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有情菩提 > 原來的那一頁 >

原來的那一頁

願,是我們寫在心靈筆記上熱情的希望,是給生命關懷的書帖,也是不枉費人間一遭的證明呀!

1

有人來和我討論「願」的問題。

他說,他為著「願」「發願」「願力」的問題,苦惱得要失眠了。

原因是,像「願」這個字時常被我們掛在口中,但是卻無法落實,每一個願在發出的時候都是無形無相的,「我們說自己發了一個願,那個願是不是那麼確定、確立,不可更改呢?」

第二個困擾他的問題,是在經典上記載佛菩薩的願都是廣大無邊,有的根本不能實現,像地藏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獄若盡,方證菩提。」像觀音菩薩的「願度盡一切眾生,若有一眾生未得度,而自棄此宏誓者,願頭腦裂為千片。」那麼,我們如果要發願,是要發那些很大很大,可能無法實現的願呢?或是發那很小很小,立刻可以實踐的願呢?

「很小很小,立刻可以實踐的願是什麼呢?」我問他。

「例如每個月捐出一百元濟助貧病的人;例如每個月去捐血五十CC;又例如從此不對人說髒話。」

第三個困擾他的問題是「本願」,所有的佛菩薩關於發願的經典都叫「本願經」,他們都可以知道過去世所發的願,那叫做本願,我們又不知道自己的本願,發願時既不知從前的願,以後也不知會不會遺忘,此刻,要如何來確定自己的本願呢?

第四個困擾他的問題是,諸佛菩薩發願修行時都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到證果時,是「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什麼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願心」與「證果」都是一樣的東西,那麼願到底是一條直線呢?或者是像疊床架屋一樣,一點一點地累積起來呢?

「什麼才是真實的願呀?」他說。

2

是的,我們佛教徒常常談願,卻很少有人深刻地思考到願的問題。但是他來談願的那個下午,我急著趕飛機去高雄醫學院演講,沒有時間相談,我說:「像我以前發願要為眾生破疑解惑,雖然到高雄去演講很遠,要花很長的時間,但要實踐自己的小小願望,也還是要去,我先去實踐了,回來再慢慢與你談願吧!」

當我乘坐的飛機在雲層上空的時候,我看到在太空中飄浮變幻著的白雲,思索著「願」的問題,是真的那麼難以理解嗎?

「願」的左邊是「原」,右邊是「頁」,簡單地說就是「原來的那一頁」,在六個月以前,我在記事簿上寫著「十一月五日下午七時,高雄醫學院大講堂演講」,在寫的時候,我是希望能到高雄去,但我不能確定可不可以去得成,例如說不定在六個月後的今天我生病了;又或者遇到颱風,飛機不能起飛了;又或者主辦的單位臨時取消了……這些情形都有可能發生(而且真的都在我身上發生過),但在當時我還是在筆記本上寫下了這一頁。那「原來一頁」簡單的一行字,驅策我去訂機票、趕飛機,現在就在飛機上了。

到了高雄,一切順利,有五百多人來聽演講,都是醫學院的教授和學生。我演講的願望,就是希望這五百多人裡有一些能發起菩提心、菩提的願望,即使只有一個人,則原來的那一頁就沒有白寫。

演講完後,已經是夜裡九點半,再沒有飛機回台北了,我只好去坐深夜十點四十五分的莒光號回台北。火車在黑暗之中穿過田園、穿過城鄉,遠處的燈像流火一般,在遙遠的視界中閃爍;我又想到「願」的問題而難以入眠,想到平常此時我已在溫暖的被窩中就寢,只因為六個月前在冊子上寫的一行字,使我深夜猶在冷氣過強的火車上奔波。

火車開得慢極了,足足開了七個小時,到松山火車站正好是清晨六點。大地正在泛白,我拖著疲累的步子走回家,身心都感到萎頓,但想到或許有一位醫學院的學生因此能有濟世的心,去濟助患病的急需救助的人,我的心感到欣悅,彷彿這樣無私的付出都有了代價,身心頓感泰然。

回到家,我在六個月前的那行字上劃了一個圓圈,表示這一頁已經得到了實踐、得到了完成,我心裡有說不出的感恩。

3

願不是那麼不可理解的,凡是佛菩薩的願都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就是「志求無上菩提,欲度一切眾生」,這稱為「弘誓」,也叫做「總願」。

在「總願」之外,諸佛菩薩都依眾生意樂有不同的願,例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與藥師如來的十二願,就有很大不同,這叫做「別願」。

至於本願,也就是最初的發心,佛菩薩的本願不離「願作佛心」「度眾生心」。但由於修行的關係,果位逐漸增上,日趨於圓滿,因位之願會由於果熟了,而產生距離,這時,佛菩薩會再入於「因位」,或在實踐上永不脫離因位,此稱為「本願」。以地藏菩薩與觀音菩薩為例,他們可以成佛,卻誓不成佛,即是永遠落實於本願的緣故。

在發心的那一刻,叫「願心」。

更大的願心生起更大的力量,叫「願力」。

願心極廣、願力極深,如大海的浩瀚無邊,叫做「願海」。

依照願心、願力、願海去實踐,稱為「願行」。

願與行都圓滿成就,叫「願行具足」。

在具足之時,本願成就則國土顯現,那時則歷歷可見,稱為「願土」。我們看往生禮讚中的一首詩,就能知悉願土成就的情景:

觀彼彌陀極樂界, 廣大寬平眾寶成; 四十八願莊嚴起, 超諸佛剎最為精。

4

在《華嚴經》裡,依誓願之船航向彼岸,稱為「願波羅蜜」,一個人要具有十種德行,才能清淨願波羅蜜:

一、盡成就一切眾生。 二、盡莊嚴一切世界。 三、盡供養一切諸佛。 四、盡通達無障礙法。 五、盡修行遍法界行。 六、身恆住盡未來劫。 七、智盡知一切心念。 八、盡覺悟流轉還滅。 九、盡示現一切國土。 十、盡證得如來智慧。

瞭解願波羅蜜十德,就能知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與「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什麼無二無別了。那就好像我們現在發起一個去美國的心,這是「發心」之始;那我們會準備去美國的「資糧」,例如買機票、籌旅費、學英語,這是「行」的部分;有一天我們去了美國,這是「證」的部分。美國只有一個,在「想去」與「到達」之間,雖有距離,其目標是一致的呀!去美國如此,走向佛道也是如此。

有關佛的菩提,依照《大智度論》的說法有五種:

1.發心菩提——一切菩薩發心求取菩提,是得菩提果之因。

2.伏心菩提——菩薩透過各種波羅蜜的實踐,制伏煩惱、降伏其心。

3.明心菩提——登地菩薩了悟諸法實相畢竟清淨,如實知自心。

4.出到菩提——在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的菩薩,在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亦不執著般若波羅蜜,滅除了煩惱的束縛,出離三界,得一切智。

5.無上菩提——即是佛果的覺智,等覺妙覺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提的最高境界,「阿耨多羅」是「無上」之意,「三藐三菩提」是「正、遍、知」之意,合起來說是「無上正遍知」。

以其所悟之道為至高,稱「無上」。

以其道周遍而無所不包,稱「正遍知」。

這含有平等圓滿的意思,大乘菩薩願行的全部內容,即在成就此種覺悟,完成這種覺悟稱為「佛」,是「無上正等覺者」。

因此,佛也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佛陀」!

5

「什麼才是真實的願呢?」

對於願的疑惑,我們已解決了大半,我深信所有在這世間,此生能行善的人,都是從前曾有本願的菩提薩埵。像慈濟功德會的諸菩薩、善上人,都是順著本願的軌道開向菩提的故鄉;或是隨著弘願的航道,在飛向彼岸。這樣想,常使我動容讚歎,心神震盪!

「我不知道是不是曾有那樣的本願呀?如果不是本願,此刻要怎麼做呢?」

在佛法裡,把願向前推動,叫做「願輪」,有兩個意思:

一是菩薩的弘誓,因為願求堅固,能摧破一切魔障敵眾,如轉輪聖王的輪寶。

二是菩薩從始自終,回轉於自己的誓願而精勤不已。

我們的輪子不斷向前走,只要看清前面的道路,忘記過去的痕跡有什麼要緊呢?如果願輪尚未轉動過,從現在開始轉動不是很好嗎?

我想起飛機穿破雲層、火車行走深黑的鄉野的情景,我們一點也無畏,因為知道自己的發心,瞭解自己要抵達的目標。

這時我翻開六個月前寫的原來那一頁,在旁邊加注兩句:

願慧悉成滿, 得為三界雄。

願,是我們寫在心靈筆記上熱情的希望,是給生命關懷的書帖,也是不枉費人間一遭的證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