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懷野念 > 恐無愛症 >

恐無愛症

一個女友來找眾女友借錢。一張口就是幾十萬。這一下就把大家嚇著了。一方面對於靠寫字維生的人來說,這實在是個很大的數目,另一方面,這女友平時經濟狀況並不好,但為人平和謹慎,處處替朋友著想,怎麼一下子會有這種舉動。

細問原由,她是替她愛的人借的。

她愛的人是個有婦之夫,是個生意人,她愛上他已經五六年。生意人最近要擴大再生產,所以要籌措一大筆資金。生意人最近很少見我的這位女友,女友十分焦慮,生意人解釋是因為需要資金。她說,他的妻子是個十分吝嗇的人,不肯拿出錢來支持他,她要找到這筆錢和他共渡難關,這是上天給她的一個機會。

共渡難關之後呢?女友也許認為他終於明白了她才是一片真心,會離了婚,和她永遠在一起。

如果投資失敗呢?我們問這位女友。她咬咬牙說,那我就把我媽媽的房子賣掉還債。

如果不是我們的女友,我們會覺得這就是報紙上的一條社會新聞的前半截。後半截多半就是「癡情女子失財失色」。

如果我們的女友年方二十,相信自己愛情能最終取得勝利,那誰都沒有權利去批評她,她年輕嘛,涉世不深,世界總會慢慢教育她。可我們的女友已經三十五歲,走過許多地方,換過許多工作,也見識過不少男人,現在仍然相信一個等了五六年的,幾周相會一次的男人有一天會為她離婚,而她應該為他付出所有。

這實在過分。這讓人想到張愛玲這個冰雪聰明深諳世故的女子,當初在面對所愛的壞男人時也是「很低很低,低到塵土裡」。

我問她,你如果不借錢給他會怎樣?她說,那他和他妻子同甘共苦,他們就會永遠在一起。

那又會怎樣?我繼續問。她說,那他就會離開我,我會沒有愛情,我什麼也沒有了。

她對失去愛情的恐懼遠遠勝過了對失去朋友、親人以及自己的尊嚴和未來的恐懼。也許這就是癥結所在。

女人真的那麼離不開愛情嗎?

我的一個記者女友,前陣子去廣東某地採訪中國最後的自梳女。自梳是當地以前獨特的一種現象,1949年之後才消失。當地女子出嫁時應由母親梳起頭髮,如果女子成年後立志不嫁,便舉行一個自梳的儀式,成為自梳女,終生不涉男女,如果違反,將被族人處死。

我的記者女友滿懷同情與憐憫地來採訪這些終生一人的老太太,以為會有很多悲慘故事。誰知這些老太太大都活得很正常。她們自己勞動,性格健康。

問及她們當初立誓自梳的理由,有的人是因為覺得窮,不想子孫仍然過同樣的生活,有的人是因為覺得媳婦的生活太苦,忙裡忙外,還要受氣。她們認為,嫁有嫁的好,不嫁有不嫁的好,「一個人過,可以有自由」。自然,這個「自由」,也包含有尊嚴的意思。

我這位記者女友最終感歎,她們沒有愛情也能同樣面對生活,雖然出於許多客觀原因,但她們也是一些女權的先行者。

自梳女雖然是極端的例子,但更可以知道沒有愛情的人生活也是很平常的。沒有愛情不是最可怕的,還有很多東西比愛情更重要,更不可缺失。這個道理堪不透,有了愛情也未必會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