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不過,一場生活 > 序三 >

序三

愛,不散,不見

幾個月前寫了一篇名叫「閱讀,不再孤單的旅程」的文章。

常和好朋友們說在這個連微信字數多一點都懶得閱讀的年代,文字顯得格外珍貴,在文字中我們感受著孤獨、敏感、傷心、溫暖……似乎這世界上的一切都會被文字改變,從一封辭職信,到一張便箋留言,一個分手短信……我想知道,在文字中我們到底想要找尋什麼呢?

文字是一面鏡子,在我決定寫第三本書的時候,我想在這面鏡子裡看到更多內心的世界。大部分的時候我們其實是生活的旁觀者,偶爾去陌生的城市和當地的朋友小聚,大家聽說我是寫書的便興致勃勃地向我說起自己的故事。那些溫暖的相遇,那些難過的離別,像是電影裡預設好的劇情,於是有了書中的這四個故事,裡面的人活生生地站在那裡。

遇到一些人和離開一些人都是注定的,三十歲往後越來越喜歡穩定的生活,做任何決定也越來越慎重,膽子小了一點,心寬了許多。有一次做完西安的分享會後在咸陽機場我問好朋友,如果在這裡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他要你離開上海留下來你願意嗎?單身了十年的朋友猛對我點頭。我沒有說話,只是看著不遠處起起落落的飛機問自己:換作是我,還敢為愛再走一次天涯嗎?

應該是,不敢了。

每一次飛機抵達上海的時候,我才覺得安心,在一個城市待久了有了熟悉的餐廳、咖啡館 , 有了好朋友也有了狗,你更加覺得這裡才是家。

1998 年的夏天,如我所料沒有考上市裡的重點高中,人生第一次對未來充滿了迷茫,那個夜晚全家人吃完飯後開著冷氣在客廳的草蓆上席地而坐,電視裡的《新聞聯播》正播放著各地的洪水險情,整個房間除了電視和空調機的聲音一切都靜得可怕。父親先打破了安靜,淡淡地說:「乾脆別讀書了去打工吧。」一句話似乎決定了我未來的生活。自小讀書不多的母親總還是覺得繼續上學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那一晚父母意見不同並沒有最終商定,但卻給我打開了另一條路——無論考試如何,都同意我和同學一起去暑期旅行,工薪階層的他們拿出微薄的錢作為我的旅行費。我不知道這個決定算不算是他們對我獨立面對生活的第一次考驗。

旅行從這裡開始,我在漢口搭船一路順流而下去往安徽的黃山,然後從黃山搭乘大巴回到了武漢。想起一日在黃山口的星空下,我和同去的朋友抽煙聊著未來,其實那時我們對未來根本一無所知,只是單純地充滿了期待。暑假結束後我繼續讀了高中,收拾行囊的那天母親有些難過,當時困惑了很久她難過的原因,對我而言離家去闖蕩世界的想法早已蠢蠢欲動。踏上小巴士母親揮手送我離開家的那年我只有 16 歲,可能連我自己都沒有想到這一走就是 16 年。

很喜歡李安的《飲食男女》,裡面有一句台詞是「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都準備好了才下鍋」,而很多時候我們的生活都是還未來得及有所準備就匆忙下鍋了,箇中滋味早已瞭然於心,生活的酸甜苦辣便是這樣烹調出雜陳的五味。

偶爾會因為出差在不同的城市遇到讀者,有些人因為喜歡我的文字或者圖片而給我鼓勵,也有不喜歡的在網上罵我,剛開始還會在意,慢慢地也就看淡了,因為我想這也是生活,當你邁開這一步的時候就不能夠再回頭,既然我們沒有選擇生的權利但起碼要瞭解活的意義,要努力堅持著這樣看似晃晃悠悠的日子。

就像我們愛過,但最後是否在一起,又不太重要。

在新書裡寫了很多的人,一夜短暫的相遇,一艘開往寂寞的輪船,一口沒有吃完的煎餅果子,如同一場場從未落幕的電影,沒有華麗的燈光,沒有精湛的演技,只有動人的生活氣,那是一種很特別的力量 , 我們為之相愛的力量。

我在想到底是什麼改變了我?不過是生活本身。

很多時候,我們害怕的是在故事裡看到心裡最脆弱的地方,那是一片孤寂的大海,沒有結局。

不過,還好我們都還愛著;不過,這就是一場生活。

阿 Sam

2014 年 12 月 10 日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