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藏地孤旅 > 湟 中 >

湟 中

我喜歡貴德賓館,然而,這樣的喜歡跟享受沒有絲毫關係。

貴德賓館的樓道和房間瀰漫著一種懷舊的氣氛,這讓我覺得自己彷彿回到了上個世紀的國營招待所,居然有一種久違了的親切感。賓館不僅樓層高,而且樓道寬敞,地面刷著暗紅的油漆,顏色因為歲月久遠而深淺不一,服務員用大墩布把地面拖得能照出人影。房間裡傢俱呆板卻不失平和,讓我感興趣的是那種已不多見的臉盆架,被放置在離門最近的地方,兩隻花枝招展的臉盆,有的地方搪瓷已經脫落。屋子的一角孤零零地站立著一個老掉牙的衣帽架。床頭櫃的跟前有一隻搪瓷痰盂,刷得很乾淨。床上鋪著雪白的床單,枕頭上蓋著粉色的枕巾,枕巾上印著的「貴德賓館」四個字清晰可辨。房間裡還有寫字桌和椅子,晚上的時候我正好藉著昏暗的燈光草草記一些流水賬。

貴德縣城所在的海南州是一個藏族自治州,但滿街頭戴小白帽的人們常常會令人產生錯覺,以為到了回族的居住地。事實上,我看到的在街上賣自製酸奶的大嬸,還有烤羊肉串的漢子,都是信仰回教的撤拉族。在毗鄰海南州的海東地區,循化就是一個撒拉族自治縣。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卻沒有自己的文字。他們的祖先來自中亞。

貴德距離西寧一百多公里,在回到西寧之前,我準備先去趟距離西寧25公里的湟中縣,在縣城外的蓮花山谷,坐落著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塔爾寺。我的如意算盤是在這樣一座千古傳唱的偉大寺廟跟前,盤桓流連,結束我今年的藏地之旅。可是,旅行真的結束的時候,塔爾寺也很快被忘卻了。越來越多的旅行目的地,現實永遠不及想像。

塔爾寺,就給了我這樣的感覺。

上午離開貴德,翻越積雪的拉雞山口,中午時分,我就已經置身於集市一般熱鬧喧囂的塔爾寺了。一輛接著一輛豪華的旅遊巴士帶來了五湖四海的遊客,他們歡天喜地地從車上下來,爭先恐後地在白塔前留影,然後擁向大金瓦殿。這些人養尊處優,衣著光鮮,但他們和我有著共同的稱呼——遊客。跟這些遊客們摩肩接踵,卻讓我從內心深處產生一種焦慮感。從都市的人流中離開,最後歸復都市中的人流,這多少有點像輪迴,也像是宿命。

我打算在塔爾寺過一晚。幾乎所有的遊客在參觀結束後都回西寧,只剩下我,可以獨自品嚐塔爾寺的傍晚和早晨。於是,我在塔爾寺對面的如意賓館要了一個最便宜的床位,那個房間是把大堂的多餘空間隔斷而成,一切都很簡陋,但沒關係,我只是在白天存放我的行李,晚上存放我的身體。

當我在寺外的山道上轉經時,我發覺自己對僧侶生活的關注多過寺廟本身。從山道上可以清晰地望見他們的宿舍,單從院落的佈局和房間的設計,就可以體察出喇嘛們的幸福生活。很多房子都有迴廊,落地的玻璃窗把迴廊打造成了令人羨慕的溫室。與我擦肩而過的喇嘛,用的手機比我的還新款。這讓我越來越相信自己多年前的判斷:現在選擇出家,在某種意義上就如同謀求一種職業,為養活自己和家人而尋求一份固定的薪水。不同的是,出家人進的是廟門,我們進的是寫字樓。

由於藏地的寺廟大多沒有政府的財政支持,所以信教群眾的佈施是其主要收入來源。但塔爾寺顯然有點過於處心積慮了。在經殿裡陳列的佛像都有藏文註釋,我只在兩尊菩薩的基座上發現貼著漢語名稱的紙條。他們分別是最受漢族人民喜愛的財神菩薩和藥王菩薩,也許寺廟覺得其他菩薩根本就不具備創收的潛質。參觀者絕非鼠輩,他們個個天資聰慧,能夠充分理解寺廟的良苦用心,在泥塑的菩薩跟前堆起了人民幣的小山。

我根本不懷疑寺廟的動機,也許寺廟把所有菩薩的漢語註釋全羅列清楚會顯得脫俗一點。當年,宗喀巴大師在僧人中間展開整風運動,創建格魯派,主要還是因為出家人變得唯利是圖,驕奢淫逸。宗喀巴大師沒想到,風氣也輪迴,寺廟也瘋狂。我在旅行中盡量節省用度,但在參拜寺廟時,也常常隨喜佈施。可是在塔爾寺,我沒有這樣做,我沒覺得有何不妥。

黃昏,遊客散盡,我爬上寺對面的山坡,等著太陽下山。此刻,遠處的雪山泛著蜂蜜般溫潤的光芒,塔爾寺退去鉛華,靜若處子。僧房的上空,已經升起裊裊炊煙。僧侶們三三兩兩地沿著山道而行,絳紅色的身影和霞光交相輝映。

這才是我喜歡的塔爾寺。