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紅塵菩提 > 數字菩提 >

數字菩提

人生在這個天地,有哭有笑,有血有淚,看起來是多麼奇妙,可是這奇妙是很久很久以前就開始了。

一箭過西天

奔馬的速度很快,可是快不過時間。

飛燕的速度更快了,也一樣快不過時間。

剎那剎那的念頭更快更急,還是不如時間。

這個世界沒有一樣東西快過時間,所以春天來臨的時候,猶如奔馬腳踩飛燕,是擋也擋不住的。

但人在開悟時的感覺,或可與時光比擬,禪裡說「一箭過西天」,是指心性遙遠、崇高而絕蹤跡的境界,超越了語言、心得、時空,無任何跡象可循。

二大莊嚴

當我們看見一朵花開啟,那是莊嚴。

當我們看到一枝草挺立,那也是莊嚴。

智慧從黑暗中開悟,猶如晨曦中的花開。

定力在波動中不失,彷彿風雨中不倒的青草。

有動人之美的是智慧,這是「第一義莊嚴」。

不隨惡境波折的是福德,這是「形相莊嚴」。

《大般涅槃經》說:「二種莊嚴,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薩具足如是二莊嚴者,則知佛性。」

菩薩之莊嚴,那是由於世界未來如是莊嚴。

三清淨

釋迦牟尼佛指著大地,大地全部變成紫金色,他對弟子們說:「心淨,則國土淨。」

——我的世界本來就這樣清淨,只是你們看不見罷了!

「清淨」有心、身、相三種,對於這世界不生染心、嗔心、驕慢心、慳貪心、邪見心,是「心清淨」。

心清淨了,能常得化生,不再輪迴,叫「身清淨」。

身心清淨了,走到哪裡,哪裡就成為清淨的世界,這是「相」清淨。

看曦光中的樹枝,翠綠如斯,感到就與自心的清淨無異。

四不思議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常發現,我們對宇宙的瞭解是太有限了,就是一朵黃花從田野中開放,它所依憑的力量,人也不能完全瞭解。

所以,佛說,世上有四件事是人不可思議的:眾生的生死不可思議,世界的生成及始終不可思議,龍的意念不可思議,佛的清淨境界不可思議。

既然一切都不可思議,讓我們路過田園時仔細地欣賞一朵花吧!讓我們在靜寂的夜裡不要思議,回觀自己的心吧!

五色五智

從前在印度,僧團不得以青、黃、赤、白、黑五色製成法衣,認為這五種顏色是華美之色,是莊嚴極樂淨土的顏色。

五色是法界體性、大圓鏡、平等性、妙觀察、成所作等五種智慧的象徵,也是信、進、念、定、慧五種力量的代表。

到了中國,又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結合,與地、水、火、風、空五大相通,成為宇宙的根本元素。

每一種顏色都是偉大的,因此樹上一粒鮮紅的李子中,也有大化的奧秘。

六窗一猿

釋迦牟尼佛拿起桌上的一條寶花巾,打六個結,對弟子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是同一本性,因妄相而有六種不同。

這就好像一個房子裡有一隻猿猴,從六個不同的窗子看進去,彷彿是六隻猿猴,其實只有一隻。

很多人在某一個特別的時空都會看到那隻猴子,但是只有很少很少的人跳窗進去,抓住那猴子。

抓住猴子再從窗子看世界,就完全不一樣了。

七情六慾

凡人說的七情六慾,是從佛經來的。

喜、怒、哀、樂、愛、惡、欲是「七情」,乃是非之主、利害之根。

色慾、形貌欲、威儀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相欲叫「六欲」,是凡夫對異性具有的六種慾望。

七情六慾原無好壞,沉淪了就墮落,清淨了就超越。

可惜沉淪者眾,清淨者寡。

八功德水

佛經裡,把很好很好的水叫「八功德水」。

是說水具有八種功德、八種殊勝:

澄淨、清冷、甘美、輕軟、潤澤、安和、除飢渴、長養善根。

包圍著須彌山的七內海,還有佛淨土的水都是八功德水。

其實,在我們居住的地方也有這樣的水,今天路過猶澄明的澎湖內海就有這樣的感慨:許多地方沒有八功德水,那是因為當地的人沒有功德了。

一個地方的水開始污染,表示人心已先污染了。

九品蓮台

《觀無量壽經》裡說到,人如果求生淨土,死後會依其善根因緣去往生淨土,淨土分為九品,人則從蓮花裡化生。

人從蓮花裡生出,想起來就令人感動,可是蓮花那麼柔軟,要多麼柔軟的人才能安住呢?

在這波動煩惱的人間,有時覺得能住在草樹圍繞的茅屋,心中沒有煩惱,就是淨土了。

十界一念

佛法裡把世界分成十界:地獄界、餓鬼界、畜生界、修羅界、人間界、天上界、聲聞界、緣覺界、菩薩界、佛界,前六界是凡夫的迷界,後四界是聖者的悟界,所以稱為「六聖四凡」。

十界看來很遙遠,其實很近,「十界一心平等」、「十界互具」、「十界一念」。

所以說人身難得,生而為人是珍貴的,因為十界都在我們的心中,偶爾抬眼看人間,總看到悲喜的演出,這時就會想:超凡入聖吧!可是看到苦難不能解救,就會想:超聖入凡吧!

十一面觀音

以觀世音菩薩的形相,看了最令人心驚的是十一面觀音。

十一面觀音有十一張臉,頂上的佛面表示佛果。前三面慈相,見善眾生而生慈心,大慈與樂。左三面嗔面,見惡眾生而生悲心,大悲救苦。右三面白牙暴出,見淨業者發讚歎,勸進佛道。最後一面大笑,是見到善惡雜穢眾生而生怪笑,使其改惡向善。

十一面觀音其實是人間相的總和,令人深思,其慈如山,其悲似海,而他的生氣與爆笑,何嘗不是深刻的示現呢?

十二因緣

佛經的根本教義是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這是說生老病死一切的苦惱是從無明開始的,而一個人如果要滅除人間的苦,就要滅去無明與渴愛。

人生在這個天地,有哭有笑,有血有淚,看起來是多麼奇妙,可是這奇妙是很久很久以前就開始了。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想要停止生死輪轉,就要從此刻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