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麼慢,那麼美:慢一點,才能發現幸福的全部細節 > 善於合作的精神:學習是貫穿一生的事 >

善於合作的精神:學習是貫穿一生的事

北歐人學習上沒有太大的壓力,至少不會「一考定終生」。

以瑞典為例,雖然在20世紀60年代就取消了高考會考,但在小學、中學乃至高中畢業,諸如數、理、化、自然、社會學、歷史、地理等基礎學科依然是一個學生必學的課程。沒有了會考,平日裡的成績和大量的小組作業就顯得格外重要,將來能否申請到一些要求比較高的專業,平日裡的小考成績起著絕對的主導作用。比如醫學、法律等專業,要求學生高中時代每學期的成績單平均每課的綜合成績至少都要是VG(優)或MVG(特優),或現在新的打分方法A到E裡的A或者B+。成績平平的學生很容易在這些要求高的專業中申請失利。所以,學習是自己的事。

誠如我們前面提到的,大家常常評論的國外大學「好進難出」。申請大學的時候,如果不是特別高端的專業,一般高中畢業證、成績單等資料齊全,就可順利申進大學。包括對外留學生亦如此,所以準備資料就顯得非常重要。而且在這些資料裡,成績單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參考。但是進了大學之後,壓力才驟然襲來。門門課成績的評定,是以平日裡大大小小的考試和小組作業作為參數的,常常缺勤或者不參加小組作業,即便學期末考得再好,可能也會被平日的綜合成績拖後腿,重修這門學科。

北歐人自古崇尚英雄主義情懷,但是在實質的社會分工裡,卻重視與人協作的精神,不大提倡單打獨鬥。在一個公司裡,HR招聘人要求應聘者最基本的一個素質,就是與人合作的能力和樂於與人合作的態度。這種協作能力從幼兒園時代已經開始培養,強調小組作業是貫穿北歐人整個教育體系的一個基礎教育方法。

在一個小組裡,拿到任務,如何與小組裡的人溝通協商確定主題、內容、方法,分配任務,每一步無不考驗人的溝通協調能力。因為在一個小組裡,每個人個性不一,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樂於服從別人的觀點,往往要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建議,而且總覺得自己的想法是最正確的。也許一個小組四個人,每人各執己見,就前期溝通,就要佔去大量的時間。如果完不成,一損俱損,大家都不及格。這樣的結果是大家不想要看見的,於是積極的協調、解決,就成為唯一可行的方法。

作為移民,剛來瑞典學校學習的時候,習慣了國內的一個人作戰,忽然被安排到與許多其他國家的同學經常完成小組作業,這裡面每個人能力參差不齊,語言又有障礙,時間又不統一,而且個性不一,小組成員有的扮演「怎麼樣都行」的沉默者,有的則十分強勢,那時候真是瞬間就凌亂了。但是神奇的是經過兩個學期下來,起初只會嘰嘰喳喳抱怨的包括我在內的移民同學們,都學會了至少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探討問題。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否則一說就上火,工作是根本進行不下去的。學會了如何在學習工作中的協作,這是我在起初的學習中最大的收穫。

所以在這樣上千次的大大小小的小組作業磨練中,北歐人培養出了幾乎完美的協同工作能力。你很少在北歐的公司裡看到員工互相拆牆腳、利己排他以達成自己的目的。員工如果對工作受到的重視程度如薪水等有疑問,往往會直接找上司談。

如果是很多人對某個行業的薪酬有了意見,大不了上街遊行。比如每到五一勞動節,很多平日裡對薪水不滿意的行業就會在工會的組織下,上街遊行。常規的老師、護士等行業,付出多卻獲得少,於是上街遊行,呼籲政府提高工資待遇,以及希望大家對這個行業給予足夠的重視。但是在平日的工作裡,卻不會因此降低工作質量或內部鉤心鬥角使絆子,使工作難以完成。

北歐社會教育體系中,另一個值得一提的地方就是其貫穿一生的學習體系。於我們,學習是集中在一個時期的事情,比如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大學一畢業,學習這件事就算放下了,但是在北歐,學習是貫穿一生的事情。

自取消了高考制度,學習變得無比便利。任何年齡段,只要你的職業需要,隨時都可申報科目重回大學學習。這種學習並不是上夜大,而是實實在在地通過長短不一的學習時間拿成績和學位的那種。通常若只選某個單科課程,可能只需一到兩個學期。如果是一個系統的學位課程,則根據科目至少需要三到五年不等。醫學和法律等需要時間相對長一點。

不是在學習就在去學習的路上,這源於北歐人一生選擇工作的多樣化,一生可能並不會綁定一個工作,除非真的狂愛這份工作才會將其視為終身職業。北歐人高中畢業後,可以立刻進入大學學習,但同時也可以選擇休息一兩年,出去周遊世界轉一轉。兩年後再開始到大學學習。

北歐的大學很像一輛隨時可上下的公交車,你20歲的申請也不早,60歲的時候申請也不晚。只要是高中畢業,只要你需要,可以隨時回來學習,選一門系統的專業或者一門課程均可。所以很多北歐人選擇的生活是這樣的:二十幾歲大學畢業後,找一份工作,干10年累了,或者失業了,再回去學校選一門專業學習。可能這時候已經40歲,但不要緊,等到60歲,還可以再回去選一門專業學習。

不過不管你什麼時候回去學,學校對你的學習程度的嚴格要求是始終如一的。且最可貴的是在學習期間除了不用交學費,還有一筆數目可觀的助學金可拿。這樣說,算不算學習也是一份工作?但是不管是工作還是學習,大家的態度都是十分嚴謹的,否則無異於遊戲人生、浪費生命。

有了這樣的保障,你就不難理解北歐人為什麼50歲還有重新學專業換工作的勇氣。北歐人外表冷漠低調,但內心世界異常豐富,常常具有冒險人生的浪漫主義情懷,也許是海盜先祖的血液依然在心底深處流淌。每次換的工作差異之大令人瞠目結舌。比如我所認識的一個瑞典男孩,原來的工作是幼兒園老師,但是忽然有一天辭職去考了潛水證,然後計劃的新工作是潛水員,因為覺得暢遊蔚藍海底魚群之中是如此放鬆美妙。

另一個朋友,室內環境設計師,做了十年環境設計,忽然有一天厭倦了整日對著電腦的生活。辭職申請進大學學了園藝學,未來的計劃是給自己曾經設計的小區做戶外園藝。草莓成熟的時候,這位在農場實習的朋友邀請我去品嚐她種出來的草莓。一腳泥巴、勞作在田間的她,深深呼吸著田間泥土和茁壯成長的蔬果植株發出的新鮮天然氣息,彷彿嗅得了生活的真諦。我夫君的半個同事,兼職在歌劇院跑了多年的龍套之後,於四十不惑之年忽然對牙醫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去年申請進了大學,開始漫長的五年學習之旅。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如果一生把自己只拴在一份工作上直至退休,錯過豐富多彩的許多人生體驗,未免可惜。當然,執著人生理想,那又是另一回事。所以以人為本的北歐諸國政府,充分地滿足了大家的這份需求。

除了隨時可進退的學習系統,北歐很多公司有著十分開放的態度,對於已經在職的員工,願意工作百分之百還是百分之五十,完全取決於個人的態度。大多數情況下,通常40歲以前,一般人都會選擇百分之百的工作,養房、養車、養孩子,賺錢要緊。但是40歲以後,很多北歐人開始有意識地做減法,從前百分之百的工作,現在減到百分之八十,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則可以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我夫君的二姐,是烏普薩拉一家電腦公司的高管,天生喜歡田園生活。三年前將工作從百分之百減到百分之八十,用自己和男朋友賣房的錢一起合買了一個偌大的包括森林、草場在內的莊園,養了許多綿羊、雞。餘下的時間,用來「面朝大海,劈柴餵馬」,日子真是再逍遙不過。閒暇的時候,這位電腦公司高管,給城市裡的有機商店提供自家宰殺的純天然「走地雞」和營養豐富的雞蛋。

我們無法決定生命的長度,卻可以定義生命的寬度。換工作只是人的漫長一生中許多行為中的一次,這努力中間蘊含著有目標地不斷提升自我、認識自我、重新定位自我的過程、放縱自己去探知生命的無限價值、享受多元化的一生,才是北歐人「愛折騰」的真正迷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