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噪音 > 華麗演出的落幕 >

華麗演出的落幕

我以為在後台可以窺看一場華麗演出是怎樣被搭造起來的,其實不能。

香港商業電台在2003年9月10日舉辦了一場紀念演唱會,叫做「繼續張國榮」。台上有張國榮生前好友憶述死者生平的錄影片段,有一眾歌手唱他的名曲,當然還有張國榮自己的影像和聲音。這天晚上是中秋前夜,月色皎潔,眾星失色。天空下的會場裡有數不清的明星,但我們知道真正的明星只有一個。張國榮舉手投足的風采現在雖都只剩下一道平面的影像,在這道平面之前鮮活立體的林憶蓮、梅艷芳、黃耀明、陳奕迅和張學友等唱著人家的歌,壓抑心底情緒之餘,大概都不知道在觀眾的心裡只有張國榮是立體的,他的存在如此巨大,充盈全場。或許這就是「紀念」二字的真義,被紀念者雖已消逝,但卻透過紀念他的人顯得無處不在。

我不忍這種場面,於是走到後台看看。有兩台平面電視即時轉播前場台上景象,有工作人員進進出出,此外看不出什麼門道。我想起張國榮這一生,唱過這麼多歌,演過這麼多角色,盡皆美好,如鏡花水月,不可捉摸,無法度量。就像在他最當紅的時代,他的容貌和歌聲到處都是,彷彿是我那一代人的背景。但要我們回想起來描述誰是張國榮,卻總是不知從何說起。張國榮是一個努力地把自己造成一場華麗演出的人,但演出的背後,卻非我等外人可以得知。

據說張國榮是一個凡事追求完美的人,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一段反覆編排得分毫不差的舞步,到了他那裡還是可以做出其實沒人可以看得清的精細調整。只是此乃一個完美意義逐漸淪喪的年代,大家起先放棄不會被人發現的細節,漸漸連最明顯的東西也都失守。從事演藝歌唱的開始縱容自己場場走音,負責制定政策的開始把三年的咨詢期縮短為三個月,做調查研究的開始放棄小數點後的數字。香港正在一步步地失落,可是香港實在沒有不理會細節的本錢,這本身是一荒涼石島,先天失調唯有靠後天補足。沒有完美是天生的,它總是在各種因素的巧合相遇下才有出現的機會,然後要靠對完美的執著追求去精雕細琢。正如張國榮,他天生的音域不寬廣,只好在有限的本錢上不斷琢磨。

我在後台對著一大塊緋紅的布幕,也能看到前場觀眾正在欣賞的投影,就像露天的電影放映,雖然大家看到的是相反的影像,幕的前後還是坐滿了人。可是由於這塊幕既厚且紅,所以我看到的就只是一片模糊的紅光。難道我們永遠只能看見演出者想讓我們看見的?當你想揭穿它的本相,就只會碰上更多的朦朧與神秘,華麗演出背後的不可思議。

沒有任何一場演出永不落幕,香港也不例外。張國榮死的時候正是香港最艱難的時刻,SARS蔓延,經濟復甦無期,社會動盪不安。張的離開,成為一個時代結束的象徵。他人生最輝煌的階段,也是香港這場盛大演出的高潮。他離去之後,故事開始傳誦。香港這幾年來,也同樣成為不少歷史和小說的主角。

一個時代的結束是一段傳說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