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山河之書 > >

上海文明的心理特徵還可以舉出一些來,但從這幾點,已經可以看出大概。

有趣的是,上海文明的承受者是一個複雜的群體。有的人居住在上海很久還未能皈依這種文明,有的人則進入不久便神魂與共。這便產生了非戶籍意義上,而是文化心理意義上的上海人。很多文化人分不清這個界限,武斷地論述著這個地方的人、那個地方的人,是沒有意義的。

無疑,上海人遠不是理想的現代城市人。一部扭曲的歷史限制了他們,也塑造了他們;一個特殊的方位釋放了他們,又制約了他們。他們在全國顯得非常奇特,在世界上也顯得有點怪異。

在文化人格結構上,他們是缺少皈依的一群。靠傳統?靠新潮?靠內地?靠國際?靠經濟?靠文化?靠美譽?靠實力?靠人情?靠效率?他們的靠山似乎很多,但每一座都有點依稀朦朧。他們最容易灑脫出去,但又常常感到一種灑脫的孤獨。

他們做過的或能做的夢都太多太多。載著滿腦子的夢想,拖著踉蹌的腳步。好像有無數聲音在呼喚著他們,他們的才幹也在渾身衝動,於是,他們陷入了真正的惶恐。

他們也感覺到了自身的陋習,憬悟到了自己的窩囊,卻不知挽什麼風、捧什麼水,將自己洗滌。

他們已經傾聽過來自黃土高原的悲愴壯歌,也已經領略過來自南疆海濱的輕快步履,他們欽羨過,但又本能地懂得,欽羨過分了,我將不是我。我究竟是誰?該做什麼?整座城市陷入了思索。

前年夏天在香港參加一個國際會議,聽一位中國問題專家說:「我做了認真調查,敢於斷言,上海人的素質和潛力,未必比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城市差。」這種激勵的話語,上海人已聽了不止一次,越聽心裡越不是滋味。

每天清晨,上海人還在市場上討價還價,還在擁擠的公共汽車上不斷吵架。晚上,回到家,靜靜心,教導孩子把英文學好。孩子畢業了,出息不大,上海人歎息一聲,撫摸一下自己斑白的頭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