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有情菩提 > 認識許多大師的人 >

認識許多大師的人

不與萬法為侶,不與千聖同步,自己的心,道一句出來。

最近,朋友介紹一個新朋友,他玩笑地介紹那位新認識的朋友說:「他是一個認識許多大師的人!」

我一時之間聽不出這是贊詞還是貶詞,但那位認識許多大師的人已經笑得很開心了,他肯定地說:「是真的,我認識許多大師。」於是,他如數家珍似的,把他認識的許多大師說了出來,光是做簡介,如何認識,說過哪幾句話,這樣一個個大師下來,已花了一個多小時,聽得我們耳花繚亂。

好不容易才覓得他喝一口茶的空隙,我說:「我們該上菜了吧!」

接著,他口中的「大師言行錄」往往塞滿了每一道菜,我們這些沒有認識什麼大師的人,只好聽他胡亂地蓋,加上他是那樣多嘴,使我們只好埋頭吃菜,但耳聽大師言行來吃飯,真是有礙消化的。

可憐一餐飯吃得我們痛苦不堪,幾乎是夾著尾巴逃出來,朋友一出門就臉帶微笑地說:「你現在知道認識許多大師的人的厲害了吧!我保證下次在別的地方,他一定會說我的朋友林清玄怎麼樣怎麼樣。」

我說:「你別嚇我,一來我又不是大師,二來剛剛吃飯的時候,我一句話也沒說。」

朋友趕著去上班,我一個人沿街散步,想到像這種「認識許多大師的人」,在社會上也常見,只是情節各有輕重,它在本質上很像「認識許多富翁的人」「認識許多大官的人」「名片上掛了許多頭銜的人」,似乎如果不這樣抬身價,自己就一文不值了。

借大師來抬身價,那還是好的,更可悲的是言必稱大師,其實與大師只有一面之緣,卻說得像隔壁親家一樣;最可悲的是,聽這種人說話,往往沒有重點,他自己講大師講久了,已經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旁聽的人,不知道他是在表達觀念呢?或只是背了許多大師的言行。

見到這等認識許多大師的人,益發使我覺得古代禪師說的「不與千聖同步,不與萬法為侶」真是非常重要。

一個人應該培養自己的見地、感受、體驗,在人生的觀點或實踐中,展現自己的風采,如果一味以大師的思想為思想,以大師之語言為自己的見地,那就會淪於禪師所說的「擔板漢」,彷彿擔子上都挑著大師,反而失去自己的面目。

這意思並不是不需要大師,而是要以大師為啟迪,不是以大師為自己的主體,也就是說大師可以做我們的火柴,而點燃的蠟燭則要自己儲備。我們或者不會成為大師,但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氣質與本質,做一個真實的自我,總比做為偶戲的傀儡要好得多。

在每一齣戲裡,總有主角、配角,也有龍套,甚至有很多幕後的人物,對於一齣好戲,每個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最重要的,戲劇如此,人生亦然,最怕的是自己成為一齣戲的道具還不自知呀!

萬法是崇高的,千聖是偉大的,對於平凡渺小的我們有如林木森森,但一座森林裡不能沒有小花小草來點綴風姿,安於做小花小草,有時需要更深刻的勇氣與識見。

禪家把開悟境界稱為「見到自己本來的面目」,其中有深意在;又把一個人選擇修行之路稱為「不向如來行處行」,也是在肯定自己走自己的路。

大師是我們的典範,是我們的座標,是指南針而不是避雷針,我們要有自己的航道,才不會人云亦云,成為不會思考、失去創意的人。

來認識我們自己內在的那位大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