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山河之書 > >

天一閣終於走到了近代,這座古老的藏書樓開始了自己新的歷險。

先是太平軍進攻寧波時當地小偷趁亂拆牆偷書,然後當做廢紙論斤賣給造紙作坊。曾有一人高價從作坊買去一批,卻又遭大火焚燬。

這就成了天一閣此後命運的先兆,它現在遇到的問題已不是讓不讓某位學者上樓的問題了,竟然是竊賊和偷兒成了它最大的對手。

一九一四年,一個叫薛繼渭的偷兒奇跡般地潛入書樓,白天無聲無息,晚上動手偷書,每日只以所帶棗子充飢,東牆外的河上有小船接運所偷書籍。這一次幾乎把天一閣的一半珍貴書籍給偷走了,它們漸漸出現在上海的書鋪裡。

薛繼渭的這次偷竊與太平天國時的那些小偷不同,不僅數量巨大、操作系統,而且最終與上海的書鋪掛上了鉤。近代都市的書商用這種辦法來侵吞一個古老的藏書樓,我總覺得其中蘊涵著某種象徵意義。

一架架書櫥空了,錢繡芸小姐哀怨地仰望終身而未能上的樓板,黃宗羲先生小心翼翼地踩踏過的樓板,現在,只留下偷兒吐出的一大堆棗核在上面。

當時主持商務印書館的張元濟先生聽說天一閣遭此浩劫,並得知有些書商正準備把天一閣藏本賣給外國人,便立即撥巨資搶救。他所購得的天一閣藏書,保存於東方圖書館的「涵芬樓」裡。涵芬樓因有天一閣藏書的潤澤而享譽文化界,當代不少文化大家都在那裡汲取過營養。但是,眾所周知,它最終竟又全部焚燬於日本侵略軍的炸彈之下。

沒有焚燬的,是天一閣本身。這幢樓像一位見過世面的老人,再大的災難也承受得住。但它又不僅僅是承受,而是以滿臉的哲思注視著一切後人,姓范的和不是姓范的,看得他們一次次低下頭去又仰起頭來。

只要自認是中華文化的後裔,總想對這幢老樓做點什麼,而不忍讓它全然淪為廢墟。因此,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八十年代,天一閣被一次次大規模地修繕和完善著。它,已經成為現代文化良知的見證。

登天一閣的樓梯時,我的腳步非常緩慢。我不斷地問自己:你來了嗎?你是哪一代的中國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