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郁達夫散文全集 > 游白岳齊雲之記 >

游白岳齊雲之記

一九三四年三月二十九日,應東南五省周覽會之約,出發西遊;去臨安,去於潛,宿東西兩天目,出昱嶺關,止宿安徽休寧縣屬屯溪船上,為屯浦橋下浮家之客;行盡六七百里路程,閱盡浙西皖東山水,偶一回憶,似已離家得很久了,但屈指計程,至四月三日去白岳為止,也只匆匆五六日耳。“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詩人的感覺,的確要比我們庸人靈敏一點!

同來者八人,全增嘏、林語堂、潘光旦、葉秋原四位,早已游倦,急想回去,就於四月三日的清晨,在休寧縣北門外分手;他們坐了我們一同自屯溪至休寧之原車回杭州,我們則上轎,去城西三十里外的白岳齊雲遊。

休寧,秦漢時附於歙縣,晉改海陽海寧,隋時始稱休寧,共間也曾作過州治,所以城的規模頗不小。我們自北門的夢寧門進,當街市的正中心拐彎,向西門的齊寧門出,在縣城內正走了西瓜的四平開之一分的直角路,已經化去了將近四十五分鐘的時間,統計起來,穿城約總有七八里的直徑無疑。

一出西門,就是一條大橋,系架在自榔木嶺、松蘿山、齊雲山流下來的溪上的;滾滾清溪,東流下去,便成了浙水之源之一;在橋上俯視了一下,倒很想托它帶個信去,告訴告訴浙中的親友,說某年某月某日某時,曾在休寧城外,與去齊雲山的某某上下外叉相會。

過五里亭,過藍渡,路旁小山溪流極多,地勢也在逐漸逐漸的西高上去,十一點半,到了白岳齊雲的腳下。齊雲山的香市,以九月為最旺,自秋至冬,迄正月而歇盡。所以山上廟宇房頭及店舖之類,雖也有百家內外,但非當香市,則都空著無人居住。我們的中飯,本來是打算上山去吃的,忽而心血來潮,覺得山腳下那個小村子裡的飯店,也可以一飽,於是就決定吃了上山,後來到山上去一見許多空屋,才曉得這預感卻是王靈官在那裡顯靈。

我們平常,總只說黃山,白岳,是皖南的名山。而休寧人,除讀書識掌故者外,一般百姓,都不知白岳,只曉得齊雲。實白岳齊雲,是連在一起的許多山的兩個名字。白岳山中的一處,名齊雲巖,以後山上敕建道觀,又適在這齊雲巖下,明清五六百年下來,香火一直到現在未絕,一般老百姓只知道有齊雲,不知道有白岳,原因就在這裡。康熙年間的《休寧縣志》說:

“白岳山在縣西三十里,高三百仞,週二十五里,游齊雲者,必先登此。”又說:

“齊雲巖,在白岳西北,高三百五十仞,周圍數十里。”

“明嘉靖丙辰(西曆一五五六年,亦即趙文華視師江南之歲),世宗以祈禱有靈,改曰齊雲山,敕建太素宮……。”

看了這兩段記載,大約白岳齊雲的所以要打混,與未曾到過的人,每要把一處當作兩處看的疑團,總也可以冰釋了罷?

飯後從北麓上山,石級蜿蜒曲繞。登山將五十步,過一亭為步雲亭,亭後,矗立著一塊五六丈高的大石碑,上刻“齊雲仙境”的四大字,工整勻巧,不知是何人的手筆。山路兩旁,桃花雜樹很多,中途的一簇古松尤奇而可愛;在寂靜的正午太陽光下,一步一步的上去,過古松、望仙等亭,人為花所醉,渾渾然似在做夢;只有微風所惹起的松濤,和採花的蜂蝶的鳴聲,時要把午夢驚醒,此外則山靜似太古,不識今是何世,也不曉得自己的身子,究竟到了什麼地方。

到一支小嶺脊的中和亭(或為真氣亭)後夢就非醒不可,因從這亭子前向北回望,來路曲折就在目下,稍遠是菜花滿地的平楚千頃,更遠就是那條數溪匯聚的夾源夾溪了,水色蔚藍,和四面的農村花樹,成了一個最美也沒有的雜色對稱。走出這亭子的南簷,向前面望去,先是一個半圓的幽谷,在這大大的半圓圈裡,南盡頭沿山有一條石欄小路,和幾座不連接的道觀禪房;與這一條小路相對,當半圓的這面,就在亭子的南腳下,更有一條雁齒似的堤路,兩面是欄杆,中間是橋洞,灣環復與山路相接,是西去上齊雲的便道。壁立在這半圓圈上的高峰,東西南三面,是石門巖、密多巖、忠烈巖、真棲巖、拱日峰等。山勢飛動,石巖偉巨,初從山下慢慢走上來的人,一到此地,總不得不大吃一驚,因為平常的山裡,決沒有這一種巨大的石巖,尤其是從白岳山腳下上來的時候,決不會預想到將看見這一種偉大的石山的。這一區,就是白岳山的境界,所謂“游齊雲者必先登此”的地方。中和亭(真氣亭)內還有一塊萬曆的碑立在那裡,亭東首也有一個廟在,我們因為要去看的地方正還多著,所以碑文也沒有功夫念,廟裡也不曾進去。

沿山走上南去,先到了洞天福地的那一個廟裡。據志書所載,則為無心道人黃上捨國瑞之所築;然在同一項下,又有一段記載:“明嘉隆間,有一位百歲人居此,坐臥石床,無姓名,不立文字,人第稱為邋遢仙,後化去,然有自峨嵋歸者,謂又在山中見之。”觀此,則洞天福地境內真身洞中的那座墳,或者是邋遢仙人的遺蛻也說不定,因為墓的兩旁,還各有一座石床置在那裡,石床上並且還各擺著了三四個大約是施捨的銅元。

自真身洞西去,接連著有雷祖、聖帝、通明等殿,都已坍毀不堪,殿外谷中,溪水不斷在流,志書上所說的桃花澗,大約總就在這些地方。

我們到了白岳,看見了許多奇巖怪石,已經是不想走了;同來的吳、徐兩位,更在這裡照一像,那裡攝一影地費去了許多底片。殊不知西上一山,進了天門,再下去入齊雲境後,樣子更是靈奇偉大,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致吳、徐二君大生後悔,說,“片子帶得太少了。”

拱日峰下的天門,奇峰突起,底下就是一個像一扇天然的門似的石洞。穿此洞而南下,沿山壁走去,儘是一個個的大洞和一座座的峭壁,真仙洞,圓通巖,雨君洞,珍珠簾,文昌宮,玄芝洞,等等,名目也真多,景致也真怪,地方也實在真好不過。

圓通巖前,有順治三年石碑二,立在洞的兩旁。碑身薄而石刻很深,字跡秀麗非凡。拾小石擊碑鐺鐺作鐘磬之音,所以兩碑的當中,各已經穿成了一個大洞,碑上的詩句,早就拓不完全了;這和未倒之先的雷峰塔腳,被燒香客挖掘,謂泥石可以治病事一樣的為迷信之害;象以齒斃,膏用明煎,人之有一特點而致亡身者,睹此應生感慨。圓通洞,本不甚深,中供何神,亦不曾進去細看,實在因為這一帶的神像、碑版、石刻、古器等太多了,身入此間,像到了一處古物陳列所,五花八門,目眩神昏,看也看不得許多,記也記不到底的。

真仙洞(徐霞客所記的羅漢洞即在此處),最深最廣,洞中的佛像也最多,四壁石龕內,並且還有許多就壁刻成的石佛,層層排列在那裡。在從前,這一帶地方,似乎統呼作真仙洞的,以後好事者多,來游者眾,道士們也想方設法多騙取一點遊客的香金,所以就在這一區像羅馬的鬥獸場似的大半圓石壁的四周,刻上了許多的名字,供起了不少的神像。

珍珠簾,是一座百丈來高的斜覆出去的巨岩,巖下也安置著佛座神堂,空廣深幽,是天然的一間高大的石屋。百丈高的石簷上,一排數丈,點點滴滴,不論晴雨,不分四時,時有珍珠似的水滴在往下落。因為巖之高,幅的廣,第一滴下來,尚未及半空,第二滴就又繼續滴下來了,看起來真像是一層自然的珍珠簾幕,罩在面前。這些珍珠水滴,積少成多,在巖下的大石層中,匯成一大水池,即所謂碧蓮池者是。

自珍珠簾沿著半圓的巨壁向西繞去就是文昌宮、玄芝洞、雨君洞等處所。凡沿碧蓮池的這半圓圈上,約裡把多路的中間,一處一處的名目,還不止這幾個,而嵌在壁上的石碣,立在壁前的古碑,以及壁頭高處,摩崖刻著的擘窠大字,若一一收錄起來,我想總有一部偉大的《齊雲金石志》好編(魯丁兩氏的《齊雲山志》,因不曾見到,所以關於金石一類,無從記起),這些只好讓專門家去搜集,現在這裡只提一件,就是文昌宮前,有明嘉靖年間的大石碑四塊,還比較得完整,上面刻著的,是大學士元峰袁翁的律詩四首。

真仙洞附近碧蓮池上的這大半圓圈繞過之後,又隔一高嶺,再進一重門,拾級抄拱日峰側面上去,是齊雲巖下的正殿太素宮的區域了,到了這裡,四面的景色,又突然的一變;愈出愈奇,更變更妙的文章作法,在這齊雲仙境的景色裡,正可以領悟得出來;可惜我們都是俗骨,沒有福分在這裡多住幾天,來鑒賞這篇奇文,走馬看花,只好算是匆匆地做了一個遊仙之夢。

去正殿太素宮的路,更加曲折,是一個狹長的英文字母C的樣子。太素宮向北建在C字的正中背上,前面缺處,深谷中突起一峰,也是一座百丈來高的錐形石山,為香爐峰。太素宮後的一排石嶂,正中就是齊雲巖,峰名玉屏峰,左峰為石鼓,右峰為石鐘。石鍾峰之右,向西直去,為隱雲、浮雲、仙鵲、展旗等峰。石鼓之左,向東這一邊,為碧宵、石林、拱日等峰;我們上正殿,系從拱日峰下,順著C字底下的狹長半圓彎過去的,走了二三里路,方到了太素宮的正門,清初建的一座牌坊之下。路的兩旁,儘是些第幾第幾房,什麼什麼殿的背依危巖,門臨絕澗的二三層樓的建築物,也有開店的,也有供香客住宿的,閭閻撲地,屋棟連雲,數目總約有百家內外。現在這些住屋卻都空著,寂寂不見一人,但據陪我們上山的轎夫們說,則這百數家人家,當香市盛日還不夠供一半香客們的住宿。秋收完後,四方趕來參拜的善男信女的熱心,真可驚歎,真可佩服,也無怪從前的專制皇帝,要假神道來設教了。

齊雲山正殿境內的山峰,總括一句,是奇特偉大。我們自山腳,走至太素宮,已有七八里路的高了,然而突出在太素宮上的諸峰,絕壁千丈,仰起頭來看看,似乎還有五六里路的高度,到此地來一看才知道《安徽通志》上所說的“層巒刺天,雲煙萬狀”等語句,決不是文人誇大之辭。去年我曾到過浙東的方巖,那時候見了壽山五峰的天然金字塔的石巖,以為總是天下無雙了,現在又到了這齊雲的境內,才覺得方巖附近的石山,還沒有這兒的一半高,而此處山勢的錯綜複雜,更非五峰之羅列在一排者可比。

太素宮,是明嘉靖年間敕建的道觀,已在前面說起過了,中供玄天上帝,廟貌雄麗,誠如《徐霞客遊記》上之所說;但尤其使我們詫異的,是這道觀內的鐘鼎香爐,銅器石器之類,都還是明朝萬曆崇禎的舊物,絲毫也沒有損壞。不過那一尊所謂百鳥啣泥所成之宋代玄帝像,現在卻顏色鮮艷,不像舊時的黧黑了。推想起來,大約清朝入關,這一塊地方,總還沒有糜爛,洪楊兵亂,此地總也保全了無疑。凡此種種,都是使老百姓不得不確信齊雲聖帝的靈異的證據,因而民間的傳說,也連枝帶葉地簇生了出來。傳說中的最普遍的一段,是關於明剛峰先生海忠介公的。

海瑞因聞齊雲山聖帝之靈,來此進香,然而走了半日卻走不上山;後經道士點破,以為聖帝菩薩在嫌海公腳上的皮靴是葷的,所以如此,忠介公不得已,只能將革履脫去。及上至正殿,海公看見了殿右的皮製大鼓,就題詩反問,鼓忽自破。從此後,聖帝菩薩命王靈官密隨海公,伺有過失,即擊殺之。王靈官暗伺三年,及見海公在荒郊無人處,私食一地上之瓜,而系錢數十文於瓜籐之上,便回去覆命,以為對這一位慎獨不欺的剛峰先生,終是無隙可乘的。

這一段傳說,當然是無稽之談,不過在徽州一帶流行的另外一個關於唐越國公汪華的靈驗傳說,卻是可以當作這附近當清兵入關時並未受糜爛的證據的,順便在此地重述一道,或者也可以供研究史實者的參考。

順治丙戌,清兵破徽州,總督張天祿夢見一紅面長髯者前來告誡;曰“毋傷我百姓!”夢覺,以為關公在顯靈。及至汪王廟見了汪王神像,與夢中所見者酷似,張天祿始大驚異,於是乎徽州一帶的人民,就得保全了。

吳王汪華,當隋季的亂世,能保境安民,宜、杭、睦、婺、饒的五州,卒賴以平安者十餘年,至唐武德四年甲子月降唐,仍為歙州刺史,他的關懷民命,造福桑梓的功德,與錢武肅王原可以後先媲美於東南,或者神靈不泯,突然會向嗜殺的軍閥顯一顯聖,也說不定。這傳說的第二幕,並且還說順治己亥,當唐士奇之亂時,汪王亦曾同樣的有過靈異。不過玄天上帝,曾對海瑞顯那些不必要的靈,且又度量狹小,會因破了一鼓而謀報復,卻是說不過去了。這些傳說,原只好“姑妄言之,姑妄聽之”而已,何況海瑞的有沒有到過齊雲,還是一個問題哩!此外則白岳齊雲的對於求子,特別有靈的故事,也值得一提。所以明李日華有很風雅的自浙江來禮白岳之記,而袁中郎有只求幾個年青美貌而不育之妾一禱。

站在太素宮正門外的牌坊底下,向北展望過去,在有一個亭,一個香爐,並有一條鐵鏈繫著使人可作攀援之助的香爐峰後,遠遠看得出一排高低起伏,狀如海浪似的青山。山峰中間的一個,頭有點兒略向東歪的,據說是黃山的最高峰。我們此來目的是為了想去黃山,但因天寒雪尚未消,同來者也都已游倦之故,黃山的能不能去,早成了問題,因而不知不覺,我就在齊雲巖下,遙對著這百餘里外的歪頭山,竟發了大半天的呆。等到順輦路峰向西走去的三位同游者,大聲狂叫著說“這兒西面的風景還要好哩!快來,快來!”的時候,我的游黃山的夢也被驚醒了,急忙趕上去一看,果然覺得西面的層巖絕壁,還要高,還要複雜。並且太陽也已經斜到了離西面各山峰不過幾尺的地步,我們今天還非得趕回休寧,趕回屯溪去宿不可,黃山當然是不必提起,就是這齊雲之西的三姑、五老、獨聳、天柱諸峰,以及西天門外的九井橋巖,傅巖諸勝景,也只得割愛了,一邊跑,一邊我只在恨今天的太陽落去得太快。

沿壁向西,又曲折迴旋地走了二里多路,重看了些沖天的石壁,同珍珠簾上的樣子一樣的危巖,摩崖的大字,以及正德、嘉靖、萬曆、崇禎的石碣和碑文。到了一處路徑有點兒略往下降的地方,大家就立定了腳,因為再走過去,風景一定還要好,結果就要弄得大家非在這荒山裡過夜不可。走了半天,我們對於這齊雲的仙境,大約總只走盡了五分之二三的地方。雖則兩隻腳已經是走得很酸痛,肚子裡也已經是咕咕地叫餓,但到了下山的路上,坐入轎子去的時候,大家卻不約而同的喊了出來說:“今天的一天總算是值得得很!看了齊雲,游了白岳,就是黃山不去,也可以向人說說的了。”

轎子回到休寧,總約莫是將近二更,汽車把我們在屯溪站卸下來的時候,連市上的燈火都將熄盡快了,這一次西遊的這一個末日,我們總算有益地利用到了百分之百。

一九三四年四月廿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