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麼慢,那麼美:慢一點,才能發現幸福的全部細節 > 開放型的貿易主張 >

開放型的貿易主張

歷來有「歐洲伐木場」之稱的北歐諸國,當你面對綠海般的森林湖泊,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片森林之神眷顧的土地。從北歐五國相似國旗背後的結盟淵源,便可瞭解到傳說中的斯堪德納維亞半島險要的地理環境。半島位於歐洲西北角,是歐洲板塊最大的半島,也是世界上第五大半島。北歐五國就定國島上,劃島建國而治。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東部為瑞典領土。西鄰挪威,東北接芬蘭,隔波羅的海相望,就是鄰居小美人魚國家丹麥。丹麥生產久負盛名的嘉士伯啤酒,好這一口的瑞典人常常週末乘船去丹麥購買成打的嘉士伯啤酒。瑞典全國水力資源豐富,是世界上湖泊最多的國家,比千湖之國芬蘭還多四成。所以瑞典風景絕佳,處處入畫,在湖裡游泳更是瑞典人夏天首選的戶外活動。想要瞭解瑞典地理志,建議看看《尼爾斯騎鵝旅行記》,小人兒尼爾斯帶著你訪遍瑞典。還有,別忘了瑞典最大、最美麗的哥特蘭島。

從人類社會中存在的最早的氏族公社以物易物始,人們通過貿易,不僅換回了生活所需,也由此打開了向外界敞開交際的大門。這個傳統在人類幾千年漫長的生命足跡中代代流傳,遠在斯堪的拉維亞半島的北歐先民們也不例外。最初的貿易只限於中歐及東歐等周邊國家,但到了18世紀,流傳著祖先雄心和冒險精神血液的北歐人已不滿足僅限於歐洲小範圍內的貿易。他們將目光投向遙遠的東方古國,並為那些精美奪目的瓷器、絲綢、籐器、珍珠,以及本土從不生產而顯得稀缺的茶葉、良姜,甚至胡椒著迷。

北歐氣候洇濕寒冷,尤其在農耕時代,關節炎困擾著當時生活條件頗為艱苦的人們。姜、胡椒,皆為大熱活血之物,可以極大程度地排除體內寒氣。因此當時一引進瑞典,立刻被發現其價值的瑞典人奉為聖品。並為此激發天生的創造力,人們試著用薑汁、黑胡椒和麵粉調和烘焙成薑汁餅乾,並使其流傳下來,使其成為與瑞典肉丸、達拉木馬齊名的國家符號。 且配著熱酒,成為可口的聖誕專用甜點。

由此繼英國東印度貿易公司之後,瑞典亦迅速成立起自己的東印度貿易公司,當時與中國的貿易往來一度非常活躍。瑞典成立起東印度貿易公司之後,商人們乘著絢麗豪華的貿易商船「哥德堡號」,最初也是先與印度做貿易。但隨著對東方國家的認識和瞭解,瑞典終於驚喜地發現了中國這片資源富饒的國度,並與之建立起了長久的貿易往來。

瑞典東印度公司以中國臨海城市廣州為貿易目的地,先用瑞典特產木材、鐵、銅等到西班牙換成當時在中國流通的貨幣白銀,再用白銀到中國購回瑞典人民奢求的瓷器、絲綢、茶葉,以及奉若神明的良姜、胡椒、桂皮等香料。所以如果你去古舊一點的老瑞典人家裡做客,冷不防他們端出一套精緻的瓷杯招待你用茶,說不定就是200年前家傳下來的中國瓷器。

但歷史總是寫滿傳奇和滄桑。1745年9月,貿易完的「哥德堡號」載著滿滿一船貨物從遙遠的東方歸來,就在快要抵達港口的約500米處觸礁沉沒。自此「哥德堡號」與中國的貿易中斷。而直到200多年後的2005年,完全按照當時「哥德堡號」古船尺寸、外形及性能等重新打造出來的仿古船「哥德堡號」,又一次與世人見面,並沿著當年貿易古船的足跡,重訪中國。

2006年「哥德堡號」抵達港口時受到熱烈歡迎的場景

也正是由於「哥德堡號」的鋪墊,後來中國與瑞典的汽車產業方面的合作,似乎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而大貿易的背後,也讓人們深刻理解了「以人為本」的含義。這裡有個極小的例子,顯示了瑞典人無論在哪方面都較真專業的態度:因為合作,大量的瑞典技術人員需要派往北京、上海等地工作,於是漢語成了至今為止頗為熱門的瑞典人語言選項。

雖然漢語確實對西語系的外國人來說偏難,但是瑞典人掌握漢語的迅速程度實在值得我們學習。一個在瑞典的中國人要學會瑞典語並且流利交流,通常需要三年或更多的時間,而同樣在中國的瑞典人掌握漢語並熟練運用的程度,速度只是我們的一半。

我所認識的瑞典工程師安德士,2011年被派往中國工作的時候,還是個只會說「你好」的對中國文化幾乎沒有什麼瞭解的瑞典人。但是2013年兩年期滿他被調回瑞典之後,再碰見他,不僅流利的漢語讓我自慚,而且他已經可以用他的漢語查找專業資料,撰寫論文什麼的。既然漢語學的這麼好,我問他何時再去中國工作,他說不知道,要看公司的安排。我驚訝,既然只是暫時派駐中國,何以將漢語學得如此精進,何況在中國的工作,隨行都有翻譯。他說了一句話,讓我沉思良久:「翻譯的話只是翻譯的,自己理解的才是自己的。我需要百分之百的精準,尤其在汽車零件上。」

近兩年來北歐包括中歐汽車中心都因為汽車併購的事,歐洲汽車技術工程師和中國汽車工程師一起研發的合作項目越來越多。為此,這樣的公司乾脆開起了公司中國文化語言及文化培訓班,掌握簡單的漢語,瞭解更多的中國文化,就是為了更暢通無阻地和中國同事們交流。由於工作關係,我也時常擔任這些公司的中國文化培訓師,上課的時候有時給這些工程師們介紹一些中國古代的工程技術,比如都江堰。引得這些國外工程師們看了,無不讚歎中國人蘊藏在技術裡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