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恰到好處的幸福 > 38.凝視崇高 >

38.凝視崇高

文學浮動於金錢與卑微之中,軀體已被湮沒,只剩下一顆蒼老的頭顱。

這是一個崇尚「輕」的時代,從太太的體重到人生的信仰,從歷史的評說到音樂的節奏,以「輕」為美已成為風範。

究其原因,我們的共和國雖說年輕,業已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和平。戰爭的瘢痕上已開滿了鮮花,關於火與血的故事已羽化為神話。世界上兩大陣營的消弭,使我們在瞬間模糊了某種長期劃定的界限。當人們發現以往的沉重已無處附麗,就掉轉頭來尋覓久已遺失的「輕鬆」,是反叛,也是回歸。更不要說「文化大革命」中樣板戲的「高、大、全」,讓許多人以為那就是崇高。

人心世道發生了大變化,人們在一個充滿陰霾的早上發現金錢是那麼可愛。中國人喜歡矯枉過正,因為我們的人口多。大家同時發現了一個真理,同心協力、「人多力量大」的結果就是把它逼近謬誤。一位研究歷史的長者對我說,這一次金錢大潮對知識分子信仰衝擊的力度,甚於歷次政治運動。那時是別人看不起你,這一回是讓你自己看不起自己……

於是蔑視崇高成為一種「時髦」。

人們不談信仰、不談友誼、不談愛情、不談永遠。人慾橫流、物慾橫流被視為正常,大馬路上出現了一位捨己救人的英雄,人們可以理解小偷,卻把救人者當作異端……

文學家們(請原諒我把一切舞文弄墨的人都歸入其內)便有了自己的選擇。

於是我們的文學裡有了那麼多的卑微。文學家們用生花妙筆殫精竭慮地傳達卑微,讀者們心有靈犀地淺吟低唱領略卑微。卑微像一盆溫暖而混濁的水,每個人都快活地在裡面打了一個滾兒。我們在水中蕩滌了自身的污垢,然後披著更多的灰塵回到太陽底下。這種閱讀使我們得到前所未有的滿足,原來世界已一片混沌,我們不必批判自身的瘰疬,比起書中的人物,我們還要清潔得多哩!

崇高的側面可以是平凡,絕不是卑微。

福克納在接受諾貝爾文學獎時曾說,詩人和作家的特殊光榮就是「提醒人們記住勇氣、榮譽、希望、自豪、同情、憐憫之心和犧牲精神,這些是人類昔日的驕傲。為此,人類將永垂不朽」。

這就是偉大作家的良知。

面對卑微,我們可以投降,向一股股濁流頂禮膜拜。寫媚俗的文字、趨炎附勢的文字,將大眾欣賞的口味再向負面拉扯。一邊交上粗劣甚或有毒的稗子,換了高價沾沾自喜,一邊羞答答地說一句「著書只為稻粱謀」。其實若單單為了換錢,以寫字做商品最慢,而且利益菲薄。稿費的低廉未嘗不是好事,在餓瘦了真正的文學家的同時,也餓跑了為數不少的混混兒,起到了某種清理階級隊伍的作用。

其實卑微並不是我們的新發現,它是祖先遺傳給我們的精神財產,你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伴隨我們整個歷史。在文學作品中,它也始終存在,只是從未做過主角。好比魯迅先生鞭撻過的「二丑藝術」,就是一種形象的卑微。二丑什麼都明白,表面上唯唯諾諾,背後裡指點江山,但他們依舊為虎作倀。

對抗卑微是人類生存的需要。人是一種構造精細又孱弱無比的生物,對大自然和對其他強大生物的懼怕,使人類渴望崇高。

我很小的時候到西藏當兵,面對廣漠的冰川與荒原,我體驗到個人的無比渺小。那裡的冷寂使你懷疑自身的存在是否真實,我想地球最初凝結成固體的時候大概就是這樣。山川日月都僵死一團,唯有人,雖然幼小,卻在不停地蠕動,給整個大地帶來活潑的生氣。我突然在心底湧動著奇異的感覺——我雖然如草芥一般,卻不會屈服,一定會爬上那座最高的山。

當我真的站在那座山的主峰之上時,我知道了什麼叫作祟高。它其實是一種發源於恐懼的感情,是一種戰勝了恐懼之後的豪邁。

也許是青年時代給我的感受太深,也許我的血管裡始終湧動著軍人的血液,我對於偉大的和威嚴的事物有特殊的熱愛。我在生活中尋找捕捉蘊含時代和生命本質的東西,因為「崇高」感情的激發,有賴於事物一定的數量與質量。我們面對一條清淺的小河,可以讚歎它的清澈,卻與崇高不搭界。但你面對大海的時候,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它的澎湃會激起你命運的滄桑感。我這裡絲毫不是鄙薄小河的寧靜,只是它屬於另一個叫作「優美」的範疇。

我常常將我的主人公置於急遽的矛盾變幻之中。換一句話說,就是把人物逼近某種絕境,使他面臨選擇的兩難困惑。其實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會遭遇無數次選擇。人們選擇的標準一般是遵循道德習慣與法律的準則,但有的時候,情勢像張開的剪刀刈割著神經,我們不知道該如何處置眼前的窘境。在這種猶疑彷徨中,時代的風貌與人的性格就凸現出來。人們遲疑的最大顧慮是害怕選擇錯了的後果,所以說到底,還是內在的恐懼最使人悲哀。假如人能夠戰勝自身的恐懼,做出合乎歷史、順乎人性的抉擇,我以為他就達到了崇高。日新月異的時代,為我們提供了層出不窮的「選擇」場地,這是我們這一代作家的幸運。

我常常在作品裡寫到死亡。這不單是因為我做過多年醫生,面對死亡簡直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且因為崇高這塊燧石在死亡之錘的擊打下,易於迸濺燦爛的火花。死亡使一切結束,它不允許反悔。無論選擇是正確還是謬誤,死亡都強化了它的力量。尤其是死亡之前,大奸大惡,大美大善,大徹大悟,大悲大喜,都有極淋漓的宣洩,成為人生最後的定格。中國有句古話,叫作「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就是說人臨死前愛說真話,死亡是對人的大考驗。要是死到臨頭還不說真話,那這人也極有性格,挖掘他的心理,也是文學難得的材料。

我常常滿腔熱情地注視著生活,探尋我不懂的事物,對世界充滿好奇。我並不拒絕描寫生活中的黑暗與冷酷,只是我不認為它有資格成為主導。生活本身是善惡不分的,但文學家是有善惡的,胸膛裡該跳動溫暖的良心。在文學術語裡,它被優雅地稱為「審美」。現如今有了一個「審丑」的詞,丑可以「審」(審問的審),卻不可讚揚。

當年我好不容易爬上那座冰山,在感覺崇高的同時,極目遠眺,看到無數聳立的高峰,那是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崑崙山交界的地方。凝視遠方,崇高給予我們勇氣,也使我們更感覺自身的微不足道。

因為山是沒有窮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