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生活,是很好玩的 > 踢毽子 >

踢毽子

我們小時候踢毽子,毽子都是自己做的。選兩個小錢(制錢),大小厚薄相等,輕重合適,疊在一起,用布縫實,這便是毽子托。在毽托一面,縫一截鵝毛管,在鵝毛管中插入雞毛,便是一隻毽子。鵝毛管不易得,把雞毛直接縫在毽托上,把雞毛根部用線纏縛結實,使之向上直挺,較之插於鵝毛管中者踢起來尤為得勁。雞毛須是公雞毛,用母雞毛做毽子的,必遭人笑話,只有剛學踢毽子的小毛孩子才這麼幹。雞毛只能用大尾巴之前那一部分,以夠三寸為合格。雞毛要「活」的,即從活公雞的身上拔下來的,這樣的雞毛,用手抹煞幾下,往牆上一貼,可以粘住不掉。死雞毛粘不住。後來我明白,大概活雞毛經抹煞會產生靜電。活雞毛做的毽子毛莖柔軟而有彈性,踢起來飄逸瀟灑。死雞毛做的毽子踢起來就發死發僵。雞毛裡講究要「金絨帚子白絨哨子」,即從五彩大公雞身上拔下來的,毛的末端烏黑閃金光,下面的絨毛雪白。次一等的是蘆花雞毛。赭石的、土黃的,就更差了。我們那裡養公雞的人家很多,入了冬,快醃風雞了,這時正是公雞肥壯,羽毛豐滿的時候,孩子們早就「賊」上誰家的雞了,有時是明著跟人家要,有時乘沒人看見,摁住一隻大公雞,噌噌拔了兩把毛就跑。大多數孩子的書包裡都有一兩隻足以自豪的毽子。踢毽子是樂事,做毽子也是樂事。一隻「金絨帚子白絨哨子」,放在桌上看看,也是挺美的。

我們那裡毽子的踢法很複雜,花樣很多,有小五套、中五套、大五套。小五套是「揚、拐、尖、托、篤」,是用右腳的不同部位踢的。中五套是「偷、跳、舞、環、踩」,也是用右腳踢,但以左腳做不同的姿勢配合。大五套則是同時運用兩腳踢,分「對、岔、繞、摜、撾」。小五套技術比較簡單,運動量較小,一般是女生踢的。中五套較難,大五套則難度很大,運動量也很大。要準確地描述這些踢法是不可能的。這些踢法的名稱也是外地人所無法理解的,連用通用的漢字寫出來都困難,如「舞」讀如「吳」,「摜」讀kuan,「篤」和「撾」都讀入聲。這些名稱當初不知是怎麼確立的。我走過一些地方,都沒有見到毽子有這樣多的踢法。也許在我沒有到過的地方,毽子還有更多的踢法。我希望能舉辦一次全國毽子表演,看看中國的毽子到底有多少種踢法。

踢毽子總是要比賽的。可以單個地賽。可以比賽單項,如「揚」踢多少下,到踢不住為止;對手照踢,以踢多少下定勝負。也可以成套比賽,從「揚、拐、尖、托、篤」、「偷、跳、舞、環、踩」踢到「對、岔、繞、摜、撾」。也可以分組賽。組員由主將臨時挑選,踢時一對一,由弱至強,最弱的先踢,最後主將出馬,累計總數定勝負。

踢毽子也有名將,有英雄。我有個堂弟曾在縣立中學踢毽子比賽中得過冠軍。此人從小愛玩,不好好讀書,常因國文不及格被一個姓高的老師打手心,後來忽然發憤用功,現在是全國有名的心臟外科專家。他比我小一歲,也已經是抱了孫子的人了,現在大概不會再踢毽子了。我們縣有一個姓謝的,能在井欄上轉著圈子踢毽子。這可是非常危險的事,重心稍一不穩,就會撲通一聲掉進井裡!

毽子還有一種大集體的踢法,叫作「嗨(讀第一聲)卯」。一個人「喂卯」——把毽子扔給嗨卯的,另一個人接到,把毽子使勁向前踢去,叫作「嗨」。嗨得極高,極遠。嗨卯只能「揚」,——用右腳裡側踢,別種踢法踢不到這樣高,這樣遠。下面有一大群人,見毽子飛來,就一齊縱起身來搶這只毽子。誰搶著了,就有資格等著接遞原嗨卯的去嗨。毽子如被喂卯的搶到,則他就可上去充當嗨卯的,嗨卯的就下來喂卯。一場嗨卯,全班同學出動,喊叫喝彩,熱鬧非常。課間十分鐘,一會兒就過去了。

踢毽子是冬天的遊戲。劉侗《帝京景物略》云:「楊柳死,踢毽子」,大概全國皆然。

踢毽子是孩子的事,偶爾見到近二十邊上的人還踢,少。北京則有老人踢毽子。有一年,下大雪,大清早,我去逛天壇,在天壇門洞裡見到幾位老人踢毽子。他們之中最年輕的也有六十多了。他們輪流傳遞著踢,一個傳給一個,這個接過來,踢一兩下,傳給另一個。「腳法」大都是「揚」,間或也來一下「跳」。我在旁邊也看了五分鐘,毽子始終沒有落到地下。他們大概是「毽友」,經常,也許是每天在一起踢。老人都腿腳利落,身板挺直,面色紅潤,雙眼有光。大雪天,這幾位老人是一幅畫,一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