕刻著一副朱紅色的對聯。它們大都飽經風雨,斑斑駁駁,然而筆鋒之間依然散發著古樸的神韻。那每一副門聯都是極漂亮的書法作品,或隸書或楷書或魏碑,或剛健或規整或飄逸,使整條胡同儼然成了活生生的書法長廊。無論是「立德齊今古,藏書教子孫」,還是「讀書便佳,為善最樂」,都洋溢著儒雅之風,讓整條胡同也似乎彌撒著濃郁的書香。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怎能不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與教化呢?

楹聯原本是指書寫在廳堂前柱子上的對聯,因為「楹」是指堂屋前部的柱子。可老百姓家的房前並沒用那麼高大的柱子,於是就把楹聯直接雕刻在自家院子的門板上。在北京人眼裡這街門就好比人的臉面,因此又叫「門面」、「門臉」,而這門聯自然就像臉面上的眼睛。它的字句、書寫乃至雕刻水平都體現著主人的品位和氣質。透過這雙眼睛,您可以窺視到院落主人的人文內涵,甚至可以瞭解這戶人家的價值觀。比方說:「意氣相投裘臻狐腋,聲名可創衣贊羔羊。」一瞧就知道是戶賣皮貨的買賣人。而「恆足有道木似水,立市澤長松如海」,甭問了,戶主一準兒是經營與木材有關的生意。當然,買賣人家的門聯也不全都這麼直白,像「定平准書,考貨殖傳」就夠人琢磨上一陣子的。作為《史記》八書之一的《平准書》,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對於經濟問題進行了研究,而《貨殖列傳》同樣出於《史記》,是從事「貨殖」活動的傑出人物的類傳,也是反映司馬遷經濟思想的重要篇章。看來這戶人家的主人要麼是博古通今的儒商,要麼就是請教了哪位飽學之士。

四合院的門聯裡還有許多與花草樹木有關的內容,像什麼「芝蘭君子性,松柏古人心」等等,其中提及最多的樹木當數槐樹。比如「孝悌家聲傳兩晉;文章德業著三槐」,再比如「筆花飛舞將軍第,槐樹森榮宰相家」;還有「槐華衍慶,樹德滋榮」等等。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古人認為槐樹有君子般的德行,它正直、堅實,而且蔭蓋廣闊。《周禮·秋官》上記載:周代宮殿外邊種著三棵大槐樹,每當三公朝見天子的時候,都要面向三槐而立。後人用三槐比喻三公,槐樹也就成了宰輔官位的象徵。宋朝時有個叫王祐的兵部侍郎在庭院裡栽下三棵槐樹,並把宅第取名為「三槐堂」,希望槐樹能給家族帶來好運氣,讓子孫能夠位極人臣。果不其然,王祐的兒子王旦真的當上了宰相。為此大文豪蘇軾寫了篇《三槐堂銘》,其中說道:「鬱鬱三槐,惟德之符。」

京城是首善之區,因此能帶來如此好運氣的槐樹也就成了京城裡的當家樹。而槐樹下面四合院門聯上的詞語間自然也少不了洋溢著撲鼻的槐花香。這些住戶大多是舊時京城裡各衙門的官吏或是謀求功名的文化人,他們希望子孫後代光宗耀祖。

當然,胡同裡出現頻率最高的門聯還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了,再不就是「忠厚培元氣,詩書發異香」。這樣的門面後必是曾經住過一戶像《四世同堂》裡祁老爺子那樣的本分人家。他們立不了千秋功業,也不大敢轟轟烈烈;他們沒有中舉的夢想,也沒有發財的可能,更沒有當宰相的奢望。但他們注重體面、尊重學問,雖未必知書,卻通情達理。他們三輩子五輩子整天推開這扇刻著俗得不能再俗的門聯的街門,和路過的老街坊們熱情地說著些家長裡短,尋找著簡單而樸素的樂呵。

那些曾風光無限的帝王將相紛紛如過客而去,而胡同裡的普通百姓卻常存永駐。他們腳底下接著地氣,抬起頭看得見清湛的藍天。他們把自己的品性和神采糅進了北京,讓這座古都歷久彌香。他們才是京城的魂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