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懷野念 > 大作家什麼時候開始談論愛情 >

大作家什麼時候開始談論愛情

帕慕克的新長篇《純真博物館》才讀到一小半的時候,就有了個猜想,這個猜想在書讀完後,查了查時間,得到了印證。

先說小說本身。

書是上周開始讀的,五百多頁,到這周初就已經讀完。這個過程中,一直沉浸在書中的情緒裡。

那是一種明亮的憂傷。

小說極細膩綿密深沉地敘述著一場愛情,以第一人稱的手法,追溯主人公一生最幸福的時光。

用非常繁複的細節,細緻拆分愛情的本來樣子,拆分到分子、原子……直至最小。

還不止是愛情的樣子,同時也呈現出日常生活的詩意。帕慕克一直喜歡普魯斯特,這小說中,他甚至點明了這一點,他以普魯斯特的方法,向著前輩致意。比如,作者甚至可以描寫4000多個煙頭,以這些煙頭來展現男女主人公,僅就煙頭都能寫上一章。

作者寫這些點滴的生活,有的地方會用一種非常隨心所欲的方法,有時可以說是作者在炫技。我從中想到了,這是他獲獎之後的自在放肆,不用再考慮批評者和出版商,想怎麼寫都可以。但也正是這種態度,讓他的東西更好了,比以前更加自由。

帕慕克拿一本書來寫愛情,這讓我想到了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一個寫的是一往情深的單戀和追求,一個寫的是繁華落盡的真情。雖然外形正好相反,但內裡有著很一致的東西。帕慕克說:「這是我最柔情的小說,是對眾生顯示出最大耐心和敬意的一部。」

也因此,我以為,這部愛情小說,大有深意,並不僅止於愛情,他在背後提問的是:「幸福是什麼?」

主人公,這個在世俗觀點看來,是個非常不幸的人。終日沉溺於兒女情長,遠離了同階層的圈子,日復一日地去已經結婚的戀人家枯坐,跟戀人的父母混在一起,跟他們看電視劇……給戀人的丈夫投資開公司拍電影……所有的一切,只是為了跟戀人近一點,看著她,聽聽她。當終於七八年熬下來,守得戀人歸來,戀人卻又死去。但主人公卻在臨終的時候說:「我非常地幸福。」

如果光是聽這個梗概,是無法同意主人公的這個說法的。但仔細讀下來,掩卷深思,就能明白,幸福是什麼。幸福是主人公建設的「純真博物館」,是他這些年悉心收集的關於戀人的一切,是他度過的這些仔細的時光。

這些時光,憂傷而明亮,所有的甜蜜都在憂傷中顯得更加的珍貴,所有的憂傷也都因希望而變得像寶石一樣,可以再三把玩,就像土耳其的細密畫一樣。

這種仔細的生活,日常生活的詩意,勾勒出一個理想的人的樣子。

這就是帕慕克心目中理想的人。

回到我最開始的猜想,我猜想,讓我覺得有相似特質的《霍亂時期的愛情》,也是作家獲了諾獎之後的成果。一查,果然,馬爾克斯1982年獲獎,《霍亂時期的愛情》成書於1985.相仿的是帕慕克的獲獎時間是2006年,《純真博物館》的成書時間是2008.

我覺得這是個有趣的現象,可以讓我做如下的推測:

大作家,尤其是男作家,往往認為寫愛情容易流於淺薄,只有在覺得能夠不計較別人眼光的時候,才能專心致志地寫上一部關於愛情的偉大作品。這一部作品裡,他就能寄放他對所有男女關係,甚至人類世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