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懷野念 > 像孩子那樣去愛 >

像孩子那樣去愛

有個朋友在網上傾訴她的焦慮,她小學一年級的女兒帶回來一張紙條,紙條是同座的男生明明寫的,前面內容很普通,結尾卻寫著:愛你的是明明。她想,女兒才七歲,就要擔心她戀愛,是不是太早了。

很快有網友說服了她,那個網友說:「一年級的小孩,好多字不會寫,這個『愛』,應該是『挨』的意思,『愛你』是說『挨著你坐的意思』。」

這位母親馬上釋然,她又看見好多安慰她的留言,都在說:「一年級的小孩,哪裡懂得什麼愛不愛。」

孩子不懂愛不愛,這似乎是一種普遍的看法。我卻看到國外一個機構做的小調查,向一群四到八歲的孩子提問:愛是什麼?結果卻非常出人意料。

八歲的女孩貝麗卡說:「我奶奶得了關節炎,再也不能彎下來塗腳趾甲。於是我爺爺總是給她塗,甚至當他自己的手得了關節炎也是這樣。這就是愛。」

七歲的諾艾爾說:「愛就是當你告訴一個男孩你喜歡他的襯衫,他就每天都穿著它。」

六歲的克裡希說:「愛就是當你出去吃飯時,你把自己大部分薯條給某個人,而卻並不在意他是不是也給你。」

四歲的女孩瑪麗·安說:「愛就是你一整天扔下你的小狗狗不管,而它卻仍然舔你的臉的時候。」

四歲的男孩比利說:「當有人愛上你,他說你名字的方式是不一樣的。你就知道你的名字在他嘴裡說出來感覺棒極了。」

像這樣有趣的回答還有很多。這些問答不僅僅是有趣,是最簡單的答案,也是最接近本質的答案。我看了這個調查,也很想去找我認識的兒童來問一問:「什麼是愛?」

成年人以為孩子不懂得愛,可能不懂得愛的倒是成年人。

現在流行成年人穿衣說話學兒童,看起來一個個嫩得如冬季大棚裡的黃瓜,卻都有著一顆精明而蒼老的心,動不動計算得失,天真地以為機關巧用可以贏得幸福。他們沒有兒童的好奇心,更不會像兒童一樣捨得付出,在情感領域,只有付出才可能有收穫,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赤子之心」。

兒童對愛的理解簡簡單單,但愛其實就這麼簡單。

最近我在讀台灣作家張大春的《認得幾個字》。這本書裡,張大春講述他給他的一雙兒女講解一些漢字的由來。讀這本書,長古文和漢字知識是一方面,更有趣的是看張大春和孩子的互動。

其中一個小故事是說,一年級的哥哥去到妹妹幼兒園的班上,公佈說妹妹喜歡上了班上的誰誰誰。

家長和老師都擔心,小女孩的秘密這樣公佈出來對女孩可不好。

小女兒卻大方地說:「沒關係,我希望說出來,因為班上還有另一個女生喜歡他。這樣讓他們都知道。」

張大春還在擔心,說:「那他不喜歡你怎麼辦?」

小女兒說:「這有什麼關係,反正我長大了還會喜歡別人。」

這種坦蕩與大方,讓大人們吃驚和感動。這種不糾纏、懂得付出又懂得放下,正是成人應該向兒童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