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不過,一場生活 > 回家 >

回家

每到年關,大家見面都會問一句:過年回家嗎?

從高中離家讀書開始,一直都走在回家的路上,兒行千里母擔憂也是長大之後才能理解的思念,父母白了頭盼你平安,想著多賺點錢才好,如果能夠攜家帶口更是好上加好,可生活哪有那麼順遂如你我所願,成年後更多的是想回家也怕回家。

怕自己囊中羞澀沒臉見家人,更怕沒有娶到媳婦或者嫁個好人家而讓親戚嘮叨、父母煩憂。很多時候我們其實是為別人活著,生活軌跡大部分相同,一樣的苦惱一樣的鄉愁。這幾年有時回家我會對媽媽說,挺想回來但也怕回來,說起自己的憂慮,母親聽著聽著便心疼地掉眼淚。可還是任性地待在異鄉,聯絡也不過是一週一次的電話而已。出差的時候會主動打電話告訴他們自己去了北京、廣州、香港、巴黎……停不下來的忙碌,不知道「忙碌」究竟是不是我的借口。

春運,是中國特有的人類大遷徙,我們為了什麼要離開生活了十幾年的家鄉?又為了什麼在春節時一定要回去?不管火車票、汽車票有多難買,機票有多貴,都要趕回去吃一頓團圓飯,陪父親喝杯酒,這一年的辛苦奔波才算得上值得。因為那是家,有父母在的地方。

前段時間看了王小帥的電影《我 11》,講的是「文革」即將結束時一群人從上海遷移到山區生活的事情,儘管從未經歷那段歷史,但是很多畫面和我小時候的情景非常相似。

王小帥在過往的電影裡,拍了很多類似的青春期故事,從《十七歲的單車》到《青紅》,都能夠找到熟悉的影子和痕跡。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被迫離開自己的家鄉,在短時間內變成另外一種人,變革中的被迫改變與如今的離家自然不同,更多的是一種沉默中的無奈。

上山下鄉的浪潮讓父母那一輩人從熟悉的家鄉到了十分艱苦的陌生地方,自大城市來的他們帶著無法抹去的成長烙印和自己的驕傲蝸居在小縣城和山區裡,堅持用自己的方言、生活習慣來和當地人溝通,一年又一年。我們在那裡出生,長大又離開,也許那裡並不是故鄉但又不知哪裡才是故鄉,隨年關而濃的鄉愁寄托在父母的家裡,如此而已。

愛著也害怕著,害怕像父母那樣被生活的坎坷磨滅了所有的激情。

有一次喝了些酒,父親就著酒意開玩笑似的說他以後要是走了,要把骨灰撒在長江裡,想他的時候就去長江邊上看一眼。

語氣淡淡的,像是在說別人的事情,我安靜地看著他,看著他老去。

「我們在生命的過程中總是看著別人,假設自己是生活在別處,以此來構想不同於自己的生活。可是有一天你發現一切都太晚了,你就是你,你生在某個家庭,某個時代。你生命的烙印不會因為你的遐想而改變,那時,你所能做的就是接受它,並尊重它。」—《我 11》

如果你已經在回家的路上了,希望你一路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