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幸福了嗎? > >

2003年2月14日,第一屆《感動中國》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播出,第一屆《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包括王選、劉姝威、姚明、濮存昕等十位人物。

在製作第一屆《感動中國》的過程中,還有一個小小的插曲,它用被迫的改變奠定了之後《感動中國》的樸素基調。

這一屆的《感動中國》,在錄製的時候,頒獎過程中穿插了幾個文藝節目,演出者是包括鋼琴家劉詩昆在內的絕對大腕。這種選擇,一方面是希望少量的文藝節目烘托氣氛與情緒,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還不那麼自信:僅靠畫面和訪談,能吸引住觀眾嗎?

順利錄製完畢,然而趙化勇台長在審完片之後,作了一個決定,將頒獎禮中所有的文藝因素拿掉,樸素一些,單純一些。

事後證明,這是一個正確且關鍵的決定,人們需要的,正是最樸素的感動。

我身邊是一直為中國人在日本打官司的民間志願者王選。只因面對歷史,日本總有人一貫地躲閃和曖昧,於是,王選為上一輩的同胞去討公平。公平來得並不容易,她說:其實,我們也是在給日本一個機會。

播出的當天,我就接到很多短信,都是表達感動。其實,大家的這種情感我不意外,在錄製的現場,觀眾們的情感投入,已經讓我有了這方面的判斷。

節目播出的第二天晚上,我去人民大會堂出席元宵節的聯歡,賈慶林看到我,最先表達了對《感動中國》的稱讚,他說:「昨天的節目我看了,真感人!」隔了一會兒,我又看到吳儀和周永康,他們帶著情感地向我表達了對《感動中國》的喜愛之情,語言也都非常樸素:「太感人了!」

這個時候我明白,幾乎在最短的時間,《感動中國》似乎獲得了上上下下的一致好評,這也就意味著,《感動中國》觸碰到了時代的敏感點,滿足了大家心中有、可周圍筆下無的內在需求。當然,也意味著打開了《感動中國》前行的空間。

其實回頭看,出現這種上上下下都叫好的局面並不偶然。

在社會的道德底線被不斷突破的背景下,人們心中向善的願望並沒有泯滅,甚至因此變得更強烈。生活中的人們,哪怕一些為自己的利益在做著不那麼光彩事情的人們,面對屏幕時,也依然可能被感動,因為殘存的良心以及與利益無關的尊重;更不用說芸芸眾生們,中國人的內心原本善良。

當然,大家都感動,也來自於《感動中國》回到一種人性的表達,不是概念,不是口號,不用空話套話,而是用心講述真正好人的故事,用細節用情感用回到土地的質樸來講述。這就拆掉了人們心中的牆,這時,不管你身居高位還是普通百姓,都只復原到一個有血有肉的個體上面,感動,就變得簡單。當然,也與社會的需求有關。法律只是一個社會最低層面的道德標準,僅維持這種最低是不夠的,更何況,這種「最低」還時常被突破。在我們這個並不靠宗教來確立信仰的民族中,在時代巨變的轉折階段,在信仰缺失的空白地帶,什麼,是十三億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恐怕還是要向道德、人心與傳統文化方面去尋找答案。於是,《感動中國》與上上下下內存與外在的需求一拍即合。

在第二年的《感動中國》剛剛播出之後,時任廣電總局局長的徐光春,接到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的電話,電話中,李長春說:《感動中國》這個節目令人十分感動……相信廣大電視觀眾看了都會感動,我是含著淚看完這台晚會的。這台晚會再一次證明,主旋律的節目,只要堅持「三貼近」是不會枯燥的,而且是會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

在第二屆的《感動中國》中,獲獎者包括楊利偉、鍾南山,還包括高耀潔與梁雨潤,第一次有了外籍人士——一位反省歷史的日本人尾山宏當選,也第一次有了集體獎——衡陽大火中犧牲的消防員。

《感動中國》在眾人的關注下,開始悄悄地拓寬並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