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賦得永久的悔 > 第46節:夢縈未名湖(1) >

第46節:夢縈未名湖(1)

夢縈未名湖

北京大學正在慶祝九十週年華誕。對一個人來說,九十週年是一個很長的時期,就是所謂耄耋之年。自古以來,能夠活到這個年齡的只有極少數的人。但是,對一個大學來說,九十週年也許只是幼兒園階段。北京大學肯定還要存在下去的,兩百年,三百年,一千年,甚至更長的時期。同這樣長的時間相比,九十週年難道還不就是幼兒園階段嗎?

我們的校史,還有另外一種計算方法,那就是從漢代的太學算起。這決非我的發明創造,國外不乏先例。這樣一來,我們的校史就要延伸到兩千來年,要居世界第一了。就算是兩千來年吧,我們的北大還要照樣存在下去的,也許三千年,四千年,誰又敢說不行呢?同將來的歷史比較起來,活了兩千年也只能算是如日中天,我們的學校遠遠沒有達到耄耋之年。

一個大學的歷史存在於什麼地方呢?在書面的記載裡,在建築的實物上,當然是的。但是,它同樣也存在於人們的記憶中。相對而言,存在於人們的記憶中,時間是有限的,但它畢竟是存在,而且這個存在更具體、更生動、更動人心魄。在過去九十年中,從北京大學畢業的人數無法統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對母校的回憶。在這些人中,有許多在中國近代史上非常顯赫的名字。離開這一些人,中國近代史的寫法恐怕就要改變。這當然只是極少數人。其他絕大多數的人,儘管知名度不盡相同,也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對祖國的建設事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他們個人的情況錯綜複雜,他們的工作崗位五花八門。但是,我相信,有一點卻是共同的:他們都沒有忘記自己的母校北京大學。母校像是一塊大磁石吸引住了他們的心,讓他們那記憶的絲縷永遠同母校掛在一起:掛在巍峨的紅樓上面,掛在未名湖的湖光塔影上面,掛在燕園的四時不同的景光上面。春天的桃杏籐蘿,夏天的綠葉紅荷,秋天的紅葉黃花,冬天的青松瑞雪,甚至臨湖軒的修篁,紅湖岸邊的古松,夜晚大圖書館的燈影,綠茵上飄動的琅琅書聲,所有這一切無不掛上校友們回憶的絲縷,他們的夢永遠縈繞在未名湖畔。《沙恭達羅》裡面有一首著名的詩:

你無論走得多麼遠也不會走出了我的心,

黃昏時刻的樹影拖得再長也離不開樹根。

北大校友們不完全是這個樣子嗎!

至於我自己,我七十多年的一生(我只是說到目前為止,並不想就要做結論),除了當過一年高中國文教員,在國外工作了幾年以外,唯一的工作崗位就是北京大學,到現在已經四十多年了,佔了我一生的一半還要多。我於1946年深秋回到故都,學校派人到車站去接。汽車行駛在十里長街上,淒風苦雨,街燈昏黃,我真有點悲從中來。我離開故都已經十幾年了,身處萬里以外的異域,作為一個海外遊子經常給自己描繪重逢的歡悅情景。誰又能想到,重逢竟是這般淒苦!我心頭不由自主地湧出了兩句詩:"西風凋碧樹,落葉滿長安(長安街也)。"我心頭有一個比深秋更深秋的深秋。

到了學校以後,我被安置在紅樓三層樓上。在日寇佔領時期,紅樓駐有日寇的憲兵隊,地下室就是行刑殺人的地方,傳說裡面有鬼叫聲。我從來不相信有什麼鬼神。但是,在當時,整個紅樓上下五層,寥寥落落,只住著四五個人,再加上電燈不明,在樓道的薄暗處真彷彿有鬼影飄忽。走過長長的樓道,聽到自己的足音迴盪,頗疑非置身人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