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朱自清散文選 > 前言 >

前言

朱自清死後一天,北平街頭,一群小學生哄搶著一張報紙,其中一個驚慌地喊道:「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昨天死了!」這一句話炸開在車馬喧囂的街頭,忽驚醒眾生,才知道君子其永逝,往日裡漫長的背影竟驀地被人們想起。後來,沈從文也追憶起這位當年的同儕,他在《不毀滅的背影》中娓娓道來:「《毀滅》與《背影》的作者,站在住處窗口邊,沒有散文沒有詩,默默地過了六年。這種午睡剛醒或黃昏前後鑲嵌到綠蔭窗口邊憔悴清瘦的影子,在同住七個老同事記憶中,一定終生不易消失。」

這是不毀滅的背影,然而斯人已逝,影跡徒留,卻如月沒在闌干中,只把花香抑在黑暗下,搖曳難尋,氣為之滯。這是讓人想來便覺無比惆悵的景況,遠行者背影淒迷,後來人在漸漸忘懷,至如今已一甲子時間了,拾掇前塵,恐怕該是走進那方被歲月壓得漫長的背影,尋住那人,再話巴山的時候了。

1898年11月22日,戊戌肅殺,正是北國露重霜濃之時,江蘇東海城中卻誕下一名男嬰,初名朱自華,這就是以後的朱自清先生了。朱氏一門,本是紹興大姓,只因朱自清的祖父與父親先後宦居海城與揚州,所以朱自清的前半生大多數時間都生活在揚州城中安樂巷裡。

少習經史,工詩能文,在傳統家族中成長,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朱自清,年尚少時,便已經根基扎實,頗負才名。14歲上進入當地中學學習,18歲上即考入了北京大學預科,第二年升入了本科哲學系,三年之後,朱自清便以優異的成績修完全部課程提前畢業了。可以說,負書北大的幾年,正是朱自清一生學問的始翔處,這幾年間,朱自清順風順水,不僅學業優長,在畢業的前一年,還出版了自己的處女詩集《睡吧,小小的人》。更是在入學之前,娶得了鄉里同庚武鍾謙為媳婦,齊家治平,一路之上順風順水。

北大畢業之後,朱自清回歸揚州,先後在江浙一帶多所中學任教。這一段時間,他加入了文學研究會,積極參加風靡一時的新文學運動,與俞平伯、葉聖陶等人創辦《詩》月刊,發表了長詩《毀滅》,並刊刻出版了個人新詩集《蹤跡》。作為新文學早期的重要詩人,朱自清開始以其詩名引人注目,也給當時憤有餘而力不足的文壇,帶來了些許鼎革的新鮮氣息。

當然,朱自清最負盛名,也是讓他得以躋身現代文壇大師地位的是其散文的創作。朱自清的散文創作初為人知始於1923年,他發表的第一篇較有影響力的文章便是《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這篇文章代表了朱自清散文的早期風格,正與其為人相似,是「拙誠中又嫵媚(沈從文語)」,而文章中如水波湯漾般流露出的細膩綿密,更是為人注目與玩味,頗受方家肯定。

從此之後,朱自清逐漸棄詩從文,將注意力轉移到了散文創作上。到了1928年,已經被清華大學聘為文學教授的朱自清,出版了散文集《背影》。《背影》中包括了朱自清的代表作《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這些名篇的誕生,意味著朱自清的散文創作已經進入了成熟與鼎盛的時期,而他的名字也將在文學史上佔有沉甸甸的份量。這一時期的散文,褪去了早期的些許浮躁,從氣質上逐漸變得洗練圓融而暢美,其創作的題材也產生了一些變化,從早期表現較多的世道流離與現實破瑣,如《執政府大屠殺記》《白種人——上帝的驕子》等等,轉向了對人倫輾轉、親情冷暖的觀照,如《背影》《兒女》等等。文字上的變化自然也是朱自清人生階段改變的心境反映,之前的青年學生,如今已經變成了大學的教授。當時少年,如今成了負擔家庭的男人,面對自己家中的種種頹敗變化,此間的心境想必早已嘗知現實的澀苦,再不如少年時那般閒情冶遊與針砭褒貶了。夫人情泰而不作,窮則鳴之,此於朱自清是人生的不幸,於文學史卻正是一樁幸事,其間遷變因果,實在是耐人尋味。

正是在這一段時間,發生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朱自清的髮妻武鍾謙因勞累過度而得癆病過世,朱自清痛不欲生,幾為斷腸;第二件事是,兩年之後,朱自清經好友葉公超介紹結識了第二任妻子陳竹隱,同年,朱自清旅歐進修,翌年,朱自清回國任清華大學文學系主任,並與陳竹隱結成了伉儷。這兩件事一悲一喜,悲喜相繼,而朱自清的生命與他的創作也在這悲喜相交中,發生了極關鍵的轉折。與陳竹隱結婚之後,已經進入而立之年、經歷過人生悲喜的朱自清,變得愈發沉謹,將更多的精力轉向了研究學問,而他的文學創作雖然不曾停歇,但可以說,已經進入了衰年,雖然其風範猶在,然生動與靈氣同鼎盛時已難匹敵。不過,甚值一提者,乃是在此時期,朱自清出版了《歐游雜記》與《倫敦雜記》兩本記錄自己旅歐印象的散文小集,這兩本小集可說是朱自清散文創作生涯中較為別具一格的作品。

可惜可歎的是,《倫敦雜記》之後,朱自清的作品便愈發鮮見了。這其中的原因,怪不得先生本人,其可罪者,正在這時代的顛亂。抗戰爆發,偌大的華北,已經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朱自清先生跟隨著清華諸校南遷的隊伍,一路顛沛,避禍昆明,成為了諸校改組後西南聯大的中國文學系主任。當是時,時艱歲苦,聯大八年摧折,讓他本就不好的身體愈發虛弱。抗戰勝利之後,朱自清隨校遷回北平,然而將息未得,內戰又起。在兵熾烈、物價飛漲的日子裡,人口眾多的朱家陷入了困窘的生活境地,不時地挨餓,這讓朱自清久積的胃病癒演愈烈。最後,朱自清先生又因聯名抗議並拒食美援麵粉而忍饑挨餓,以至於胃病復發,溘然長逝。那一天是1948年8月12日,一代散文大家於貧病中死於北大附屬醫院病床之上,享年不過五十歲。

古人說,「先生之風,山高水長」。雖然先生已逝去,但是想起斯人斯事,尤堪擊節,在那漫長而偉岸的背影中,留給後人可以瞻知的,除了雋永的文氣,更是其為人之風範。譬如聞一多先生被暗殺之後,雖然朱自清先生與其相交平平,但是感其氣節,竟不顧生命之危險,參加紀念聞一多的追悼會,併力主為聞一多修集。可惜的是,《聞一多全集》剛交付梓,尚未出版,朱自清先生卻已然駕鶴。後來,朱自清先生的弟子王瑤在悼念先生之時,引用了一句當年朱自清先生悼念聞一多先生的名言:「他是不甘心的,我們也是不甘心的。」

我們確是不甘心的,怕我們這些後來人在大步向前的同時,忘記了回首反顧,忘記了背後那一個漫長的背影,忘記了背影中雋永的文章與閃光的靈魂。鑒於此,編者輯此小集,選編收錄了朱自清先生一生最具代表性的散文作品,以饗讀者。當然,我們的工作或有疏漏,祈願讀者與方家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