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叔本華美學隨筆 > 2 >

2

越是古老的語言就越完美,尤其就語法方面而言——這是廣為人知的事實。從久遠、高貴的梵文一直到並不規範的英文,我們看到的是逐級變壞了的語言。現在的英文就像是用不同料子的碎布片縫補而成的思想外衣。語言的這種逐步衰敗就是一條可以用於質疑我們的那些樂觀主義者的依據——這些樂觀主義者露出一臉乾巴巴的微笑,津津樂道於「人類不斷進步」的理論。為了證明他們的理論,這些樂觀主義者不惜歪曲兩足種屬的歷史。但是,如何自圓其說卻始終不是容易的事情。不管怎麼樣,我們還是忍不住想像一下那不管以何方式出自大自然懷抱的第一批人類的樣子:這些人正處於全然的幼稚和蒙昧之中,思想因此粗糙和笨拙——偏偏是這種樣子的人類,又怎麼能夠設計出那些極其巧妙的語言體系、多變和複雜的語法形式?哪怕我們假設了語言的詞彙寶藏只是慢慢積聚而成?而在另一方面,無論在世界何處,我們都看到人類的子孫固守著祖輩的語言,在語言上作出的變動只是些微的和逐漸的。經驗不曾告訴我們:隨著人們世代更替,語言也在語法上完善起來;實際發生的卻是相反的情形——就像我已經說了的。也就是說,語言持續變得越來越簡單和越來越糟糕。不過,我們是否可以假定語言的發展過程和植物的生長過程是一樣的?也就是說,植物也從一顆普通種子長成,先是並不起眼的幼芽,慢慢地成長直至達到頂點,然後就逐漸變老、衰退——但是,在語言發展的情形裡,我們卻只瞭解到語言衰敗的過程,而對之前語言的成長過程卻毫不知情?這只是一個形象化並且是隨意提出的假說;一個比喻,而不是解釋!但真要對此作出解釋的話,那這樣的假設在我看來是最可信和最有說服力的:人類是本能地發明出自己的語言,因為人類本來就具有這樣一種本能。由於這一本能的作用,人類不需要經過反省思維和有意識的目的,就創造出了對於應用和發揮自己的理性可謂必不可少的工具和部件——語言。語言一旦形成,人的這一本能就再也派不上用場了,在人類的世代更替中這一本能也就逐漸喪失了。所有發自純粹本能的創作品,諸如蜜蜂或馬蜂的蜂巢、鳥巢、海狸窩,等等,形態多種多樣,但卻又都合理適宜、恰到好處;各自都有其獨特的完美之處,因為這些東西正好服務於建造它們的目的。對於這些作品所包含的高深智慧,我們只能讚歎不已。最早的和原初的語言正是這一類的作品,同樣有著所有本能作品所特有的高度完美。深入探究語言的完美之處,把其特點引人反省思維和清晰意識的光線之中,則是語法的事情——但語法卻是在數千年以後才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