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豐子愷集 > 藝術三昧 >

藝術三昧

有一次我看到吳昌碩寫的一方字。覺得單看各筆劃,並不好;單看各個字,各行字,也 並不好。然而看這方字的全體,就覺得有一種說不出的好處。單看時覺得不好的地方,全體 看時都變好,非此反不美了。

原來藝術品的這幅字,不是筆筆、字字、行行的集合,而是一個融合不可分解的全體。 各筆各字各行,對於全體都是有機的,即為全體的一員。字的或大或小,或偏或正,或肥或 瘦,或濃或淡,或剛或柔,都是全體構成上的必要,決不是偶然的。即都是為全體而然,不 是為個體自己而然的。於是我想像:假如有絕對完善的藝術品的字,必在任何一字或一筆裡 已經表出全體的傾向。如果把任何一字或一筆改變一個樣子,全體也非統統改變不可;又如 把任何一字或一筆除去,全體就不成立。換言之,在一筆中已經表出全體,在一筆中可以看 出全體,而全體只是一個個體。

所以單看一筆、一字或一行,自然不行。這是偉大的藝術的特點。在繪畫也是如此。中 國畫論中所謂「氣韻生動」,就是這個意思。西洋印象畫派的持論:「以前的西洋畫都只是 集許多幅小畫而成一幅大畫,毫無生氣。藝術的繪畫,非畫面渾然融合不可。」在這點上想 來,印象派的創生確是西洋繪畫的進步。

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藝術的三昧境。在一點裡可以窺見全體,而在全體中只見一個個 體。所謂「一有多種,二無兩般」(《碧巖錄》),就是這個意思吧!這道理看似矛盾又玄 妙,其實是藝術的一般的特色,美學上的所謂「多樣的統一」,很可明瞭地解釋。其意義: 譬如有三隻蘋果,水果攤上的人把它們規則地並列起來,就是「統一」。只有統一是板滯 的,是死的。小孩子把它們觸亂,東西滾開,就是「多樣」。只有多樣是散漫的,是亂的。 最後來了一個畫家,要照著它們寫生,給它們安排成一個可以入畫的美的位置——兩個靠攏 在後方一邊,余一個稍離開在前方,——望去恰好的時候,就是所謂「多樣的統一」,是美 的。要統一,又要多樣;要規則,又要不規則;要不規則的規則,規則的不規則;要一中有 多;多中有一。這是藝術的三昧境!

宇宙是一大藝術。人何以只知鑒賞書畫的小藝術,而不知鑒賞宇宙的大藝術呢?人何以 不拿看書畫的眼來看宇宙呢?如果拿看書畫的眼來看宇宙,必可發現更大的三昧境。宇宙是 一個渾然融合的全體,萬象都是這全體的多樣而統一的諸相。在萬象的一點中,必可窺見宇 宙的全體;而森羅的萬象,只是一個個體。勃雷克的「一粒沙裡見世界」,孟子的「萬物皆 備於我」,就是當作一大藝術而看宇宙的吧!藝術的字畫中,沒有可以獨立存在的一筆。即 宇宙間沒有可以獨立存在的事物。倘不為全體,各個體儘是虛幻而無意義了。那末這個 「我」怎樣呢?自然不是獨立存在的小我,應該融入於宇宙全體的大我中,以造成這一大藝 術。

 

美術與人生

形狀和色彩有一種奇妙的力,能在默默之中支配大眾的心。例如春花的美能使人心興 奮,秋月的美能使人心沉靜;人在晴天格外高興,在陰天就大家懶洋洋地。山鄉的居民大都 忠厚,水鄉的居民大都活潑,也是因為常見山或水,其心暗中受其力的支配,便養成了特殊 的性情。

用人工巧妙地配合形狀、色彩的,叫做美術。配合在平面上的是繪畫,配合在立體上的 是雕塑,配合在實用上的是建築。因為是用人工巧妙地配合的,故其支配人心的力更大。這 叫做美術的親和力。

例如許多人共看畫圖,所看的倘是墨繪的山水圖,諸人心中共起壯美之感;倘是金碧的 花蝶圖,諸人心中共起優美之感。故廳堂上掛山水圖,滿堂的人愈感莊敬;房室中掛花鳥 圖,一室的人倍覺和樂。優良的電影開映時,滿院的客座闃然無聲,但聞機器轉動的微音。 因為數千百觀眾的心,都被這些映畫(電影)的親和力所統御了。

雕塑是立體的,故其親和力更大,偉人的銅像矗立在都市的廣場中,其英姿每天印象於 往來的萬眾的心頭,默默中施行著普遍的教育。又如入大寺院,仰望金身的大佛像,其人雖 非宗教信徒,一時也會肅然起敬,緩步低聲。埃及的專制帝王建造七十呎高的人面獅身大石 雕,名之曰「斯芬克司」。埃及人民的絕對服從的精神,半是這大石雕的暗示力所養成的。

建築在美術中形體最大,其親和力也最大;又因我們的生活大部分在建築物中度過,故 建築及於人心的影響也最深。例如端莊雅潔的校舍建築,能使學生聽講時精神集中,研究時 心情安定,暗中對於教育有不少的助力。古來帝王的宮殿,必極富麗堂皇,使臣民瞻望九重 城闕,自然心生惶恐。宗教的寺院,必極高大雄壯,使僧眾參詣大雄寶殿,自然稽首歸心。 這便是利用建築的親和力以鎮服人心的。飲食店的座位與旅館的房間,佈置精美,可以推廣 營業。商人也會利用建築的親和力以支配顧客的心。

建築與人生的關係最切,故凡建築隆盛的時代,其國民文化必然繁榮。希臘黃金時代有 極精美的神殿建築,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有極偉大的寺院建築,便是其例。現代歐美的熱中 於都市建築,也可說是現代人的文化的表象。

 

我今天所要講的,是「圖畫與人生」。就是圖畫對人有什麼用處?就是做人為什麼要描 圖畫,就是圖畫同人生有什麼關係?

這問題其實很容易解說:圖畫是給人看看的。人為了要看看,所以描圖畫。圖畫同人生 的關係,就只是「看看」。「看看」,好像是很不重要的一件事,其實同衣食住行四大事一 樣重要。這不是我在這裡說大話,你只要問你自己的眼睛,便知道。眼睛這件東西,實在很 奇怪:看來好像不要吃飯,不要穿衣,不要住房子,不要乘火車,其實對於衣食住行四大 事,他都有份,都要干涉。人皆以為嘴巴要吃,身體要穿,人生為衣食而奔走,其實眼睛也 要吃,也要穿,還有種種要求,比嘴巴和身體更難服侍呢。

所以要講圖畫同人生的關係,先要知道眼睛的脾氣。我們可拿眼睛來同嘴巴比較:眼睛 和嘴巴,有相同的地方,有相異的地方,又有相關聯的地方。

相同的地方在那裡呢?我們用嘴巴吃食物,可以營養肉體;我們用眼睛看美景,可以營 養精神。——營養這一點是相同的。譬如看見一片美麗的風景,心裡覺得愉快;看見一張美 麗的圖畫,心裡覺得歡喜。這都是營養精神的。所以我們可以說:嘴巴是肉體的嘴巴,眼睛 是精神的嘴巴——二者同是吸收養料的器官。

相異的地方在那裡呢?嘴巴的辨別滋味,不必練習。無論哪一個人,只要是生嘴巴的, 都能知道滋味的好壞,不必請先生教。所以學校裡沒有「吃東西」這一項科目。反之,眼睛 的辨別美醜,即眼睛的美術鑒賞力,必須經過練習,方才能夠進步。所以學校裡要特設「圖 畫」這一項科目,用以訓練學生的眼睛。眼睛和嘴巴的相異,就在要練習和不要練習這一點 上。譬如現在有一桌好菜,都是山珍海味,請一位大藝術家和一位小學生同吃。他們一樣地 曉得好吃。反之,倘看一幅名畫,請大藝術家看,他能完全懂得它的好處。請小學生看,就 不能完全懂得,或者莫名其妙。可見嘴巴不要練習,而眼睛必須練習。所以嘴巴的味覺,稱 為「下等感覺」。眼睛的視覺,稱為「高等感覺」。

相關聯的地方在那裡呢?原來我們吃東西,不僅用嘴巴,同時又兼用眼睛。所以燒一碗 菜,油鹽醬醋要配得好吃,同時這碗菜的樣子也要裝得好看。倘使亂七八糟地裝一下,即使 滋味沒有變,但是我們看了心中不快,吃起來滋味也就差一點。反轉來說,食物的滋味並不 很好,倘使裝潢得好看,我們見了,心中先起快感,吃起來滋味也就好一點。學校裡的廚房 司務很懂得這個道理。他們做飯菜要偷工減料,常把形式裝得很好看。風吹得動的幾片肉, 蓋在白菜面上,排成圖案形。兩三個銅板一斤的蘿蔔,切成幾何形體,裝在高腳碗裡,看去 好像一盤金鋼石。學生走到飯廳,先用眼睛來吃,覺得很好。隨後用嘴巴來吃,也就覺得還 好。倘使廚房司務不懂得裝菜的辦法,各地的學校恐怕天天要鬧一次飯廳呢。外國人尤其精 通這個方法。洋式的糖果,作種種形式,又用五色紙、金銀紙來包裹。拿這種糖請盲子吃, 味道一定很平常。但請亮子吃,味道就好得多。因為眼睛幫嘴巴在那裡吃,故形式好看的, 滋味也就覺得好些。

眼睛不但和嘴巴相關聯,又和其他一切感覺相關聯。譬如衣服。原來是為了身體溫暖而 穿的,但同時又求其質料和形式的美觀。譬如房子,原來是為了遮蔽風雨而造的,但同時又 求其建築和佈置的美觀。可知人生不但用眼睛吃東西,又用眼睛穿衣服用眼睛住房子。古人 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我想,這「幾希」恐怕就在眼睛裡頭。

人因為有這樣的一雙眼睛,所以人的一切生活,實用之外又必講求趣味。一切東西,好 用之外又求其好看。一匣自來火,一隻螺旋釘,也在好用之外力求其好看。這是人類的特 性。人類在很早的時代就具有這個特性。在上古,穴居野處,茹毛飲血的時代,人們早已懂 得裝飾。他們在山洞的壁上描寫野獸的模樣,在打獵用的石刀的柄上雕刻圖案的花紋,又在 自己的身體上施以種種裝飾,表示他們要好看;這種心理和行為發達起來,進步起來,就成 為「美術。」故美術是為了眼睛的要求而產生的一種文化。故人生的衣食住行,從表面看來 好像和眼睛都沒有關係,其實件件都同眼睛有關。越是文明進步的人,眼睛的要求越是大。 人人都說「麵包問題」是人生的大事。其實人生不單要吃,又要看;不單為嘴巴,又為眼 睛;不單靠麵包,又靠美術。麵包是肉體的食糧,美術是精神的食糧。沒有了麵包,人的肉 體要死。沒有了美術,人的精神也要死——人就同禽獸一樣。

上面所說的,總而言之,人為了有眼睛,故必須有美術。現在我要繼續告訴你們:一切 美術,以圖畫為本位,所以人人應該學習圖畫。原來美術共有四種,即建築、雕塑、圖畫和 工藝。建築就是造房子之類,雕塑就是塑銅像之類,圖畫不必說明,工藝就是製造什用器具 之類。這四種美術,可用兩種方法來給它們分類。第一種,依照美術的形式而分類,則建 築、雕刻、工藝,在立體上表現的,叫做「立體美術」。圖畫,在平面上表現的,叫做「平 面美術」。第二種,依照美術的用途而分類,則建築、雕塑、工藝,大多數除了看看之外又 有實用的(譬如住宅供人居住,銅像供人瞻拜,茶壺供人泡茶),叫做「實用美術」。圖 畫,大多數只給人看看,別無實用的,叫做「欣賞美術」。這樣看來,圖畫是平面美術,又 是欣賞美術。為什麼這是一切美術的本位呢?其理由有二:第一,因為圖畫能在平面上作立 體的表現,故兼有平面與立體的效果。這是很明顯的事,平面的畫紙上描一隻桌子,望去四 只腳有遠近。描一條走廊,望去有好幾丈長。描一條鐵路,望去有好幾里遠。因為圖畫有兩 種方法,能在平面上假裝出立體來,其方法叫做「遠近法」和「陰影法」。用了遠近法,一 寸長的線可以看成好幾里路。用了陰影法,平面的可以看成凌空。故圖畫雖是平面的表現, 卻包括立體的研究。所以學建築、學雕塑的人,必須先從學圖畫入手。美術學校裡的建築 科、雕塑科,第一年的課程仍是圖畫,以後亦常常用圖畫為輔助。反之,學圖畫的人,就不 必兼學建築或雕塑。

第二,因為圖畫的欣賞可以應用在實際生活上,故圖畫兼有欣賞與實用的效果。譬如畫 一隻蘋果,一朵花,這些畫本身原只能看看,毫無實用。但研究了蘋果的色彩,可以應用在 裝飾圖案上;研究了花瓣的線條,可以應用在磁器的形式上。所以欣賞不是無用的娛樂,乃 是間接的實用。所以學校裡的圖畫科,儘管畫蘋果、香蕉、花瓶、茶壺等沒有用處的畫,但 由此所得的眼睛的練習,卻受用無窮。

因了這兩個理由——圖畫在平面中包括立體,在欣賞中包括實用——所以圖畫是一切美 術的本位。我們要有美術的修養,只要練習圖畫就是。但如何練習,倒是一件重要的事,要 請大家注意。上面說過,圖畫兼有欣賞與實用兩種效果。欣賞是美的,實用是真的,故圖畫 練習必要兼顧「真」和「美」這兩個條件。具體地說:譬如描一瓶花,要仔細觀察花、葉、 瓶的形狀、大小、方向、色彩,不使描錯。這是「真」的方面的工夫。同時又須巧妙地配 合,巧妙地佈置,使它妥貼。這是「美」的方面的工夫。換句話說,我們要把這瓶花描得像 真物一樣,同時又要描得美觀。再換一句話說,我們要模仿花、葉、瓶的形狀色彩,同時又 要創造這幅畫的構圖。總而言之,圖畫要兼重描寫和配置、肖似和美觀、模仿和創作,即兼 有真和美。偏廢一方面的,就不是正當的練習法。

在中國,圖畫觀念錯誤的人很多。其錯誤就由於上述的真和美的偏廢而來,故有兩種。 第一種偏廢美的,把圖畫看作照相,以為描畫的目的但求描得細緻,描得像真的東西一樣。 稱讚一幅畫好,就說「描得很像」。批評一幅畫壞,就說「描得不像」。這就是求真而不求 美,但顧實用而不顧欣賞,是錯誤的。圖畫並非不要描得像,但像之外又要它美。沒有美而 只有像,頂多只抵得一張照相。現在照相機很便宜,三五塊錢也可以買一隻。我們又何苦費 許多寶貴的鐘頭來把自己的頭腦造成一架只值三五塊錢的照相機呢?這是偏廢了美的錯誤。

第二種,偏廢真的,把圖畫看作「琴棋書畫」的畫。以為「畫畫兒」,是一種娛樂,是 一種遊戲,是消遣的。於是上圖畫課的時候,不肯出力,只思享樂。形狀還描不正確,就要 講畫意。顏料還不會調,就想製作品。這都是把圖畫看作「琴棋書畫」的畫的原故。原來彈 琴、寫字、描畫,都是高深的藝術。不知那一個古人,把「下棋」這種玩意兒湊在裡頭,於 是琴、書、畫三者都帶了娛樂的、遊戲的、消遣的性質,降低了它們的地位,這實在是褻瀆 藝術!「下棋」這一件事,原也很難;但其效用也不過像叉麻雀,消磨光陰,排遣無聊而 已,不能同音樂、繪畫、書法排在一起。倘使下棋可算是藝術,叉麻雀也變成藝術,學校裡 不妨添設一科「麻雀」了。但我國有許多人,的確把音樂、圖畫看成與麻雀相近的東西。這 正是「琴棋書畫」四個字的流弊。現代的青年,非改正這觀念不可。

圖畫為什麼和下棋、叉麻雀不同呢?就是為了圖畫有一種精神——圖畫的精神,可以陶 冶我們的心。這就是拿描圖畫一樣的真又美的精神來應用在人的生活上。怎樣應用呢?我們 可拿數學來作比方:數學的四則問題中,有龜鶴問題:龜鶴同住在一個籠裡,一共幾個頭, 幾隻腳,求龜鶴各幾隻?又有年齡問題:幾年前父年為子年的幾倍,幾年後父年為子年的幾 倍?這種問題中所講的事實,在人生中難得逢到。有誰高興真個把烏龜同鶴關在一隻籠子 裡,教人猜呢?又有誰真個要算父年為子年的幾倍呢?這原不過是要借這種奇奇怪怪的問題 來訓練人的頭腦,使頭腦精密起來。然後拿這精密的頭腦來應用在人的一切生活上。我們又 可拿體育來比方,體育中有跳高、跳遠、擲鐵球、擲鐵餅等武藝。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 很少用處。有誰常要跳高、跳遠,有誰常要擲鐵球、鐵餅呢?這原不過是要借這種武藝來訓 練人的體格,使體格強健起來。然後拿這強健的體格去做人生一切的事業。圖畫就同數學和 體育一樣。人生不一定要畫蘋果、香蕉、花瓶、茶壺。原不過要借這種研究來訓練人的眼 睛,使眼睛正確而又敏感,真而又美。然後拿這真和美來應用在人的物質生活上,使衣食住 行都美化起來;應用在人的精神生活上,使人生的趣味豐富起來。這就是所謂「藝術的陶 冶」。圖畫原不過是「看看」的。但因為眼睛是精神的嘴巴,美術是精神的糧食,圖畫是美 術的本位,故「看看」這件事在人生竟有了這般重大的意義。今天在收音機旁聽我講演的 人,一定大家是有一雙眼睛的,請各自體驗一下,看我的話有沒有說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