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不過,一場生活 > 序一 >

序一

生活,是真實的存在

2011 年,大家對微博的新鮮勁兒還沒過去,用社交網絡刊登尋人啟事也正方興未艾,我看到一個叫作「10 號線金台夕照」的微博,說他在地鐵上遇到一個女孩兒,正在讀艾茵·蘭德的《源頭》,兩人聊了兩句,但沒有留下聯繫方式,他想認識她。

對平時還算喜歡讀上一兩本書的人而言,這樣的集體事件總歸讓人激動,文藝本身已具備了打動人的基礎,何況它背後可能還連著一段未知的浪漫。於是大家紛紛煽風點火般轉發並祝福著,沒過多久,男孩兒說那女孩兒找到了,但她已有了男友,故事便這麼戛然而止,大眾的熱情很快又投入到接下來一段又一段的集體事件當中。而那個微博依然留在我的關注名單內,幾個月又過去,他說他因為這事兒認識了另外一個姑娘,她成了他女友。

如果是一本小說,兩個人的相遇即使不能有一個完美的結局,但也注定暗藏迂迴,直至蕩氣迴腸。但生活從來不像文藝作品,它不遵循期望,也不墨守成規,人人歡喜的大團圓更是吝於施捨,但它又總在不經意的時候給你點兒別的什麼,叫你不至過分失望。在這個夏天快要結束的時候,我拿到阿 Sam 新書的手稿,看著看著,突然想起這個幾年前差點兒成為故事的故事。此時手稿正存在我手中的 Kindle(電子書閱讀器)裡,而我站在 10 號線上,沿著每天上下班固定的軌跡,車門開合,面無表情的人們熙來攘往,我在想他們中的誰會向誰搭訕,誰則不會。

那些生活中沒能成為故事的故事,被放進阿 Sam 的這本新書,成了另外一種對生活的解讀。除了過去在他文字中慣常見到的,他與他的朋友之外,第一次,我在他的書中看到了更多人的面孔。這些面孔之下的人身份清晰、個性明確,好像來自於現實生活中的某個片段或是場景,又好像從未存在過,或許因為他們便是生活本身。他們彼此邂逅,再相互交錯,成長的背景決定了他們的選擇,阿 Sam 此次成功扮演起一個記錄者的角色,甚至把自己也當作他們中的一分子,將某些只屬於自己的經歷與選擇一併和盤托出。

長久以來,習慣於引導或製造潮流的媒體,總是在強調生活方式,而不是生活本身。每個人的家中似乎都有一隻按照標準格式打包好的行李箱,裡頭的洗漱包、運動鞋、照相機永遠固定在那麼幾個品牌上,攤開來精美得如同海報,合上去便是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媒體享受於描述並放大這樣的狀態,卻很少追究其前因後果,但事實上,那永遠不是生活的全部。我們的生活往往帶著隨機、遺憾、錯過,然後又總是免不了期待。在阿 Sam 寫下的故事中,我看到了他媒體人之外,以寫作者的姿態還原那些有別於生活方式的,生活本身的面貌,不僅僅是一次終將回到起點的旅行,更是我們出發的初衷,以及看過風景之後,心裡所發生過的某種細微的改變。這不見得是一種討好的寫作方式,但我卻由衷喜歡這種態度上的真實。他有他的記憶,然後,他又讓你與我想起了我們自己,甚至別人的獨家記憶。就像地鐵上的某次邂逅,不一定有期待中的美好,也不見得比看到的糟糕,它們就這麼真實地存在著。

專欄作家 素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