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懷野念 > 這種感覺,古今無不同 >

這種感覺,古今無不同

這是一個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愛情故事。久遠的愛情。

書名就說明了這個——《1980的情人》。

我讀的時候,就一邊在想,這個故事,不知能夠賺得我的那位大朋友的多少唏噓。

故事裡的相識,緣於冰場滑冰,第二次見面是在莫斯科餐廳吃西餐……讀到這裡的時候,就忍不住想起王朔的小說,想起電視劇《與青春有關的日子》等等,我們對於北京八十年代初的想像,都有這些符號。

我自然就想到,這部小說讀完我要借給我的一位大朋友。她生於50年代中期,和小說的主人公一樣,是在八十年代初讀大學、戀愛,她讀這本書,一定能找到不少自己和同齡人的影子,一定有很多的感慨和懷念。

小說的作者也是這樣的背景。於曉丹,女翻譯家,80年代初讀大學,90年代移居海外,曾任多年的內衣設計師,這是她第一部小說。最早把卡佛翻譯進來的就是她。

也因為她這樣的經歷,便正好封存了對80年代最鮮活的記憶,沒有被後來的二三十年沖淡印象。所以,她的小說裡,才有著濃縮的時代氣氛。貼面舞會、英語沙龍、友誼商店、鳳凰自行車、蝴蝶縫紉機、偶像王心剛……

我前面提到的大朋友果然也被這小說擊中,感動不已。她讀完以後,便傳給她一幫同齡的朋友,成為現在難得的高傳閱率小說。以至現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書都沒有回到我的手上。

這位大朋友說:「那時候我們的愛情就是這樣。那個時代的愛情就是這樣,因為許多原因,愛情被破壞。因為種種原因,情感很受限制和壓抑,跟現在不同,沒有後來年輕人自由。」

的確懷舊只是一方面,我對這本小說感興趣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它抒寫的愛情。

小說中,在弟弟眼中優秀完美的哥哥一出場就死去了,於是,弟弟拚命想找出原因。他跟哥哥的女朋友深入交往下去,試圖找到答案。從這裡,就慢慢展開幾段欲生欲死的戀情。有的深情致人死去,有的卻讓人欲死不能。

感動作者同齡人的純粹而受阻隔的戀情,其實,同樣能打動這個世紀的年輕人。這跟時代無關,跟那些濃縮的氣氛和細節無關,愛情永遠會製造出新的良辰美景,新的痛苦哀傷。

我前兩天看見東方衛視一檔心理情感欄目,看到一段真實故事。

女孩的父親嫌男孩太窮,於是一對小戀人還在大學就決心為自己的未來儲備,男孩開了個銀行卡,兩人命名為「月光寶盒」。男孩省吃儉用,努力賺錢,大學畢業兩三年內,已經一點點積攢到六七萬元。但女孩父親並不知道這點,他私下找男孩談話,告訴男孩,要讓女孩幸福就該放手。男孩痛苦之中跟女孩分了手,把卡送給女孩,說這錢本來就是為女孩而攢。分手後,又繼續往卡裡存了十個月的錢,直到遇見新女友。女孩不知男孩分手原因,一直盼著男孩回心轉意,悄悄借貸去購房裝修,房間裡擺上情侶牙刷情侶拖鞋,幻想著男孩能回來……

這個節目做到最後,男孩、女孩和父親都哭作一團,但已經晚了,男孩不能回來,女孩苦苦哀求也沒用。父親最後哭著對女孩說:「我錯了。」

我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就忍不住想到《1980的情人》。故事的時代背景相去三十年,但因愛帶來的歡喜和傷害是一樣的,癡情和執著是一樣的。

愛情故事的魅力也源於此。什麼都可以變化,愛情的本質不會變,愛情的牽腸掛肚、愛恨癡纏不會變。

就像王小波在他的《青銅時代》——「立新街甲一號與崑崙奴」裡愛用的一個句子「這種感覺,古今無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