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藝林舊事 > 飯會與粥會 >

飯會與粥會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這是朱柏廬的家訓,婦孺皆知的。我們飯會和粥會,卻是群眾化而有相當的組織,宗旨無非提倡素食,從事節約罷了。飯會自民國十二年起始的,每月四次,逢星期三舉行,因此稱為星三飯會,規定六小菜、四大菜、一湯、二點心,都是素的。會員趙雲韶設著功德林素食處,所以就在功德林進食。那趙雲韶,本是天台的監獄官,目睹刑罰慘酷,罪犯的眾多,他大大的不忍,發著慈悲,實行戒殺,開素菜館以為創。歐陽石芝、狄平子、李雲書、王一亭,都加入資本,後來居然聞風而起的不一而足,關炯之在王楚九知足廬故址開慈林素菜館,更有人辦新慈林,佛教居士林主任朱石僧在廣西路開菜根香,賈某經營覺林,一再遷徙,一度開在望平街時報館隔壁,若干年後,買到名伶毛韻珂的住宅,覺林移到霞飛路,於是素食成為一時風尚。我們的飯會的主腦,是丁仲祜居士,參加的,每人納費四角。原來這時菜價便宜,每桌只二元四角,且例無煙酒,每次三人當值,輪流為之,最盛時,計開八桌之多,晝間各有工作,時間侷促,總是吃夜飯藉此暢敘,有時他處居士高僧來滬,我們就歡迎他們來宴會,席間談佛講經,非常有趣。那年丁老六十七誕辰,我們即在功德林為他祝壽,記得這天到了四十位,年齡都很高,如莊清華年八十六,范味青七十六,高於暉七十四,朱燮鈞七十一,侯保三、蔡松如均六十九,屠友梅和丁仲老同庚,匡仲謀六十四,史問樵六十三,鄒頌舟六十二,潘伯彥六十一,馮緒承六十,余則六十以下,統計二千零七十三歲,莊通百說:「這可稱二千歲宴。」從這次舉行後,好久沒有舉行過,直到最近鄙人和粵東蘇天紀宴李石曾、太虛法師、丁仲祜於功德林。李石曾有世界素食會的發起,他說:「吃了葷便有獸性,要提倡人道主義,不可不從吃素入手。」太虛當然秉著佛旨,絕對戒殺。仲祜說:「吃素可以清腸,血壓不會高,血管不會硬,足以延長壽命。」吃了飯,我們拍了一張照留為紀念。仲祜、石曾、太虛都很有意思重興飯會,預備每人收餐費三千元,兩星期舉行一次,恐不久的將來,即能實行了。粥會和飯會是有聯繫性的,所以粥會的會員,大都是參加飯會的。在民國十一年,丁仲祜、吳稚暉、莊清華、裘葆良等,天天到一樂天茶館喝茶,上天下地,古往今來,無所不談,很是投契。丁仲祜晚間是吃粥的,就每星期一晚,請他們到丁家去吃粥,素菜六盤,不論風雨寒暑,從沒間斷過,來賓必簽名於冊。第一次參加,且寫居址及生年月日,冊端書有約言,如云:「星一會中,弗尚虛禮,不迎客來,不送客往,賓主無間,坐立無序,真率為約,簡素是具,代飯以粥,代茶以水,閒談古今,靜玩書畫,不言是非,不論官事,行立坐臥,忘形適意,冷淡家風,林泉清致,道義之交,如斯而已,羅列腥膻,周旋佈置,內非真誠,外徒矯偽,一關利害,反目相視,此世俗交,吾斯屏棄。」無非仿著司馬溫公的真率會而參用其辭意。丁府搬過多次,粥會也隨著遷移。後來,仲祜的哲嗣惠康,在西洋學醫,得著博士頭銜,回國執行醫務,設診所於張家花園對過的麥特大樓,粥會又移到麥特大樓,按期舉行。惠康是愛好書畫古玩的,室中銅佛陶馬以及瓷盎古鼎,符采虎炳,極古色古香之致,我們參加粥會,也得與古為緣,確是很難得的。滬地淪陷之初,物價尚低廉,糧食不成問題,粥會照常,此後市上充斥六谷粉,米沒有賣,粥會只得停止,改在仲祜家。仲祜林精舍備些茶點,居然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勝利來臨,惠康診所移至靜安寺路美琪大樓,粥會也移到美琪,吳稚暉八年沒來參加,於是重來敘舊。最近又移到霞飛路香雪園,蓮葉田田,涼風拂袂,尤於暑晚為宜,諸同人擬在仲秋,舉行一紀念儀式,請吳稚暉演講,並攝一影,由馮雲初等擔任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