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江湖老友 > 論李安 >

論李安

終於在戲院中看了《LIFE OF PI》,中文名譯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並不討好。

沒有讓觀眾失望。雖然後座的小孩一直向父母投訴看不懂,它不是一部兒童電影。只留給他們一個印象,長大後重看才明白。

有些人喜歡拿原著比較,批評少了討論宗教的部分,深度不夠。對好萊塢製片家們來說,已經著墨太多,而不耐煩了。我倒覺得恰到好處,說明了這個內心純潔、對世界充滿了愛的少年已經足夠。

反而書中描述不出的,有如倒映在鏡面大海的晚霞,飛魚群、鯨魚、老虎和海島那種真實又半夢半醒之間的形象,豐富了故事的內容。立體電影可以這麼拍的,占士金馬倫也想像不到。

通常在製作和導演之間的立場是對立的。好萊塢當然會要求李安把法國廚子吃人的情節也拍進去,這種驚駭的畫面始終能賣多幾個錢。相信李安最初也屈服,所以用了法國巨星GERARD DEPARDIEU來拍。最後還是被導演剪掉了。在李安慈悲的胸懷之中,以對白來交代,已經是容忍的極限了。

戲拍完後,導演總得根據合約,到各國去做宣傳。李安最多被傳媒問的,應該是電影的主題吧。他回答說:「我們懷疑所有美好的,又拒絕承認現實的殘酷。」

這也是小說的主題。它給我們兩個版本,挑戰讀者去選好一個答案,最顯然不過了。相信這也是吸引李安去拍這部電影的主要原因。

那隻老虎代表了什麼?李安說這不好說,最後還是說了。那是一種恐懼感,讓自己提高警覺的心態。心理狀態是生存跟求知、學習最好的狀況。如果害怕了,自己也懶惰算了,就很容易陳腐,很容易被淘汰的。

在李安的電影生涯中,他不斷地在這種心態中掙扎。拍出不同的電影,有時得獎,有時也被這隻老虎咬傷。像拍《變形俠醫》時,他一不小心,想走出漫畫的框框,研究人物的心理狀態。漫畫就是漫畫嘛,研究來幹什麼?

從前的導演,知識分子居多。當今的,就是缺少了書生的氣質。有了讀書人的底子,就能把文字化為第一等的形象出來。任何題材都能拍,都能去挑戰,創造出經典來。李安是目前少有的一個知識分子,我們可以在《理智與感情》中看出他的文學修養已經跨越了國籍,英國人也不一定拍得出那麼英國的電影來。

這當然要有很強的基礎。從父親三部曲中建立起來,在拍《飲食男女》時已超越了國界,故事和手法皆受國際觀眾接受與讚賞。後來外國導演還用這個故事拍為其他版本。

在拍《臥虎藏龍》時,他的武俠片中的招數都是合情合理,穩穩當當,才不會被國際觀眾當為天方夜譚。這才是成為一個國際性導演的基本條件。

但是到了好萊塢,就得玩製片家的遊戲。什麼超出預算的保險,什麼不能亂改劇本的限制等等。《冰風暴》和《與魔鬼共舞》應該是犧牲品。只有在夾縫中求生存,和老虎格鬥一樣,最後在《斷背山》中取得勝利。

有位心理學家說,男人身上總存有一點點的同性戀傾向。李安有沒有大家不知道,不過在這一方面,他應該是熟悉的,從《喜宴》一片中可以看出端倪,在《斷背山》更是發揚光大了。

可以說的是他對異性戀的認識也不深。拍《色·戒》時,他說拍得很辛苦。對一個喜歡女人的男人,怎會說這種話呢?其實,連女人的身體構造他都沒有研究清楚。一個沒有性經驗的女人,乳頭怎麼那麼黑?如果他多做功夫,至少也會叫化妝師化它一化吧?

不知道李安的下一部戲會選什麼題材,總之非常之期待。一個人的個性對他的作品是有很大影響的。李安很溫文爾雅,許多文學巨著弄到他手上,都會有更深一層的演繹吧?他說過,以他目前的地位,再拍多十多二十年爛片也有人肯出錢。當然他不會那麼做,他的選擇很多:戰爭片、科幻片、恐怖片等等。

會不會拍喜劇呢?他不像一個放得下的人。也許會有他輕鬆的一面,拍一部讓觀眾笑一笑吧?也應該是時候了,總不必一直和老虎搏鬥下去吧。

也許宗教電影也可以考慮。拍一部《釋迦》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