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浮年錦記·巴黎2555天 > 巴黎有條北京路 >

巴黎有條北京路

日子會突然空下來,比如一場考試之後,習慣了忙碌的話,會無所適從,甚至不安。如果那天陰雨連綿,我會捧一本小說坐在窗前,或者在家看一場電影。如果那天天氣晴好,則是出行的好日子,穿一雙舒適的鞋,獨自穿梭在巴黎的大街小巷,會發現有很多很多有趣的路名。它們通常只是一條普通的大道或小徑,僅僅因為名字而令人過目不忘。比如:

5區的「釣魚貓街」(Rue du Chat qui Peche),

1區的「好孩子街」(Rue des Bons Enfants),

4區的「騾子蹄印街」(Rue du Pas de la Mule),

16區的「雞蛋裡挑骨頭街」(Rue du Cherche Midi)等。

直到發現20區的某條路,上面寫著「Passage de Pekin」——北京路。據說午夜零點,閉著眼走完整條北京路而不碰到任何東西,就可以穿越到中國北京。

法語中的北京一直是「Pekin」而不是「Beijing」。我想,是不是哪天午夜試一下,穿越回去可以省了機票錢,說不定穿越到明朝、清朝、民國時的北京,或者今朝,兩眼一睜:「中國,我回來了!」

我曾在某個冬天去過北京,極冷,寒風頂人,寒意穿過每一寸肌膚,能帶走所有體溫。清晨賣大餅的大叔樂呵道:「來北京玩啊?喲,您算是趕上了!」

北京再冷也冷不過冬天的上海。

在上海讀書時,與高中同學鮮有聯繫。某日,某個高中男同學忽然聯繫我說:「我來上海看你。」他當時在北京讀書,北京與上海的距離在當時是一夜火車的距離。我想,是不是來上海開同學會啊,趁這個機會聯繫下同學們,大家聚一下。

待他到上海時,三兩同學相聚敘舊,他沒有跟我說上幾句話,幾個同學圍著他,問他近況如何。大家一起吃飯,然後走到外灘,靠欄看黃浦江。夜深,意興散去後各自回家,我向同學們道別,他問:「你一個人回去沒問題嗎?」

另一個男同學哈哈笑:「她一個人絕對沒問題!」

太晚,我沒能坐地鐵,一個人慢慢踱著。我跟他們說學校並不遠,其實很遠,楊浦區和黃浦區雖只差一個字,坐公交卻要1個小時。過幾天,我漸漸忘了這事,同學們依舊鮮有聯繫,那位北京來的男同學究竟姓什麼,我都想不起來了。

幾天後,他又打電話給我,說:「我來上海就是來看你啊!」

我無動於衷,模糊應答一聲。

他想跟我多說幾句,說上海的冬天真冷,房間裡沒暖氣,濕冷濕冷的。北京雖冷,但房間裡像春天。我聽他說完,然後說:「學校寢室要關燈了。」

此後他再也沒打電話過來。

他的名字依然模糊,包括樣貌、身高、性情,回憶始終清晰不了。或許會有這樣一位同學,從來沒有清晰地存在過,但你知道他是你的同學,你們曾坐在同一個教室,聽過同一個老師講課。哪天再次遇見時,彼此介紹,會恍然大悟:「哦,是你啊,最近好嗎?」客套幾句後道別,回憶又變得無比朦朧。

人生若是一部電影,總有一些必不可少卻印象模糊的配角配合著我們演戲。在自己的電影裡,別人是配角;在別人的電影裡,我可能是那位讓人怎麼也想不起來的龍套。彼此交縱相逢,演繹著各自的人生。

我再次看到那位男同學的信息是在某位同學的網絡空間。他在北京讀完大學後,回家鄉就業,再娶妻生子,人生的軌道順理成章地鋪延,傳統而穩定。

他的空間寫著:「……聽醫生說我老婆有喜了,我高興地抱起她,又害怕動作太猛會傷到她肚子裡的寶寶……我要做爸爸了,老婆我愛你!」

照片裡是一位大叔模樣的年輕男人。

那天走過北京路,無端想起這個人、這件事,像一陣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